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台展的誕生
「赤島社」設立的翌年(1927),台灣總督府在經過一些旅台日本籍畫家的催生下,決議每年舉辦一次「台灣美術展覽會」,消息傳開,立刻引起所有畫家們的響應。大家希望在這大規模的發表園地一現身手。「台展」的徵募作品規定大多與「帝展」相同;依其權威與地位,大可以決定日後台灣美術發展的路線,所以「台展」的創設,無疑是一個新的開端。
1927年第一屆「台展」假台北市樺山小學大禮堂展出,西洋畫88件。西洋畫部審查委員為鹽月桃甫與石川欽一郎,如此維持到了第四屆,會場由樺山小學改到台北市公會堂(現中山堂),審查委員除了原來兩位以外,由日本加聘了和田三造與小澤秋成兩位。
第六屆「台展」仍舊在教育館舉行(到第十屆都一樣)西畫部審查委員除了石川與鹽月以外,由日本聘來藤島武二,又聘廖繼春與顏水龍(新聘)為審查員。
到了第九屆,「台展」西畫部的審查委員人選,又作了一次較大的調整:除了原有的石川、鹽月以外,由日本聘來藤島武二與梅原龍三郎,計四名,而原來被聘過的廖繼春與顏水龍未被續聘。這第十屆是「台展」的最後一屆,因為主辦單位台灣教育會,決定翌年開始將主辦權轉移給台灣總督府。這一屆的西畫部審查委員為石川、鹽月和由日本聘來的梅原龍三郎與伊原宇三郎計四人。
參加第九屆評審的藤島武二,係東京美術學校著名教授,他教過的學生畢業後返台者不少,本來與台灣美術界人士淵源殊深,他兩次(八、九屆)應聘來台,更加深了他與台灣油畫界人士的情誼。梅原龍三郎(1888-1986)在1944年以前未曾擔任過東京美術學校教授,所以與戰前的台灣畫家未曾發生過任何師生關係,可是他在昭和初年已登上日本畫壇的重鎮,也是被公認為世界級的一流畫家,間接地給於台灣西洋畫家頗大影響,而且由於他來台擔任過評審兩次,所以結識他的一些台灣畫家,在畫風上不免受他的影響。
石川欽一郎(1871-1945):
出生於靜岡市,1888年東京電信學校畢業,1889年入大藏省印刷局工作,同時接受淺井忠的水彩畫指導,夜間就讀東京英語學校,1891年首次作品參加明治美術會展出。1900年春任 陸軍通譯官,赴中國參加八國聯軍和談會議。1904-1905赴中國東北:滿洲,在日俄戰爭中,從事對外國記者發佈新聞的工作。1907年任台灣總督府陸軍通譯官而至台灣,兼任台北國語學校美術教師,直至1916年夏辭職返日,其間算是他第一次來台,陳澄波、陳英聲、陳植棋、郭柏川、倪蔣懷、藍蔭鼎等人,便是這個時期的得意門生。當時在日本西洋畫壇上他與帝展評審三宅克己(1874-1954)並稱為水彩畫界雙璧。1918年英國皇太子赴日訪問時,旅日英國人士購買石川作品作為禮物贈送。1919年石川赴歐,1922年再度赴歐洲遊學,1925年日本天皇就位大典時,台北市役所(市政府)呈獻石川作品「次高山」祝賀,可見石川當時聲譽已具國際知名度。
1924-1932年再度來台任台北師範學校囑託,仍教導美術。後期來台積極在學校及校外推廣水彩畫,李石樵、李梅樹、洪瑞麟、楊啟東、楊三郎等便是這個時期教導過的學生。在他的指導之下創立「台灣水彩畫協會」(1927年)與基隆「亞細亞畫會」(1926創立)。1927年參與台灣美術展覽會(台展)之創辦,並任第一~五屆審查員。他雖熱衷於台灣的美術教育,然而並沒有完全忽略了日本美術界的存在,他親自參加日本水彩畫會的展出,也推薦藍蔭鼎、倪蔣懷成為該會會員。作品「台北郊外」入選第七屆「文展」。1932年61歲時,石川退休離台後,他的學生組成「一廬會」,後來成為(芳蘭會),迄今每年舉辦展覽,以資紀念恩師。
不過也必須說明一下,請讀者不要誤會,以為石川在台北師範只教導台籍學生走上藝術之路,事實上,日籍學生福山進(1915-1992)也是師範時受到石川的教導,畢業後任教新竹第一公學校,還想經過新竹師範的美術員,作品入選過第8屆台展,第2-6屆府展戰後曾經返台舉辦數個展,松崎亞旗(1897-1939)都是個人師事石川之向下,後東入日本川端畫學校研究,作品入選過台展三次,府展兩次1931、1938年分別入選日二科展。
