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奮發圖強的雕塑界
世界美術史中,最貧弱的部門就是雕塑藝術,米開朗基羅出現後,等了三百多年才出現了羅丹,總算使世界雕刻界開了一朵美麗燦爛的花兒。日治時代初期剛好羅丹誕生不久,他的風格傳到東方,已經是1930年代以後,台灣留日美術學生,尚未能沐浴到羅丹的藝術風格,所以大致上還是走堅實的寫實路線,在這個領域裡較有出色表現者有四位:
二一、奮發圖強的雕塑界
世界美術史中,最貧弱的部門就是雕塑藝術,米開朗基羅出現後,等了三百多年才出現了羅丹,總算使世界雕刻界開了一朵美麗燦爛的花兒。日治時代初期剛好羅丹誕生不久,他的風格傳到東方,已經是1930年代以後,台灣留日美術學生,尚未能沐浴到羅丹的藝術風格,所以大致上還是走堅實的寫實路線,在這個領域裡較有出色表現者有四位:
十六、日治時期長久旅居海外畫家
最後,筆者將提出旅居海外較為長久的台籍名畫家,他們在日治時代雖不一定與台灣西畫界有密切關係,然而他們也都是那 個時代培養出來的,而且在國內外都曾經有過相當的成就。
十四、台陽美術協會的組成
前文筆者曾經提及西畫團體「赤島社」前後苦撐六年,到了1935年因情勢所迫(會員本身的條件),不得不改組另創新會,竟組織了「台陽美術協會」,主要的推動者為:陳澄波、李梅樹、廖繼春、楊三郎、陳清汾、李石樵、顏水龍、立石鐵臣(日籍)等八人,均為「台展」多屆入選而且獲獎者,有的還擔任過審查委員,當然最值得注目的,是創會之初,全為西畫家,到1941年第七屆台陽展,新設雕刻部,陳夏雨、蒲添生、鮫島臺器(日人)等三人為會員,東洋畫部再增加林之助、陳永森兩人為新會員,洋畫部亦增加劉啟祥、陳春德兩人為新會員。三部展之完成與會員陣容充實,使台陽協會聲勢大為增加。這個民間團體,一直繼續到戰爭最激烈而美軍飛機到處轟炸的 1945年,竟停辦一屆以外,前後剛好舉開了十屆美展,其規模之大,可以與當時政府辦的「台展」平分秋色,也是台灣美術運動到了鼎盛的階段。
十三、台展的誕生
「赤島社」設立的翌年(1927),台灣總督府在經過一些旅台日本籍畫家的催生下,決議每年舉辦一次「台灣美術展覽會」,消息傳開,立刻引起所有畫家們的響應。大家希望在這大規模的發表園地一現身手。「台展」的徵募作品規定大多與「帝展」相同;依其權威與地位,大可以決定日後台灣美術發展的路線,所以「台展」的創設,無疑是一個新的開端。
十一、尾崎秀真的貢獻
說起日治時代寓台的日本籍畫家對於台灣美術的發展貢獻最大者,大家都會異口同聲地提出石川欽一郎與鹽月桃甫,可是筆者卻認為我們不應忽略尾崎秀真的存在,他的整個生涯幾乎奉獻給台灣,而且不僅美術界還包括文化界的多方面。
八、新美術的先驅
今人回顧台灣第一個赴日,進入水墨畫泰斗田中賴嶂畫塾學畫者為王坤泰(1912年),慢了四年後(1916年),也赴日研究美術的是劉錦堂(1894-1937),他就讀於 東京美術學校。劉氏畢業後即直接轉往北平,改名為王悅之,想轉進政治界未果,遂在北平經營私立京華美術專科學校,自已擔任校長,不久即關閉。1932年再創北平美術專科學校,在中日戰爭勃發前逝世於北平。他是台中樹仔腳人,很遺憾,他的藝術生涯與台灣的美術界未曾發生過任何關系,勉強可以說他也是台灣美術的先驅之一,其畫風是色調樸素,略帶文人畫的情調。1937年4月客死他鄉,享年43歲。
六、台日畫家合組「栴檀社」
