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看書 (26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我有點忘記為什麼為什麼會想要看《金瓶梅》,但總之在一個奇怪的時間點,我花了好些時間認真的翻過一次。《金瓶梅》的網路全文,如今多半以中國出資的「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為主,雖然完整,但網路排版看的並不十分舒服,所以我買了三民書局的版本。這版本雖說根據萬曆本為主,但稍微對照了網路上的版本,發現還是有點刪減,算是介乎「整本」與「節本」之間的折衷版本。

都說《金瓶梅》淫穢,但我並不認為這本小說是為了滿足觀者的淫慾而寫。「淫」只是書中的設定,剛好書中幾個重要角色,都性好漁色。西門慶、金瓶梅自不用論,陳經濟、龐春梅等主要配角,也走此一路線。與其強調其「淫」,不如說「淫」是推動故事情節的手段之一,只是作者一一寫出,並不隱諱而已。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想要認識日本佛教史的人有福了。法鼓文化翻譯日本佼成出版社「新亞洲佛教史」叢書,目前已翻譯出「日本佛教的基礎」等三本,我覺得這應該是目前為止華文世界理解日本佛教最新且最齊備的研究內容。雖然說以初學者而言,這三本書的門檻可能頗高,但不失為一個認識日本佛教的參考,也可以順便理解日本佛教研究的現狀(雖然嚴格來說,已經是至少十年前的研究狀態)。

三本中的第一本《日本佛教的基礎》,並不是指認識日本佛教的入門內容,而是指成立日本佛教的「基底」,英文The Foundation ofJapanese Buddhism應更明確。也因為如此,這當中討論了很多日本初期佛教的關鍵課題,包括日本佛教傳入時間的考證,聖德太子的真偽,以及奈良朝佛教以迄平安朝佛教的發展。佛教的傳入對日本而言是極為重要的事情,佛教本身所具備的價值觀,以及佛教傳入伴隨的先進科技與豐富的物質文明,大大充實日本文化的內涵,成為日本文化重要的組成,也因此日本對於佛教研究極為重視,因為這不僅僅是單純的宗教,更是塑造日本文化的核心。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我在逛書店時看到的書,毫無預期的情況下買的。近年因為雨傘運動的關係,台灣進了很多香港政治相關的書籍,也有很多台灣出版品會討論相關議題。所以像這樣一反常態,專從語言日常這種角度切入的「港人看台灣」,竟顯得非常罕見,而且這種觀點,帶有極大的溫情在其中,對我而言頗不可思議。從雨傘運動開始,香港人對台灣的觀感開始出現根本性的改變。以前香港人覺得台灣是自由受限、土里土氣的「鄉下」,雖然到台灣念書的香港人很多,也喜歡討論台灣的政治,但基本上對台灣沒什麼太大的好感。這種心態到十年前可能都還如此,雖然台灣已經民主化、台北的城市景觀也有很大的變化,但數十年的積習,很難一夕變化。

可是近幾年香港對台灣的觀感大幅轉變,翻轉之快,令我詫異。最根本的原因,自然是因為香港人直接面臨到中國政治上的強壓,他們終於意識到,沒有民意基礎的「自由法治」,很容易就遭到侵蝕。而且中國人大量進入香港,不僅使香港的「血統」出現變化,也使香港的物價愈來愈高,但生活水準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提升,讓卡在中間的受薪族群生活愈來愈難過。這些背景都促使香港人對台灣投以更多善意的關注。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連結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連結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 府兵制、雇傭兵和藩鎮之亂

唐代初年的戰鬥力靠的什麼?靠府兵。府兵是從何而來的?……來自於武川鎮的鮮卑雜胡士兵。這些士兵在宇文泰的率領下,進入殘破的關中,……把他們分封到各地,他們在那裏就自動構成了劫後農村的一個秩序中心。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三講 從華夏到中國

