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很少買天下出版的文集,但因為作者是顏擇雅,所以我買了。

我對顏擇雅的認識其實是從臉書而來,他在臉書頗為活躍,不僅自己常發文,也很常回應別人的發文,他很多見地也多少影響了我,比如他對龍應台的看法

此書大抵是對台灣社會某種主流心態的翻案,比如台灣很多人愛跟中國比,他則質疑為什麼要與中國比較;比如很多人覺得台灣高等教育浮濫導致學生水準低落,他則認為大學學歷普及是趨勢,水準低落跟辦學者的態度比較有關。諸此種種,言之緩緩,但多是對台灣社會主流意見的反論。因為我也大概是抱持類似的態度,所以裡面多數內容,對我來說是深中肯綮。我甚至感覺,如果主導台灣社會有多一點這樣的人,也許台灣所處在的困境,就不會這麼步履艱難。

唯一有點微詞的,是他在講述國際觀文章中對台灣過往的詮釋,但他在後記替自己打了預防針,坦承這部分的內容確實有點動輒得咎。誠然台灣在中國旁邊,但何以遲至歐洲人來台灣後,中國王朝才真正「發現」此處,確實是個有趣的問題。但如果只是用信史將台灣侷限在17世紀以後,我覺得是不盡公允的。從泛太平洋的角度,台灣才是文明的發散地,其範圍可以遠到夏威夷、紐西蘭,若根據台灣目前的考古發現,往前推到四到五千年前都是很合理的範圍。當然,誠如古埃及與當代埃及的關係,今日的台灣人跟四千年前的台灣人,大概也是風牛馬不相及。但如果我們要談論某種宏觀的視野,我覺得這才是台灣值得重視的地方。對中關係,或者是某種西方意象的國際觀,從來不是台灣的強項,台灣也不需要為此汲汲營營。

如果此書的內容是台灣一代菁英對世事現狀的某種「醒覺」,我認為更進一步,台灣應該要邁出「漢─華夏」的價值觀,從更根基的地方去扭轉文化認同,塑造一個全新的社會價值。紐西蘭是個可以參考的例子,他們在長年壓抑原住民毛利人文化後,反轉成以毛利人作為自我認同的核心價值。當然,紐西蘭可能也未竟全功,而且台灣的原住民也遠比紐西蘭來的繁複的多。但我深深認為,深入台灣本有的核心,才是與國際接軌的利器。我發現某個年紀以上的台灣菁英份子,總愛侈言某種虛無飄渺的國際觀,對台灣本土嫌惡無比。如果反應在藝術界,就是緊貼著歐洲的藝術脈動,嘴裡動輒傅柯德勒茲,把他們的「當代藝術」當成藝術發展的唯一真理。我可以了解台灣這輩人從封閉的台灣到開放的西方社會時所帶來的衝擊與震撼,但我並不認為這是唯一的價值。雖然這本書是由最愛鼓吹「國際觀」、「競爭力」的天下所出版,但姑且將此看成是台灣社會主流的轉變,這或許正是台灣可以邁向下一個境地的伏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