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犬與鬼》的作者Alex Kerr首部寫日本的書籍,在日本出版的年份比《犬與鬼》早,但是台灣反而反過來出版。所以作者在書中寫到日本的內容,以今日眼光來看,也已經是十幾年前的往事了。
不像之後的《犬與鬼》,此書算是感時懷傷之作。他寫了他與日本文化的淵源,並見證日本文化從戰後初期到泡沫經濟崩潰後一連串的「消亡」,但大體而言,他的批評多半是點到為止,尚沒有《犬與鬼》那樣嚴厲。
不過這也算是他過去的見解了。當他日後又去了泰國,寫了《發現曼谷》之後,他的憤懣之氣可能又有所不同。西方人感傷東方文化之不再,其實是很可笑的。因為東方文化消亡之元兇,正是西方的緣故。就好像自己拿著鎚子把古董敲碎,卻又感傷古董之易碎,看在我們東方人的眼裡,只覺得他們吃錯藥。
不過我在看此書的時候,忽然感覺一事。日本與美國,在近代有著很奇妙的連結。打破德川幕府兩百餘年鎖國政策的,是美國軍艦「黑船來航」。明治以後出現「廢佛運動」,許多日本古寺遭廢,佛像、美術品等被賤賣、破壞,又因為當時一心學習歐洲,對既有的日本藝術評價惡劣。促使日本人重視自己文化藝術的,是一位美國人費諾羅莎(Ernest Fenollosa)。更不要說戰後日本在美軍佔領時期,是麥克阿瑟要求保留天皇制,日本皇室才得以延續。而該書作者Alex Kerr更是戰後日本文化研究中,極少數持批判之言的西方人。而這或許也是何以作者如此熱中於日本傳統的歷史背景。
若將近代日本與中國比較,也可見一有趣的對比。在歷史評價上,日本的明治年間「洋務運動」遠比中國的自強運動來得成功,整體觀感上,日本的西化也較中國徹底,舉凡今日我們認為日本人的「美德」,像是注重清潔、守時、排隊等,無不有著「西方文明開化」的影子。但於今比較日本與中國,我們的刻板印象又往往認為日本比中國更具傳統、更古典、更能顯出東方文化的精髓。這一方面固然是因為中國已經成為共產黨統治的中國,不復過往,但我們也不認為中國因此更為「西化」。
這在書中也可見端倪。該書雖然感嘆日本傳統之消亡,但他總不忘有個更嚴重的墊底:中國。如果日本傳統消失,是因為經濟發展的關係,他所感慨的中國,則跟經濟毫無關係,完全是政治破壞的結果。但當中國開始富裕之後,竟也走向與日本雷同的道路,從政治運動中僥倖留下的傳統與古蹟受到利之所趨,破壞殆盡,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新簇簇的「古街」與「古城」,過往的生活痕跡抹煞一空,只剩下迎合觀光所需的商業行為。十幾年之後,這樣的落差更為明顯。日本的情況也許沒有改善,但中國的崩壞卻不斷加速。如果說,日本人還能藉由傳統服裝、技藝、戲劇等方式,勉強維繫與過去古典文化的連結,中國人連這點連結都幾乎沒有了。
那台灣呢?我在看作者感嘆日本美好之不再時,也時時在想台灣的狀況。如果是經濟狂潮的破壞,台灣比日本晚,但因為台灣太小了,一旦破壞,嚴重的程度便遠大於日本。比如一例,前陣子東石先天宮改建,廟方建了新廟,想拆了舊廟。其實所謂的「舊廟」是民國六十年代所建,乃是戰後勃興的水泥廟,單就時間和建材來看,似乎沒有什麼保留的價值。然而像東石先天宮這樣的水泥廟,乃是戰前培養的傳統匠師用新材料所設計出的新樣貌,在美感上維繫傳統,但格局與技術上卻有新猷。這種兼顧美感與時代脈動的水準,隨著台灣暴富而迅速崩壞。現在蓋的廟宇,比例錯誤、雕飾太過,工藝水準非常粗劣,除了少數以古蹟修復方式維護的廟宇如大龍峒保安宮,幾乎無可稱道者,殊為可嘆。
台灣人的傳統復又因為政治因素,迭遭斲斷。日治五十年,使清朝時期的老人與在日本人統治中長大的年輕人在民族情感產生認同差異,又因為國民黨統治時抑制台灣本土文化,使現在的台灣人聽不懂祖輩的語言,文化傳承中斷,許多年輕人想要從斷垣殘壁中復原台灣的過往,卻像是面對一個陌生的文明一般,得一步步從頭學起。這種淪喪,不待西方人提點,我也深有所感。
但這麼多的破壞,仍然無法抵抗經濟發展的迷思。日本如此,台灣如此。每每我們希望可以挽回一點過去,就有人粗暴的加以破壞,並妄以「經濟發展」搪塞一切。保護固有傳統或環境的人也許多了,但整體的社會氣氛依舊,我相信日本亦然。日本比台灣更危險之處,在於日本的破壞,比台灣看起來更像是「現代文明的光輝」,高聳挺立、明亮寬敞的建築,層層疊疊的高架橋,體積龐大而複雜的車站,這些都是日本人向世界宣稱他們超英趕美的成績。而且,這樣的「成績」仍深深影響台灣人,將日本如斯作為當作進步的表現,亦步亦趨。
- Feb 17 Tue 2015 13:44
消逝的日本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