1. 中國是非常晚近的發明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雖然是念美術史,但除非是自己寫論文需要,平常看書我實在鮮少會碰觸美術史的書籍。也許我對美術史缺乏由衷的喜愛與熱情,對我而言,美術史學者在其專論當中那種瑣碎而曲折的論證過程,常常會把我對藝術那種純樸的喜愛消磨殆盡。或許就像所有學科一樣,真正能夠投入藝術史研究的,並不是所謂的鑑賞家或藝術愛好者,而是腦子很固執的偏執狂,又或者他的研究對他而言有攸關利害的重要性(比如收藏界大腕)。總之,如果沒什麼事,藝術史的書籍不會是我尋常念的東西,可能多少基於職業倦怠。

但《藝術史學的世界觀》因為抬出太多大咖,我看到此書的時候,覺得「自己不看好像很說不過去」,故而買了,但從此束之高閣。一來我現在被網路分薄,看書的時間也少,再者這本書實在艱澀,16篇書評幾乎都是小論等級,進度非常緩慢。這些日子有些空了,深感不能再徒買不看,這本書才撿回來讀。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九十年代起自美國開始的「新清史」研究,大幅改變過去我們對清代的認識與理解,更衝擊了所謂中華民族的想像構建。所謂中華民族,對應的是在綿延更迭的朝代下,接續不斷的漢族文化。但如今學界傾向認為,滿洲人雖然以明代的習慣來統治漢地,也確實接納了漢人的文化,但他們並不認為自己是個純然漢式的政權。

《最後的皇族》作者羅友枝(Evelyn S. Rawski)從滿洲宮廷內的各個面向來解釋,包括地理環境、皇室成員、宮廷政治的結構、祭祀禮儀、宗教信仰等來分析。作者認為,滿洲人在入關後雖然在物質文化上融入漢風,但他們仍然刻意在保留許多滿洲的風俗,而面對蒙古、西藏、維吾爾等地,滿洲宮廷也有因應的對策,並不是僅有單一的面貌。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川普剛當選的時候,引起很多人驚慌失措,他們無法想像,為什麼一個自詡有著最好的政治制度的國家,卻選上一個自負、膚淺、粗鄙的「土豪」,民主制度失靈了嗎?美國要走向危機了嗎?隨著川普逐漸走向任期的第三年,國際社會大概已經習慣這位特立獨行的總統,但美國境內仍然有相當比重的人對川普抱懷深深的不滿,認為這是美國的恥辱。

但,五十年前的著名美國史學者就已經著書分析這個特殊的美國現象,美國社會似乎一直有種「反智」的力量,他們認為太多的智識會妨礙人直覺的判斷力,混淆事情的是非對錯,對社會造成負面的影響。這樣的「反智」觀,幾乎是建國不久就出現,並貫穿美國歷史,川普的出現,不過是美國「反智」價值的體現。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陣子北韓的金正恩成為國際炙手可熱的當紅巨星,看到一個有點步履蹣跚的胖子,身穿高級西裝布料所做成的中山裝,逡巡在中國、南韓、美國之間,可謂今年上半年最重要的國際事件。但金正恩的國際熱度,某種程度上也掩蓋了北韓長期以來的種種問題,特別是惡劣的人權紀錄。由美國記者所寫的《非請勿入區》,講的就是北韓一個嚴重的人權侵害問題:綁架計畫。

前陣子北韓的金正恩成為國際炙手可熱的當紅巨星,看到一個有點步履蹣跚的胖子,身穿高級西裝布料所做成的中山裝,逡巡在中國、南韓、美國之間,可謂今年上半年最重要的國際事件。但金正恩的國際熱度,某種程度上也掩蓋了北韓長期以來的種種問題,特別是惡劣的人權紀錄。由美國記者所寫的《非請勿入區》,講的就是北韓一個嚴重的人權侵害問題:綁架計畫。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本講談社於2004年所出版的「中國的歷史」叢書,是繼1974年的所出的系列後,再度出版的新系列。日本的中國研究有相當悠久的傳統,其研究的深度與廣度,與中國比較起來不遑多讓。雖然是所謂的新版,已經是十幾年前的事情,但根據當時日本學界研究發展所開展出的新角度,放在中文出版環境中,仍然相當新穎。

