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緣無故的回顧,好像也沒有什麼特別的理由。從2004年(?)開始在網路上寫東西取代日記,轉瞬間都已經十幾年,當年出生的小孩,如今都上高中了,但我還是庸庸碌碌。只有網路上輾轉搬遷的文章,某種程度記錄著我的人生切片。
目前分類:murmuring (189)
- May 24 Sun 2020 21:02
Medium
- May 12 Sat 2018 00:25
慣老闆
慣老闆當作一個專有名詞,定義其實不是非常清晰。多半我們把受雇者所遭受到不好的待遇,歸咎到「慣老闆」這樣的名詞上,所以談到「慣老闆」,聯想到的其實是許多條列的內容,比如苛扣薪資、超時輪班、環境惡劣等等。眼睛可以看到的現象,構成我們對「慣老闆」的認知,但這仍然是一個模糊的、表象的認知。
- Sep 29 Fri 2017 14:21
氣
因為母校緣故,我認識一群民俗咖,熱中台灣各地廟宇、儀式、年節活動,到處跑透透,深入各地鄉村。拜他們所賜,之前七月份的時候,我光是在臉書,就可以遊歷各地普度儀式,或大或小,或簡或繁。
- Oct 06 Thu 2016 01:05
不知道要用什麼標題
今天偶然看到一篇文章,有點慨然。內容不論,文筆不論,我只是看到幾個熟悉的哏,恍然憶曩昔,也曾經有人端的是一枝生花妙筆,在部落格年代弄墨娛眾,似是某種網內文青指標,但不知怎地,卻總不能紅出頭,真正出個一兩本實體書籍,就算不是肆一或是彼得蘇那樣用顏值掙得排行榜跟版稅,好歹在國家圖書館也有兩本實在的備份。而另一邊廂,卻有人說髒話說出了興頭,頂著個作家的美名,寫出一篇我似曾相識的文章。
- Jul 19 Tue 2016 01:12
中產階級
如今台灣社會,有一群中堅份子,我認為他們很可以看成是「當代台灣」的中產階級典型。他們成長於台灣開始脫離貧困的年代,隨著台灣的高漲的景氣開拓他們的事業,像楊德昌或李安影像裡的飲食男女。他們可能沒有什麼殷實的家底或背景,住的房子、開的車子、付的貸款、買的股票,都是自己年輕時拚搏的累積,所以這群中產階級沒有什麼家學,是品味的「原始積累」層,而如果有什麼品味,也是自己磕磕碰碰,在零星的吸取歐美日本的品味後慢慢積累出來。
- Jun 21 Tue 2016 01:12
積累
這幾年公立美術館頻繁的辦「回顧展」,我一直認為是美術史主導權的「爭奪戰」。藉由大型回顧展、圖錄、研究專論、甚至是研討會等方式,控制「後前輩畫家時期」的台灣美術史發展。從八十年代台灣美術史開始興盛以來,這三十年來的台灣美術,基本上都圍繞在所謂的「前輩畫家」身上,幫他們立傳、給他們歷史地位、用他們的作品炒作取利。終於,前輩畫家在邁入二十一世紀後,逐漸凋零(多數人都有異於常人的長壽),台灣戰後這批藝術家,從中青、中壯,眼見都已經邁入老年期,才終於要進入美術史的殿堂。
- Mar 09 Wed 2016 15:12
補習
- Feb 27 Sat 2016 01:40
三地出版
我曾經很短暫的誤入出版相關工作,對中國的出版硬著頭皮去稍微認識。即便到今天,很多人還是對中國有幻想,特別是對中國的市場與經濟規模。但我接觸了之後,反而感覺還好。特別像出版這個產業,要熱絡需有個很大的前提:自由。不自由的市場,看起來再怎麼斑斕,終究只是表象,用句中國的用語:不接地氣。
- Feb 14 Sun 2016 12:12
低與俗
前幾天台灣導演葉天倫在臉書感嘆台灣三部賀歲片票房加總,還沒有好萊塢大片「死侍」的一半,引起輿論爭議。很多人為文批評台灣這種以低俗笑料為號召的電影風格(據說也有擁護的意見,但我沒看到),並認為這種風格一定要盡早絕跡。
- Jan 08 Fri 2016 23:15
Google Forest Watch
我最近在「台灣內社」網站看到一篇「Google全球森林地圖,意外揭露中國大陸塵霾的答案」文章。大意是他們截圖Google Forest Watch的森林分布圖,揭露中國森林地稀少的狀態。
- Sep 30 Wed 2015 16:23
無水的杜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