石川晚年由於多次獲得日本「文展」的特選獎,遂成為「免審查」畫家並擔任評審委員。他的為人敦厚,不修邊幅,悠然自在,超脫於世俗,律己慎嚴,待人寬厚,有明治文人的風範,大家都尊稱石川為台灣美術啟蒙之父,這句話實至名歸。1935年6月,「台灣時報」曾刊登石川的一篇文章「台灣的風光回想」,文中云:「一般在內地的傳言說台灣是地獄,可是來到台灣卻驚為天堂。這就是我對台灣的第一印象,形與色都很優美的島嶼,令人吃驚。」對於台灣人而言,他促使我們重新去了解台灣鄉土之美麗,是一位值得欽佩的藝術家。
鹽月桃甫(1886-1954):
日本宮崎縣人,1912年東京美術學校師範科畢業,曾任師範學校教諭,1916年入選第十屆文展,1921年來台任台北一中教諭,後來兼任台北高等學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前身)美術講師,1922年皇太子裕仁來台時,曾經呈現百號油畫「番人舞蹈圖」。台展第一屆到第十屆、府展第一屆到第六屆均擔任審查委員。在性格上他是一個個人主義者,在繪畫上也是一個主觀表現者,他畫的是他個人的主觀感覺,對象的形骸完全加以忽視。戰爭結束後,1946年離台返日本故鄉,1951年任宮崎縣縣展省審查委員及宮崎縣大學講師。1954年病逝,享年68歲。1973年5月間,宮崎縣立博物館為他舉辦遺作展,展出水彩與速寫畫200多幅,大多是他回日後8年之間所作即興小品。
關於鹽月在台灣從事美術教育的成效如何呢?這也是筆者很感興趣的問題,正如有些人所說的,鹽月在台教育的對象,多是日本人。那也是必然的,因為台北一中與台北高等學校的日籍學生比例佔90%以上。他的台灣學生中僅有高等學校時教過的許武勇一人後來成為畫家,依據筆者調查所知之情形如下:在台北一中與私設的「京町畫塾」曾經受過鹽月教導而後來考上東京美術學校者,有西尾善積,他畢業後繼續居住於東京,每年將作品寄回台北參加台展多屆入選,及至台展結束,演變成府展第一屆(1938),他的作品不但入選,還榮獲特選。戰後他的作品多次入選「日本全國美展」並擔任評議委員。算是鹽月的學生之中在日本畫壇上聲望最高者。
其次,有一位鹽月的學生福井敬一,戰前入京町畫塾研究兩年,後來考上帝國美術學校,入選台展89屆、府展第1、3、4屆。戰後日本標榜超現實主義團體「JAN」會員之一。
還有一位曾經在台北師範跟隨石川學習山水畫,畢業後一邊在台北任教師北附小,一邊繼續作畫參加「台展」,甚至於榮獲特選的高田當石川返日後,他也曾經到過京町畫塾接受鹽月的指導。還有一位也是在師範學校由石川指導水彩,後來也曾經跟鹽月學油畫的沖清次。
走筆至此,筆者不由得想起1966年9月中旬,赴日參加國際文化交流等備會議後,利用空檔期間在東京地區跑了幾個國立與私立藝大,考察戰後日本美育概況。其中有一天前往目黑區的長磐松藝大參觀,在那裡首先見到了理事會常理三浦武治。交談之後獲知他是日治時代台北第一高女校長,使我有些吃驚。交談了一陣子之後,始得知他們除了大學以外亦辦中學與小學。目黑校區就是中小學的所在地,大學部設在橫濱。談畢他還派了一部專車,在事務部主任沖清次陪同下專程把我送到橫濱市的長磐松藝大。在車子上,沖氏告訴我說,他年輕時代曾經住過台北市,就讀台北師範,隨石川學水彩,畢業後擔任過汐止公學校與台北宮前公學校老師。當時利用餘暇前往鹽月主辦的京町畫塾學油畫一段時間,他的作品曾經入選第8~10屆台展、第1、4屆府展,畫歷不錯。他去年(1965)在台灣的公學校畢業生邀請下,回到台北遊覽,並見過一些美術屆舊友。說來,地球好像很大,然而世界卻很狹窄。從東京橫濱將近一小時半時間的閒聊中,使我暫時回到戰前美術界太平的時空裡(註:與三浦武治、沖清次兩氏見面的詳細經過,記述在拙作「日韓琉之旅」,大華晚報連載後,於1967年單行本出版)。
