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電影與電視 (15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這部片在預告片剛剛出現在Youtube的時候,我就覺得非常有趣。但等到我真的看了,除了眼花撩亂外,還有相當深刻的感動。這部電影在根基上是非常古典的,一位在美國打拼的中國移民,受困於自己父親的評價,對丈夫跟女兒諸多不滿,又碰到咄咄逼人的稅徵人員,一切戲劇元素都具備,卻又非常的老套。可是導演加入了救世主的多重宇宙設定,讓這個略顯陳窠的劇情突然轉入腦洞大開的路徑,這樣的路徑卻又在楊紫瓊的表演下變得合理。

亞裔演員在好萊塢的能見度雖然這幾年大為提高,但在發展上仍受侷限。我感到最明顯的,就是每當有亞裔演員擔任主要角色的劇情,戲劇的重點都強力扣在親子關係上,彷彿整個亞洲社會只關心是否孝順父母。莫說全亞裔電影的經典「喜福會」跟前幾年很紅的「瘋狂亞洲富豪」,就連漫威系列的「尚氣」也是,親子關係也要有相當比重。「媽的多重宇宙」也不例外,女主角秀蓮跟自己的女兒以及父親的關係,成為貫穿電影的主題,特別是跟女兒。母親如何跟女兒和解,在電影裡強化成一個救世主如何打敗大魔王的概念,秀蓮得不斷在數個宇宙來回後,才能去想通一些事情,真正去擁抱自己的女兒。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台灣鄉村為主題或背景的電影或電視劇,可能是因為台灣意識主流,這種「鄉村性」很容易就成為代言「台灣」的鮮明範例,所以似乎變得很多。即使是「俗女養成記」這種應該是處理女性成長議題的戲劇,在設定上也要有個「南部」的出身,跟家裡人講話也一定要用台語,彷彿不這樣不能彰顯台灣。

「蚵豐村」也是,雖然導演是1987年出生,在畫面的掌握上已經優於上個世代的導演,但我總希望七年級可以對所謂的「本土」用更貼近的方式來呈現。但很遺憾,即使這部片有台北電影節的加持,我還是只能看到導演或編劇對台灣鄉村的生疏、陌生如第三者的視角,以及貧乏的劇情內涵。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劉仲敬在討論中國時,很常用到「瓦房店化」這個用詞,後來延伸為「瓦房店學」。瓦房店是大連市的一部份,何以這個地名成為劉仲敬對中國的形容詞?根據中國網站「知乎」的說法,這是根源於瓦房店市著名的軸承製造,最初在此處建立工業基礎的,是帝俄與日本。在劉仲敬的概念中,由於中國沒有任何累積技術的能力,所有技術都是外來的移植,而移植之後就立刻劣化。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中國官僚化的政治體系中,技術人員無法精進技術,只能用勾心鬥角或虛應文章來維繫自己的身分,長此以往,本來的技術就退化了。因此瓦房店的軸承品質,在日本人初建立的時候是最高的,以後就一路下探,但因為有日本的基礎,即使現在的品質不如以往,還是勝過中國其他地方。

這種只能靠外來文明輸入技術、並且沒有能力進步的狀態,被稱為「瓦房店學」。有說這其實就是「內捲化」(involution),但內捲化似乎只是在解釋社會模式,劉仲敬則將「瓦房店學」延伸到科技、文化、語言等各部分,並以此確立所謂「中國窪地」的概念。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微信有篇「台劇「文藝復興」」的文章,講了最近二十年台劇的起伏。看起來似是頭頭是道,可是有個關鍵的問題:他所理解的台劇,基本上只有中國所買的台劇,也就是文章所用的另一種詞彙「台偶」:台灣偶像劇。

台灣偶像劇對我來說,其實是台灣戲劇一個墮落的開端。台灣偶像劇的元祖「流星花園」,用的是日本暢銷漫畫的故事,就是時下所謂的「IP劇」。台灣在長年被日本流行文化浸淫的情況下,就算流星花園的劇情為了台灣化而變得不倫不類,也不妨礙大家收看。這種強行把日本的故事台灣化而脫離現實的設定,成為台灣偶像劇的常態,即使後來的劇本脫離日本漫畫改編,變成本土編劇,依然非常脫離現實。後來的本土編劇,我覺得源頭應該是言情小說。言情小說很長一段時間是台灣租書店的大宗,但故事內容多半千篇一律,文章中提到台灣偶像劇的幾種類型,都可以在言情小說中找到源頭。也就是說,台灣偶像劇不過是將當年看言情小說的少女,轉變成看偶像劇的少女,依照這樣的邏輯去畫出自己的收視族群。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b304333.jfif