整個系列與過往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日本以「非漢人中心」的角度來看待中國歷史的發展。「中華的崩壞與擴大─魏晉南北朝」可謂典型。經歷了漢代的大帝國時期發展,東漢末年的割據,使東亞大陸開始出現多國並列的狀態。跟春秋戰國時期所不同的地方在於,此時草原民族進入中原地區,成為主流。這些民族,根據現在的研究,大概從前秦時期就已經逐漸進入中國,到了東漢時期,交雜生活已成常態。我們現在講「五胡亂華」是一種過度簡化而且扭曲的說法,實際上當時有許多草原民族進入中原,成為漢人的奴僕等。這樣雜居的情況一直延續到西晉時期。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蔡詩萍在上海逛書店,發表了一點隨想,引來翻譯者的討論。我曾在中國誤入書店業很短的時間,因為工作所需,不得不在北上廣深頻繁的逛書店,了解一下中國出版的情況。經歷過這段學習的過程,加上其他的見聞,我真心不覺得中國有什麼值得我們如此巴著不放。就算是錢好了,我也實在覺得,中國人的錢並沒有比較好賺。

所以當許多「外人」看著中國出版蓬勃、翻譯種類繁多,感覺台灣好像要被趕過去的時候,我也沒有什麼感覺。中國翻譯書籍的量如此之多,什麼偏門冷僻的著作都有,很大的原因,在於中國出版的要求。中國的出版社都是國營,全國不過六百間上下(這數字是什麼概念呢?台灣有超過三千間出版社,可以比較一下),但僅去年新書就出了快五十萬種,也就是說,每間出版社幾乎每年都要出版近千種新書。但出這些書,並不是因為中國有這麼巨量的需求,只是因為「上面要求」的業績壓力。風傳媒年初才有一則新聞,中國書籍的滯銷比例超過七成,有近半數的書根本賣不到十本。但問題是,國營出版社並不在乎銷量,書賣不出去,他們一樣可以每個月照領薪資,但他們有「出版量」的壓力。所以在中國,學術書籍很容易出版,只要稍微好一點的碩博士論文,幾乎都可以出版,研究生或教授提口考或升等,出一本書的點數跟投一篇學術期刊文章的點數是一樣的,這並不是說中國的學術期刊有多嚴謹,而是在中國出書有多容易。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劉仲敬的這本書曾在中國出版過,但如今似乎已經買不到。八旗出了繁體中文版,多少可以看成某種補償。

中國人素來很愛寫史,台灣書店裡「繁皮簡骨」的歷史雜論不計其數,但絕大多數沒有超脫梁啟超劃定的「中國」邏輯。劉仲敬算是一個很少見的特例,用結構去拆解中國歷史的發展,提出一個宏觀的史觀。這種史觀既是總結過去,也是預示未來。當然,大歷史並不是劉仲敬的創見,黃仁宇、金觀濤也有類似的概念。金氏的「超穩定結構」可能也是劉仲敬的想法來源。不過,劉仲敬加入了興衰的概念,而這種看法,似乎也有所本,比如一些日本學者的觀點。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很少買天下出版的文集,但因為作者是顏擇雅,所以我買了。

我對顏擇雅的認識其實是從臉書而來,他在臉書頗為活躍,不僅自己常發文,也很常回應別人的發文,他很多見地也多少影響了我,比如他對龍應台的看法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八旗文化所規劃的講談社歷史叢書「興衰的世界史」翻譯,可謂一種有別於西歐中心史觀的世界史詮釋。其中先期出版的《絲路、游牧民與唐帝國》(シルクロードと唐帝国)由大阪大學著名的中亞史學者森安孝夫執筆,對我而言,這幾乎是台灣首度見到討論中古中亞史的譯著。