比起「台灣日本畫協會」的創立遲了四年,於1930年2月4日創設的「栴檀社」也是日治時代具有聲勢的美術團體,該社的特色就是會員由台日雙方健將合組而成的,創會會員為:蔡品、林玉山、陳進、郭雪湖、木下靜涯、鄉原古統、大岡春濤、村上無羅、宮田彌太郎、那項雅城、野間口墨華、國島水馬、村澤節子等十三人(其中鄉原與木下係前輩,處在指導地位)。第一屆畫展於同年4月3日假台北市陸軍偕行社舉行。第二屆(1931)展於教育會館,作品僅僅25件,平均每一個人不超過兩件的程度,可見他們的慎重態度。第三屆(1932) 展於台北博物館,第四屆(1933)展與水彩畫家石川欽一郎主持的「一廬會」舉行聯展於教育會館,第五、六、七屆展(1934、1935、1936)均在台北市台灣日日新報社,第八屆(1937)展4月間展於「朝日寮」舉行。不過,在前後六年之間,該會有呂鐵州、陳敬輝、加藤紫軒、秋山春水、野春泉月等人陸續入會,最後達到十八人之多,會員都是一時之選,聲勢浩大。不過,再過四年組成的栴檀社會員與上述「台灣日本畫協會」中的日籍畫家是大致相同的。
四、日治初期的展覽場所
光緒21年(明治28年,1895年)5月31日,日軍登台,那一年的12月間,總督府即將當時位於總督府後方的「東瀛書院」改建為「淡水館」,作為台北市文武官員的娛樂場所,過了三年之後1898年開始對一般民眾開放,而稱為公會堂,成為開會或舉辦文化藝術活動的最佳場所。
(四)新文人畫、禪畫
八〇年代中,台灣在「經濟奇蹟」的導引下,走上了「經濟人」和「商品邏輯」的急遽發展。在消費文化社會裡,藝術品味不可避免地要迎合新興中產階級的品味,能滿足大眾需求的消費性文化商品便成為市場價值的標準,這種品味是把「美感」與「快感」等同起來。
混沌與再生
八〇年代中期開始,台灣社會的轉變速度加快,台灣的後現代、後工業時代已然來臨,一個資訊龐雜、含混多元的時代來臨了。今天的台灣社會,彷彿因經濟成長的奇蹟而顯得自信十足;其實,無形的殖民文化仍然難掩台灣在文化上的貧窮,也難以撫平台灣社會內在的不安。
回歸鄉土運動中的花瓶
五、六〇年代是台灣政治空氣冷嚴的時代,在「光復大陸」的口號下、在與中共對峙的局勢下,「自由中國」的旗幟高懸在台灣之上,「台灣」這個名詞並不具政治、社會、文化及思想的涵義,它只是個地理名詞。而任何涉及台灣社會或文化之認同問題,都被視為「地域主義」或「分裂主義」,在長期的政治社會化過程中,台灣只是在中國影子下一個模糊不清的形象。
荒蕪中的樂園
台灣光復之初,文化界會有一段百花齊放的景象,當時出刊的報紙雜誌之質量是前所未有的,而各種文藝活動也在這種空氣下較戰前更為活絡。其時亦有不少大陸文化界人士來台,劉海粟、馬思聰、田漢、歐陽予倩等中土藝壇人物均於此時先後來台,而大陸較著名的文藝作品也陸續被介紹到台灣來,尤以三〇年代左翼作品的輸入最為矚目,從中共的政論雜誌,到魯迅、巴金、茅盾的小說及魯迅所提倡的木刻版畫等,一應俱全。
1939年祝賀張李德和與女兒張麗子同獲府展入選。("歲月:嘉義寫真【第4輯】"。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系統。2006。資料來源: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 https://tm.ncl.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