最近可能是中國的禁令稍稍解除,一時間又冒出很多古裝劇,像「鶴唳華亭」、「大明風華」,還有很明顯偷吃步的「慶餘年」、「夢回」。姑不論內容,中國的戲劇發展到此,在美術的層面已經非常嫻熟,大棚搭景、手工戲服,而且開始認真考據起來,拿著古畫跟文物,一樣樣的模仿複製,乍一看都似乎很有一回事。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此片因為黃嘉千的入圍金馬獎的光環,一時知名度大開。但我得說,不只黃嘉千,劇中的主要演員基本上都很會演,我倒覺得,以小戽斗的演藝資歷與表現,金馬獎應該給他一個男主角提名。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希臘導演Yorgos Lanthimos搬演十八世紀初的英國宮鬥戲,非常厲害。劇中的英國安妮女王對台灣人而言應該相當陌生。這位命運多舛的女王,父親詹姆斯二世是天主教徒,自己卻是虔誠的英國國教會,因為宗教的對立使他選擇與父親對立,迫使詹姆斯二世流亡海外。自己唯一的姊姊成為英國光榮革命的關鍵人物,卻又再度與姊姊對立。最後父親死了,姐姐死了,外加他至少十七次的懷孕,幾乎都是流產或死胎。他在歷史上雖然有著不錯的名聲,卻有著一個相當悲戚的人生。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溫馨提醒:本文有雷)

第一集開展了美國的魔法世界後,第二集的「葛林戴華德的罪行」則是將場景擴充到法國。跟美國比起來,法國其實已經某部分出現在之前的哈利波特系列當中,比如法國的魔法學校波巴洞,以及出現在哈利波特第一集的煉金師勒梅(Nicolas Flamel)。這集當中也加入了濃厚的東方元素,包含大家相當驚訝的大蛇娜吉妮「本尊」其實是一位東方女子,還有來自日本的「河童」和中國的「騶吾」。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去我如果對一部國片若有過多的期待,常常換來的是實際看完後的落差。也不用很久以前,「范保德」我就有這種感覺。「誰先愛上他的」接連拿了台北電影節諸多大獎,又強勢入圍金馬獎八項提名,這麼好的成績,更不免擔心會有落差。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網路上流傳一篇微信文「25年過去了,為什麼中國再也沒能拍出《霸王別姬》?」,似乎頗引起許多共鳴。文章中用「瘋魔」來形容該片的難得,看起來彷彿真是曾經滄海,但我覺得這裡面的內容有中國人行文一貫的誇大。要說當年那些人有堅持、有努力,確是不錯,但要說他們在那時候成就出巔峰,我覺得有點過譽了。

這種文章最大的問題,莫過於這些撰文者大概年紀都太小,又或者是中國人受限在他們的視界,不太清楚外面發生了什麼事情。1993年是什麼時間點?六四天安門的陰影未減,鄧小平才剛剛南巡完,整個中國基本上是百廢待舉的狀態。那時候的中國不過是成就港台兩地娛樂事業的後方工廠。特別是香港,幾十年累積起來的電影工業文化,在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葉燦放到極致,票房、明星、劇本、技術,一應不缺,是這樣的環境,才能造出中國第五代導演的榮光。要不然以當年中國的條件,要能有這樣的製作品質,毫無可能。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ug 26 Sun 2018 22:09
  • 天盛