此書並沒有根據傳統的編年方式來討論唐代,而是以主題分配章節,勾畫出一個唐帝國與周邊地區的樣貌。但此書真正特別之處,在於他幾乎跳脫傳統中國中心的觀點討論唐代,而是以西域,也就是中亞地區的角度來理解唐帝國的存在。在他眼中,唐帝國並不僅僅是一個漢人的政權,同時是一個突厥系的朝廷。最直接的例證,就是李世民曾被西域諸國獻上「天可汗」的尊號,若剝去了中國主義的化妝,唐帝國的突厥面向,其實相當明顯。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八旗翻譯了許多近代史著作,很多都在挑戰台灣,乃至於華語圈既有的主流史觀,甚至連日本人都頗為驚奇。主編富察在今年台北書展期間,有日本記者因為在馬來西亞看到中譯版的《大東亞戰爭肯定論》非常驚奇,循書找到台灣。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八旗預計要翻譯出版講談社百年紀念所規劃的大部頭叢書「興亡の世界史」二十一本,企圖宏闊。

講談社除了世界史的大部頭叢書外,另一個宏大的規劃是中國史叢書,從夏商周一直講到現代日本眼中的中國。這本叢書,中國與台灣都有翻譯,但中國的翻譯省略了最後講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日本人觀點的兩冊,其理由不言而明。但世界史的部分,目前看來,中國似乎是沒有翻譯。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大概是我近年來少見中文作者非文學創作的宏篇巨作,整本書厚逾三公分,排版密密麻麻。而且裡面充斥著作者自己發明的術語,加上中國作者為要迴避共產黨審查制度,慣於迂迂迴迴的行文,有些內容實在晦澀不明。近年因為手機重度分薄我看書的時間,整本書看得非常慢。但我不得不說,台灣人實應好好讀《遠東的線索》,不惟其特殊的史觀可以重新釐定台灣的地位,更重要的是,他以他的歷史角度做出東亞大勢的預言,到目前為止都大致符節。書中第六章「世界革命的失敗」中跟台灣相關的一節,註釋中提到作者寫於2015年年底,當時佔領立院後的餘波未減,總統大選如火如荼,他認為台灣應該要堅定的走向台灣獨立,徹底將中國國民黨掃入歷史,形成一個有完整民族凝聚力的國家,否則就會招致毀滅。這點在兩年後完全驗證,即使民進黨看起來仍然像是一個沒有馬英九的國民黨,但人民的意志相對明確,大勢也是如此。中國步步進逼,其實是迫使台灣只剩獨立一個選項。

台灣獨立既是大勢之必然,也是保命的唯一路徑。中國雖然看起來令人懼怕,但根據作者看法,已經到了強弩之末。強弩之末的意思不是說他會一下子崩壞,而是蘇維埃系統竭澤而漁的方式已經到了一個臨界值,如今共產政權正在想方設法尋求新的吸血對象,世投行、一帶一路基本上都是這個模式下的產物。但最方便直接的,仍莫過於台灣。即使中共仍可以維繫未來數十年對中國的掌控,但台灣併入中國,完全不會有任何連帶的優惠,而是直接成為中共需索的提款機。最近幾年台商在中國跌股外逃,其實就是台灣被併吞的預演。如今台商「逃」的出來,是因為還有台灣這個「祖國」,如果台灣遭到併吞,不要說逃了,有沒有全屍都很難說。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作者何清漣、程曉農夫妻檔,曾寫過《中國的陷阱》闡述中國所面臨的問題,後來遭受迫害遠走美國。《中國:潰而不崩》可以說是前書的後續,中國在二十年發展之後,未來如何發展,可謂全世界都極為關注的議題。

中國的社會潰敗,但政治不會瓦解,我也有類似的看法,因此書中內容,於我而言只是用更多的事件及數據來確認我的判斷。但中國「潰而不崩」的狀態會怎麼變化?此書其實沒有明確的言及。書中僅是含糊的認為,這樣的狀態大概還會延續十到二十年,可是明眼人皆知,以中共這樣的操作方式,要長治久安,幾乎是緣木求魚。所以最後中國仍會面臨變化,只是這個變化會怎麼發生,沒有人敢驟下結論。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