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人在臉書考證食物,非常感動。
台灣愛用食物推廣觀光,但這些食物的由來,往往是巨大的謎團。尤其是所謂的「傳統小吃」,滷肉飯、意麵、肉粽等物,看似尋常,但這些食物到底如何進入台灣人的餐桌,卻少有人探究。而多數講台灣食物的文章或書籍,多半是道聽塗說,前面人「聽說」,後面的作者也照著搬將過去,到底是對是錯,沒有任何嚴謹的徵考。
看到有人在臉書考證食物,非常感動。
台灣愛用食物推廣觀光,但這些食物的由來,往往是巨大的謎團。尤其是所謂的「傳統小吃」,滷肉飯、意麵、肉粽等物,看似尋常,但這些食物到底如何進入台灣人的餐桌,卻少有人探究。而多數講台灣食物的文章或書籍,多半是道聽塗說,前面人「聽說」,後面的作者也照著搬將過去,到底是對是錯,沒有任何嚴謹的徵考。
我也不是真正挑剔吃食的人,也所幸我不太挑剔,否則我這不吃水果的怪物大概就會餓死了。然而一旦有了比較,良窳立判,再怎麼不挑剔,總是吃得出來。我才深深體會到以前在台中吃的東西有多好吃,作為一個台中人,至少在食物方面,有多幸福。像我上次回去,特地跑去吃二市場的蘿蔔糕配豬血湯。白色的蘿蔔糕煎得略為帶黃而不焦,口感較黏,有些人喜歡煎得焦焦的,對這樣吃法可能不太適應。不過重點是那碗豬血湯,讓我非常驚豔。本來我看到湯有點失望,湯色清淡如水,只擱了豬血和韭菜,一喝下口才發現湯頭極為甘美濃郁,應該是老闆用煮貢丸的高湯熬製的,滿載豬肉久熬之後的鮮甜,香氣盤旋口中,久不能散;豬血充分吸收了湯頭的味道,綿密且彈牙,連韭菜我都覺得好好吃,彌足了蘿蔔糕的平淡。
這還算是普通,至少我們家並不常吃那一味。台中街閭美味,最得我家青睞的,可謂臭豆腐。我在台北只吃過深坑的臭豆腐,老豆腐用小鍋燉煮,吸收湯汁的味道,雖然美味,只是我不太能吃辣,只能偶爾嘗之。台中的臭豆腐多是油炸,最好是能炸出外酥內軟的口感,芳香四溢,淋上醬汁蒜泥,佐以泡菜或醃小黃瓜絲,真真極品也。我家愛吃的臭豆腐有兩處,一是中華路夜市的臭豆腐攤,香酥的外皮一經夾破,立刻流出滾燙的豆汁,與醬汁混在一起,幾不能自拔,若再配上一杯清涼的生啤酒,實在是夏日最為愜意的享受之一;另一個是會在向上市場一帶叫賣的臭豆腐,目前似乎已經有固定的擺攤場所了,因為總是外帶回家,外皮通常都已經悶得有點軟了,不過還是很好吃,泡菜比中華路的還要甜脆,時常是家中的消夜食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