「如懿傳」上檔,與「延禧攻略」對打,宮鬥戲一時蔚為潮流。不過我最近倒是在看「天盛長歌」,覺得更好。這種專門描寫古代宮廷內鬥的連續劇,在中國好像已經單獨成一個劇種,稱為「權鬥劇」。這當然不是中國的發明,莎士比亞早就寫出極為精彩如「理查三世」這樣的經典劇本,但一般這樣的劇本都是依附在歷史過往,所以通常視為歷史劇。不過因為中國國情特殊,「瑯琊榜」或「天盛長歌」都是架空的時代,也沒有可據的歷史背景,基本上就是單純的創作,實在稱不上是歷史劇。但要說古裝劇,卻又難以突出這類劇種的特色,所以出現「權鬥」這樣的名稱,似也頗為成理。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的清宮戲「延禧攻略」自年初片花出來後,一直不見上檔的蹤影。直到最近終於上檔。中國版的宮鬥戲,自從「甄嬛傳」出現後,變成了一個新的套路,之後出現的大抵都有點「甄嬛」的影子,「延禧攻略」也不免俗。只是這部片子特出之處,在於他們對服裝造型有獨特的考據。不僅要試圖恢復乾隆朝的裝束,還用傳統的工藝手法來製作,在花俏氾濫的清宮戲中,在視覺上顯得很有氣質。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去年的「通靈少女」、「花甲男孩」,不約而同挑了宮廟當作戲劇的背景,信眾「問事」,通靈者「附身」成為戲劇內容的一部份。似乎傳統信仰成為台灣戲劇題材的新選擇,他不僅在地、富有戲劇張力,重點是透過這樣的方式,本來看似很迷信的民間信仰,正在除魅化。

不過這樣的題材,韓國走的更遠。之前孔劉主演的「鬼怪」,夾雜大量的韓國民間信仰內涵,演的雖然是男歡女愛、生離死別,但背後的基礎其實是韓國的信仰觀。就這點論,韓國操作的遠比台灣要來的細緻。一方面固然是韓國的戲劇產業相當成熟,但再者也是因為韓國對民間信仰的研究比台灣深入,特別是「巫」的傳統。而這個源自於薩滿信仰的「巫」的傳統,成為韓國戲劇中很愛採用的題材。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知怎麼我居然跑去看這部片,大概是隱約有點印象這是講一個服裝設計師的電影。但我在中間一直有種想要離場的衝動,這種故作玄奧的電影,我愈來愈沒有耐心。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鬼神向來是韓國愛拍的戲劇題材,但近年跟鬼神有關的韓國戲劇,都帶有濃厚的文化背景。比如之前由孔劉所主演「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쓸쓸하고 찬란하神-도깨비),當中出現很多非人的角色,都可以看到韓國信仰文化的影子。如今在韓國跟台灣都大賣的「與神同行」(신과함께),則更明顯看到韓國傳統信仰構成整齣戲的背景。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楊雅喆五年磨一部,「血觀音」在金馬獎抱得最佳電影等諸多大獎,應可以說是實至名歸。劇本好,演員好,這兩個掌握住,整體而言大概就差不離了。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對此片本來很抱期盼,但上映前一天,我忽然想到,導演的前一部「父後七日」,我並沒有很喜歡。我想一個五字頭的導演,要說他的導片風格還有什麼變化,應該是很難。既是如此,我似乎應該對該片有所保留。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大佛很大,但你不知道,裡面都裝了什麼。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蔡康永急流勇退,忽然停掉「康熙來了」,對外說是為了要拍電影。原本我以為這只是演藝人員的遁詞,想不到居然真的讓他端出一部「"吃吃"的愛」。

此片打一開始就說是為小S量身打造,確實如此。此片從頭到尾環繞著小S,但也僅只於此。這部電影娛樂性是有的,但稱不上很好,看完之後,我忽然有種困惑:剛剛我都看了什麼?不過看得出來小S很「用力」在演,可能這就是此片最大的目的。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來我看到預告時,只有「喔,又來了」的感覺。但即便如此,從自己生命所挖掘出來的東西,總是特別有感染力。這可能也是台灣的特色,在這座人事紛亂的島嶼,每個人的故事,似乎都不一般。

導演黃惠偵以直面的方式,試圖用攝影機去「治療」自己原生家庭的積累下來的心結。雖然導演主要拍攝的對象是自己的母親,但我覺得更像是自己過去一生的總整理。就像他去拍攝小時候所住的中和套房時,他覺得他與他的母親,其實一直徘徊在此地,無法離去。這部電影就猶如一場招魂牽亡的儀式,將他兩人牽出過去的夢魘,超生到不再有帶著悔恨的未來。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