以上所列舉的四位,鹽月桃甫教導過學生之中,沖氏與高田兩人卻是跟石川學習水彩,油畫則是由鹽月教導出來的。要之:鹽月在台任教二十五之久,石川來台任教兩次,共計17年。可見鹽月教過的學生較石川較過的學生眾多,但其中走出校門 後仍繼續從事美術工作者,寥寥無幾。
藤島武二(1867-1943):
生於鹿兒島,初師事川端玉章學日本畫,後轉學西洋畫,曾經受到山本芳翠等人的指導。早期參展明治美術會、白馬會。1896年東京美術學校西洋畫科創立,受聘為副教授。嗣後以文部省留學生身分前往法國及義大利,歸國後任東京美術學校教授,為明治浪漫主義繪畫的巨擘。曾任帝國美術院會員,帝室技藝員。第七~九屆(1933-35)台展連任西畫部審查委員。「舞妓」便是當時在台灣所畫的,1937 年獲頒文化勳章。享年76歲。
梅原龍三郎(1888-1986):
出生京都市,曾經入關西美術院師事於淺井忠。1908年赴法,入雷諾瓦門下。1913年返國後在「白樺社」主辦下舉行個展,轟動一時。參加創立「二科會」、「春陽會」、「國畫創作協會」(洋畫部)。研究琳派畫風之後,作品轉為色彩豐富而具有裝飾性風格。昭和前期在日本畫壇上與安井曾太郎並稱為「梅原、安井」時代。1930年代初期多次前往北京作畫,給郭柏川很大的影響。1935-36年三屆連任台展審查員。戰後經常赴歐創作,其作品特色是色彩華麗、線條簡樸、強而有力的人物與風景畫。1952年獲頒文化勳章,榮任日本藝術院會員。享年98歲。
齋藤與里(1885-1959):
埼玉縣出生,曾經師事於淺井忠學習素描。赴法師事Laurens,歸國後於日本推動新歐洲繪畫,1919年創立大阪美術學校,參加槐樹社、東光會的創立,任『美術新論』主編。1938年於台北個展,1940年任第三屆台灣「府展」審查委員,作品「著旗袍的少女」,便是此次來台時所畫的。
除了日本籍畫家以外,也應該介紹兩位西畫部台籍評審委員:
廖繼春(1902-1976):
台中州豐原街人,台北師範畢業後,曾在家鄉任小學教員二年,即赴日入東京美術學校,跟隨田邊至教授學油畫,但是後來畫風逐漸脫離田邊的風格。畢業後返台,任教台南長榮中學兼台南二中美術教員。「赤島社」與「台陽美術協會」創立, 他也是主幹之一。日治時代入選「台展」三次,也入選日本「帝展」及「文展」共計六次,其作品顯然較同輩的油畫家們走新穎的路線。我們看他1927年入選「帝展」的「有香蕉樹的院子」可以知道當時他走的是比較寫實的路線,也可以 看出他受到東京美術學校教授們的外光派影響。
1978年畫的「百合花」,正是筆者在師大就讀時,與我們全班同學同時畫的,後續的工作,他攜回其連雲街宿舍完成。從這幅畫上可以看出,他自從1946年開始任教師大美術系以後大約十年之間,是他的藝術創作生涯中走最寫實路線的一段時間,「百合花」一作也可以印證筆者的看法。當時他是 美術系唯一擔任西畫課程老師,教素描兼油畫,甚至於初期也兼教水彩(對他而言,教水彩是非常吃力的),而且擔任他助教的是素描功夫絕頂的張義雄,所以在師大任教的幾年之間,他的作品比較寫實,是可以理解的。
過了這一段期間以後,前衛繪畫的思潮兇猛的湧進台灣,他向來很欽佩梅原龍三郎的畫風及野獸派的強有力的用色與筆觸,自然而然地流露在他的作品上。這種「情結」(complex)很明顯地反映在1956年畫的「花」上。但這只是開端而已,從此他輕易地放棄形似問題,他憑著他與生俱來的對色彩的新穎而敏銳的感性,創造了自己的色彩世界,直到1976年逝世為止,留下許多出色作品,也培養不少後起之秀。
顏水龍(1903-1997):
台南下營鄉人,1920年赴日,先補完中學兩年課程後,考上東京美術學校,先後跟隨藤島武二與岡田三郎助兩位教授學習油畫。1929年畢業後返台。在台中、台南兩地首次舉辦個展。同年秋天即啟程赴法國,入巴黎現代美術學院接受馬將(Jean Marchend, 1883-1940)教授的指導。1931年以兩幅作品入選秋季沙龍展,留法三年後經由日本返台,並在台北、台中、台南三地舉行留歐作品展。
