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電腦要求未來產品要達到碳中和,上游供應商一片震動,特別是台積電為主的一堆在台企業,為了符合所謂客戶「碳中和」的目標,不得不硬著頭皮花大錢去做評估跟調整,花不了錢的,有些乾脆關門大吉。但,這個「碳中和」的理想真的會達到嗎?我其實非常懷疑。

這讓我想到之前北美館在台北雙年展期間爆發的爭議,藝術家計算雙年展期間排放的碳,希望可以用一些方式達到「碳中和」,美術館擘劃著玫瑰色般的理想,跟北市府大地處規劃一處種樹減碳。問題是,大地處什麼不好找,居然找一片已經長了數十年的次生林,然後引起一陣風波。

短暫的新聞過後,公共電視「我們的島」有後續追蹤,訪問北市府、地方團體以及北美館的說法。因為樹都砍了、苗都種了,台北市政府一副你能拿我怎麼辦的皮條,公共電視雖然傾向保護的團體,但也僅止於拍片紀錄。至於北美館,仍舊是一副搞不清楚的樣子,就知道藝術家在公共議題中,往往扮演敗事有餘的角色。

然而在這當中,我又更意會到所謂「碳中和」之麻煩與複雜。藝術家計算碳排放可能還是相對簡單的事情,但要如何「中和」回去,除卻直接購買碳權外,像種一片森林這種事情,如果要跟減碳扯上關係,甚至要斤斤計較一個明確的數字,那就是無盡的「夯枷」。這種徒增麻煩的事情,對公務單位而言,當然是能省則省。大地處根本也無意知道要如何計算固定的碳,那反正只是外國藝術家的一相情願,他們只是借北美館的手跟錢,做他們自己想做的事情。

台北市政府真正想做的事情,是剷除他們覺得無用的林地,去種他們理想中兼具遊憩與賣錢的人工林,這是「我們的島」真正的主軸。而所謂「碳中和」,在這當中根本可有可無。

所以我非常懷疑「碳中和」在商業上真能落實。雖然「碳中和」某種程度上,或許可以將過去商業運作中長期忽略的環境成本納入計算,但如果評估跟落實的機制如此麻煩,我實在不相信所有廠商都能照單全收。如果連美國企業在面對環境問題時,都不免會採取偷吃步或欺瞞的方式來蒙混過關,台灣一定更是如此。我不相信大家就會這樣乖乖照辦,那怕是檯面上看起來最體面的一些企業,我也心存疑問。

其實減少生產跟消費就是最好的環境保護,但這樣簡單易懂的事情,跟現在世界運作的方式背道而馳。蘋果電腦大概可以算是美國企業中最「膠」的,但在想賺更多錢的驅使下,他們也只能用疊床架屋的方式,要求配合廠商做到「碳中和」,而不是檢討消費導向的生產策略。

日本東京奧運的獎牌,據說是日本從3C垃圾回收當中的金屬製成,這雖然有日本一貫的矯情性質,但確實也帶出我們加速地球資源的耗盡。台灣也是缺乏自然資源的國家,長遠來看,回收產業確實應該是我們應該要戮力發展的產業,不僅是因為台灣本身的匱乏,面對像碳中和這樣的議題,這方向也是值得投入的。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