日本經濟泡沫破滅,早已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新聞。說日本欲振乏力、奄奄一息,也早就是陳腔濫調。不過此書大概就是集大成,把所有西方(或甚只專指美國)對日本的主流意見,作一總合的評述。當中包含日本的經濟政策、福島危機、企業陳痾、女性歧視、外交問題等等,確實是像在手術檯上一一攤明。
目前分類:看書 (265)
- Mar 30 Mon 2015 10:17
手術台上的日本
- Mar 27 Fri 2015 22:09
総力戦と台湾-日本植民地崩壊の研究
臺大在此書書腰放上這句話「本書的中譯雖屬『遲來』,卻恰好證實近二十年之相關研究,無一超越本書。」的確,此書在台灣分成上下兩本,命題宏大,內容詳瞻,特別是作者近藤正己有著台灣人沒有的優勢─他用了相當多日本國內保存的戰前檔案,使台灣研究,更加入日本戰前治策的眼光,這是在台灣研究台灣時很容易忽視的盲點。
- Mar 14 Sat 2015 01:17
食物的全球經濟學
食物問題,最初並不是經濟學,而是政治。冷戰時期民主陣營與共產陣營的比拼中,其中一項就是哪邊能提供人類足夠的食物。許多在二戰期間遭到蹂躪的地區,戰後最大的課題也是如何提供人民足夠的糧食,避免糧食不足出現政治動盪。所以糧食工業出現一個奇怪的特徵:就總金額論,糧食工業的產值極為巨大,但就獲利來看,糧食工業又微乎其微。因為要便宜提供糧食,以減輕人民負擔。而久而久之,縱然世界整體的經濟不停增加,但糧食的單價卻相對停滯。這種停滯迫使糧食生產往工業化、自動化、巨大化的方向邁進,最終變成只有數個托拉斯,控制絕大部分的糧食生產。
- Feb 28 Sat 2015 13:03
野心時代
- Feb 17 Tue 2015 13:44
消逝的日本
- Feb 15 Sun 2015 21:09
幹嘛羨慕新加坡
我得承認,我是被這個書名吸引才買這本書。所以看完之後,我不免有點失望,因為整本書讀完的感覺,比較像是他在新加坡所見所聞的整理,不知道故意的還是怎麼樣,書中其實沒有很多好惡的判斷。當然,該書的副標題是「一個台灣人的新加坡移居10年告白」──他已經寫出來了,只是聳動的題目,才能真正吸引讀者注意。
- Feb 14 Sat 2015 21:49
如何獨處
強納森法蘭岑這本書我看到最後,開始好奇為什麼台灣的出版社會想要翻譯此書。是因為「如何獨處」的名稱誘人嗎?還是在某個封閉的文學圈子裡,有人大肆鼓吹一定要譯介此書出版,才不會辜負了什麼?總之,我很不解。
- Jan 01 Thu 2015 13:49
당신이 없으면 우리도 없고
金淑姬(Suki Kim),《沒有您,就沒有我們:一個真空國度、270名權貴之子,北韓菁英學生的真實故事》,臺北:臉譜,2014
- Dec 05 Fri 2014 23:10
猛男情結
Harrison Pope所寫的《猛男情結:男性的美麗與哀愁》(The Adonis Complex: the Secert Crisis of Male Body Obsession)已經是2000年的著作,但我發覺這個社會對人體的物化,並沒有因此稍緩,反而愈來愈嚴重。而最糟糕的的發展,莫過於對男體的歌頌,已經從男性蔓延到女性。2000年前的女性對於男性的身材要求仍不嚴苛,但如今若是重新做問卷調查,現在的年輕女性看代男性身材的要求,也許跟男性自己的挑剔眼光不相上下。男性內心擔心的事情,在數十年的洗腦後,終於噩夢成真。
- Nov 10 Mon 2014 17:12
歷史的先聲
笑蜀在千禧年前出版了一本《歷史的先聲─半個世紀前的莊嚴承諾》,此書輯錄了從抗戰到中國赤化之前,共產黨人與共產黨報紙所刊載的民主文章。這些文章內容,包含要求民主,要求多黨政治,要求全面普選,要求中央權力下放。放在今日的中國社會,這些言論顯得無比諷刺。然而礙於這本書中的所有文章,都是中共當年的報章內容,而且當中不乏毛澤東等黨政大老所寫。中共不敢遽禁,只好用很隱蔽的方式,先要求書店下架,並不再再版。
- Nov 05 Wed 2014 23:15
英國式謀殺的衰落
雖說歐威爾是英國著名的作家,又以英文文體之講究為人所稱道,但他的隨筆實在無甚出彩之處,又或者說,時事性的文章往往只有當下有意義,過了那個時間點,內容就沒有太大的價值。也許讀英文原文,還可以研究他的文筆。可是我讀的是中文譯本,顯然除了過時的內容以外,就沒有什麼可資玩味的長處。這容或能解釋何以歐威爾雖有文壇盛名,但在台灣,只有《動物農莊》和《1984》被翻譯出來。實在這種文章,就算翻譯出來,好像也不太有什麼文學價值,外國翻譯中文文學作品,也不太會去翻譯這種內容吧。
- Nov 03 Mon 2014 23:40
謀國者
這是一本...台灣人不太會看的書。他內文頗為枯燥,基本上就是拿出幾個歷史名臣來做翻案文章。這種內容很能表現出中國知識份子的氣質,當局不能批評,無法寫南方朔那種借古諷今的文章,只好寫古人,可是也不是像史家那樣考證,而是發表一些泛泛的感想,說難聽一點,就像我在網路上寫的文章拿去印成書,只是那些文章長度,是我的幾倍不止。中國的讀書人好長篇大論,滔滔不絕,可是講的事情,彎來繞去,似乎也就是那麼一點。這種文章,在台灣很不討喜(看我的點閱率就知道),如今很少人喜歡耐著性子看別人不著邊際的長篇大論,更不要說還要付錢看這種長篇大論。實在這種書在中國似乎也是小眾,只是中國的市場基底大,而且中國的出版社都是公家的,不太有什麼獲利的急迫性,很多書其實是人情書。我不敢說他的書是憑藉人情關係而來,可能惜才也是有的,但終究不會搆上暢銷排行榜,我也不知道這種書能不能排入當代文學史的殿堂。
- Nov 03 Mon 2014 14:37
傳家
我一向對任祥編的《傳家》四本書無甚好感。首先,他很貴,四本一套,索價三千,雖說書挺厚的,開本不小,而且全彩印刷。其次,書中內容很空虛,叫「中國人的生活智慧」,東拉西扯,漫無邊際,而且毫無系統組織。此書號稱二十七萬字,內容卻很鬆散,裡面最值得參考的,大概只有食譜。而說他是隨筆,這套書既從不如此定位,花三千元買四本隨筆,也太不值了點。
- Oct 28 Tue 2014 15:22
東方文化
羅蘭巴特的《符號帝國》,與其說是在描述日本,其實更像是借日本來描寫一個與西方世界相反的鏡像。就好像《歐赫貝奇幻地誌學》那樣,重點不在「重現」,而在「重造」。這也難怪在導言就提到薩伊德的「東方主義」,認為羅蘭巴特仍不脫西方優越觀點所帶來的東方異國情趣的想像。誠然羅蘭巴特是在讚頌日本,但這個「日本」不過是一種半帶想像的日本,法國人一知半解的日本,夾帶誤讀與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