1934年第八屆「台展」,被聘為西畫審查委員,此時正是顏氏藝術生涯中最燦爛的時期,不久(戰後)他的關心由油畫轉向工藝,致使他的油畫創作開始停頓。1960年筆者擔任國立藝專美工科主任時,聘他教學設計課程,他從此重返教育界,繼而1965年左右,應聘台北家事專科學校擔任美工科主任。其對工藝的熱愛,多少發揮在教學上,可惜他的純粹繪畫,直未能再顯露過去的光芒。他的畫略帶裝飾性,或許這與其對工藝的熱愛有關吧。
以上介紹了台展西畫部審查委員,接著將介紹東洋畫部審查委員的概況,第一屆審查委員為住台畫家鄉原古統、木下靜涯兩位,其中鄉原一直擔任到第八屆(1934),後來因他返日而沒有續任,木下除了第六、第九屆因故未參與以外,從第一到第十屆甚至於台展變成府展(六屆)他都參與評審工作,陳進擔任第六、七、八屆審查委員。
前後六屆的「府展」東洋畫部審查委員有:木下靜涯、野田九蒲、山口逢春、松林桂月、森北甫、山川秀峰、野田曲江、吉田秋光、望月春江等人。在眾多入選者之中膺獲特選者有:林 東令、薛萬棟、宮田彌太郎、張李德和、野村泉月、張麗子、李秋禾、村上無羅、陳永森、林柏壽、高梨勝、水谷宗弘、林之助、徐德煌、黃水文、伊藤稻雄、陳永堯、石原紫山等。
再說,在總督府協助下由台灣教育會主辦的「台展」,辦了第十屆即結束,而將棒子交給總督府文教局主辦,所以此後的台展,就改稱為「府展」,以1938年展出為第一屆。「府展」前後舉辦六屆,均假台北公會堂。此時太平洋戰爭正趨激烈,1943年第六屆府展辦完後,因局勢不容許再辦畫展而作罷。
至於「府展」六屆西畫部的審查委員有:鹽月桃甫、中澤洪光、有島生馬、齊藤與里、大久保作次郎、和田三造、辻永等人。其中榮獲特選者有:李石樵、李梅樹、陳清汾、葉火域、張萬傳、連金泉等。從一般入選者的名單可看出有兩個現象:一為「府展」期間,新出現的台籍畫家較少,二為過去「台展」時代的畫家,都以台北市籍佔大多數,「府展」時代,卻除台北市籍以外,台南、嘉義、高雄等參加者普遍增加。
這此現象應該可以說:經過「台展」的十年倡導,台灣美術教育已經更加普遍,而「府展」的表現,正好印證了「台展」的成就。
下面將個別介紹幾位由日本來台參與府展東洋畫部評審的日籍畫家及一位台籍畫家:
池上秀畝(1874-1944):
長野縣高遠町人,本名國三郎,父親是四條派畫家池上秀華,師事荒木寬畝。擅長山水、花鳥,作品多次入選文展。大正七年卻因不滿文展的審查與同志組立新結社,促成文展的改革。大正八年以後以「無鑑查」出品帝展,曾任第五、六、七、十四屆帝展的審查委員以及第五屆台展評審委員,出品「時雨」、「吹雪」等作品。另一方面亦主持「傳神洞畫塾」,培育多位出色的門生。享年70歲。
荒木十畝(1872-1944):
日本長崎縣大村人。1892年師事於荒木寬畝,初期號為琴湖,翌年成為荒木家的嗣子,改號為十畝,1895年入日本美術協會,並參加以岡倉天心主導之日本青年繪畫協會,隔年因出身於東京美術學校的激進派新進畫家的加入,而脫離該協會,1897年與野村文舉等青年畫家創立日本畫會。1901年至1919年擔任東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授教。擅長荒木家系的傳統花鳥畫,文展、帝展多次入選。1924年為日本帝國美術院 會員,1937 年帝國藝術院會員。第九屆台展審查委員,出品「芭蕉群雀」,1944年因心臟病過世,享年72歲。
松林桂月(1876-1963):
山口縣人,早期追隨野口幽谷學習日本畫,參展日本美術協會 展、文展等展覽,均有出色表現。第一屆帝展開始擔任審查員,文展亦擔任過審查員。曾擔任台展第二、三、八屆,府展第二屆審查委員。戰後活躍於日展,任日本美術協會理事長,設立日本南畫院等,致力於文人畫的發展。膺任帝國美術院會員、帝室技藝員。1958年獲頒文化勳章。是陳進在日本學習期間的老師,曾經受到他諸多照顧,使陳進永生難忘,她曾經多次向筆者談起這些往事,一方面懷念,一方面感激。
勝田蕉琴(1879-1963):
日本畫家,福島縣人,初師南宗畫家野田蕉雨,1899年入橋本雅邦門下。1905年自東京美術學校日本畫科畢業,同年九月,受岡倉天心推薦,至印度學習印度佛畫,研究印度美術。1907年返國,以「釋迦出城』、『降魔」兩作初次入選第一屆文展。第七屆文展獲三等獎,並繼續活躍於官展。曾任帝展審查員,早在1914年10月來台,至嘉義勝田醫院(其兄所開設)探視患病的父親,並假台北鐵道旅館舉行個展,與台灣藝術家有密切的往來,應聘為第四屆台展評審。
吉田秋光(1887-1946):
金澤市人,1910年東京美術學校日本畫科畢業,師事松岡映丘,專攻「大和繪」。1917年入選文展,後陸續入選帝展多次,早年作品多取材於歷史故事,亦擅長花鳥。1927年擔任帝展委員,1929、1933年任審查員。1938年與伊東深水、川崎小虎共組日本畫院。1935年加入國畫院,1942年來台,擔任第五屆「府展」評審,他留下的作品「蒼鷹」台灣收藏家所珍藏,可以看出其畫風典雅而優麗,獨樹一幟。
陳進(1907-1998):
新竹縣香山庄人,生長在優渥的家庭裡,父親陳雲如先生教養子女非常開明,1925年陳進自臺北第三高女畢業,在校期間接受名師鄉源古統的教導,畢業後經老師的安排,赴日考上東京女子美術學校日本畫科。1927年,陳進以學生身分提出三件作品「姿」、「罌粟」、「朝」參加第一屆臺展東洋畫部,結果均入選,並與林玉山、郭雪湖共獲「臺展三少年」的美譽,當時陳進尚不滿二十歲。1928年作品「野分」獲第二屆台展特選,「蜜柑」獲入選,意外的結識了擔任評審員的松林桂月。
1929年自東京女子美術學校東洋畫科畢業之後,經過松林桂月的推介,入鏑木清方(1878-1972)門下,受其弟子如伊東深水(1898-1972)與山川秀峰(1898-1944)的指導。第二、三、四屆台展作品連續獲得特選,1932年開始擔任第六屆台展審查委員,之後連任至第七、八屆。1934年作品「合奏」入選於日本第十五屆帝展,「合奏」是她一生最大幅、最精緻的代表作。
1934-1937年任教屏東高女,其間利用地利之便,經常前往三 地門繪畫原住民生活,1937年3月辭去教職,回香山繼續創作。1938年再度赴日,寓居東京澀谷區從事創作,1941-1943年連續入選第四、五、六屆文展。直到戰爭終了,1945年才返台定居,回台後經歷過一部分外省籍人士的仇日排斥,誤認為「膠彩畫、東洋畫非國畫」,陳進遂隱居創作,鮮少參加活動,但是她的作品卻繼續入選東京1955年戰後第十屆日本全國美展。1958年5月於台北市中山堂首次個展。
1970年代起膠彩畫在台灣再度受到肯定,陳進的作品才得以重返國內美術界,1997年榮獲行政院文化獎,同年成立「陳進藝術文化獎」,鼓勵後進繼續努力研究,創作膠彩畫。1998年過世,享年92歲。
以上簡介了「台展」中多位評審的藝術生涯,不過在這裡也想順便談一談「台展」中,日籍評審佔多數的現象,現今有些評論者不明就理,隨便撰文指責當時日本總督府的「不公平待遇」。
第六屆審查委員新聘了結城素明和陳進。陳進也好,西洋畫部新聘委員廖繼春或顏水龍也好,都是出乎大家意料之外,因為他們三人都是年輕畫家,年齡25到30歲出頭,雖然後生可畏,但當時尚屬新秀,與日本來的前輩評審6、70 歲名家比肩而行,使當時美術界人士感到有些詫異,不過台籍畫家能夠擔任評審畢竟是一件好事,也是對台籍畫家的一大鼓勵。從第六屆到第八屆,陳進總共做了三屆評審,其他尚有荒木十畝、川崎小虎、野田九蒲、山口蓬春等人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