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看書 (26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極權國家,特別是東方社會的極權國家,統治者的家族往往是外人最難以知情的核心機密。或許是過去皇權統治的傳統所延續,統治者被視作神一樣的存在,像他的配偶、子女、親屬等「人的關係」,似乎就不宜公開在一般人的面前。中國跟北韓,大概是這種模式的典型。而剛好這兩個國家,都有非常深厚的儒家帝王傳統。

《金氏家族的女人》可以說是台灣書市北韓熱潮中,少數深入報導的書籍。在此之前,我認為唯一有深入探討的書,是麥爾斯的《最純潔的種族》。但麥爾斯比較從大方向著手,透過北韓的宣傳、印刷品等有限的外在資訊,去推論出北韓的統治邏輯。李永鍾此書,則比較像是「窺秘」一般,去挖掘北韓統治者背後的那群女性。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此書的原文版最初出於1989年11月,我非常驚訝。一來此書出版的時間有特殊意義,即天安門事件爆發之年,再者這個顛覆中國正史的想法,其實很早就出現了。不免覺得中文世界的人眼界之落伍。

雖說古來即有「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之說,但此書要提到的不僅僅是「竊」,而是「盜」。且相較於中國歷史所重視的「道統」,此書無疑是塑造了另一條所謂的「盜統」,也就是強盜統治國家的傳統。高島俊男舉了幾位例子,分別是劉邦、朱元璋、李自成和洪秀全。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之前金正男被謀殺,引起軒然大波。雖然輿論自然導向背後主使者即是金正恩,但除非北韓當局表態,我們也難以究知其中實情。不過,金正男在此之前,其實已經有過一次「亮相」,即是日本記者五味洋治所寫的《父・金正日と私 金正男独占告白》。此書據說甫上市時,曾引起相當的轟動,大概是目前為止唯一一次外部世界對北韓核心家庭最直接的深入訪問。不過此書不知怎麼,並不受台灣出版界的青睞,雖然出版的時間剛好是台灣大量譯介北韓議題書籍的高峰,此書卻沒有中文翻譯。後來我才發現香港的新世紀出版社已有中文翻譯,而且多附一篇相當珍貴的文章,據稱是金正日的遠親所寫。

此書嚴格而言,並沒有什麼新穎或勁爆的內容。金正男在此書中明確表示反對世襲,其實並不是什麼爆點。早有傳聞認為,就是因為金正男與金正日在政治理念上不合,金正男才會宛如遭到放逐一樣,在國外流浪。另金正男在一般輿論的形象,通常是放蕩不羈,加上他曾以偽造護照試圖闖關日本不成,遭遣返回中國,更加重他的負面印象。不過此書中,作者呈現出的金正男,是位形象溫文,遣詞有禮週到的人,可謂某種程度上平反他的負面觀感。我不禁想到之前張振成所寫的《敬愛的領袖》,他提到他首次面見金正日時,對金正日粗魯的言行非常驚訝。在他們的洗腦中,一直以為金正日就像個家長一樣,說話柔和溫暖,舉動有禮體貼。顯然北韓的宣傳部門,將金正日真實的樣貌套在金正男的身上加以醜化,而實際上金正男的形象,還比較像是北韓宣傳部門對金正日的形容。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武志紅所寫《巨嬰國》據說在中國被下架,台灣一度也無法買到。不過前陣子我發現網路上居然有現貨,下訂單之後很快就送來了,顯然是台灣的存貨。

此書在中國聽說引起許多爭議。最大的爭議莫過於形容中國人是「巨嬰」,說中國人集體宛如未曾脫離口腔期,將自己的需求看成獨一無二,極度需要母親的照拂。這樣極度幼稚的心態使得中國出現如此多匪夷所思的行為,蓋因中國人還停留在嬰兒階段,卻已經成長為大人。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民國若亡,亡於何時?余杰告訴我們,民國亡於1927年。

此一論點乍似新鮮,其實已經在「後太陽花」時期流傳有時。台灣長期接受國民黨版本的中華民國,對1927年以前的中華民國頗多貶抑。我還有記憶以前按國民黨的標準版本所認識的中華民國,除卻蜷縮在廣東,以軍政府自稱的孫文集團外,其他均草草以「軍閥割據」帶過,彷彿軍閥割據就是置人民百姓於水火,要待廣州軍政府來解救。殊不知這只是國民黨塑造出來的說詞,拜國民黨牢牢控制台灣教育所賜,這樣的片面歷史,竟成為台灣人普遍的認識,更成為洪秀柱等盲信者堅信不移的唯一真理。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法鼓文化翻譯由日本佼成出版社所編的「新亞洲佛教史」,實可謂浩大工程。我把「新亞洲佛教史」看成日本學界佛教研究的成果現狀,對於深化台灣自己的佛教研究,應該裨益甚多。

日本的佛教研究獨步世界,其研究水準既深且廣,這固然得力於過去日本藉殖民擴張之便所進行的大量研究,但戰後日本學界研究不輟,不僅深入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也持續和中、韓等學界有密切的往來。僅我比較理解的佛教藝術領域,中國有任何新的出土發現,日本幾乎都是第一手得知。而且文革以後日本向中國例行性的文物借展,新發現的佛教造像永遠是日本商借清單的借展品項。巴米揚大佛炸掉之後,日本也透過民間機構,購得部分的殘件,計畫於之後重建的時候再加以歸還。這類企圖,實在不是台灣可以望其項背。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赤道上的極地》講的雖然是新加坡,但不知怎麼,我卻從作者的內容中看到很多台灣。雖然台灣人對新加坡有著莫名的欣羨之情,但在很多地方,新加坡和台灣就像互相映照的鏡子,在政治可以看到若干呼應之處。

如果台灣人對新加坡懷抱某種憧憬,我想這可能是因為,新加坡確實做到台灣威權體制未盡的「理想」。我不禁設想,如果國民黨當年不是高舉中國的大旗,而是用台灣的符號在台灣進行高壓統治,現在我們對國民黨還會有這麼大的不滿嗎?即使物換星移,還是有不少人對當年大中國意識下的環境感到滿意,如果當年國民黨講的不是中國,而是台灣,恐怕其結果,就是類似新加坡這樣的狀態。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下流老人》作者藤田孝典的新書,光從名字就覺得是非常有吸引力的題材,所以中譯本幾乎是毫無時差在同一年出版。書中所講的狀態雖然針對日本,但顯然出版社編輯認為台灣也碰到幾乎一模一樣的問題,所以很快的翻譯出來。

何謂「貧困世代」?簡單來說,就是從小就經濟窘迫,而且終其一生都無法擺脫貧困的世代。作者認為這個世代包含15歲到39歲的年齡層,其中也包含作者自己。他們活在日本的後泡沫經濟時期,過去運作的經濟網絡快速崩壞,但社會、政府仍用過去的思維在理解,使年輕一輩人在崩壞的社會當中尋求過去視為理所當然的中產生活而不能,快速惡劣的職場環境更使生活變得更為辛苦,形成惡性循環。台灣社會雖然並沒有與日本完全相同,但許多面向都似曾相識,經過十幾年停滯乃至退步的所得,台灣其實也已經步入「貧困世代」的重大困境當中。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十三年夢》裡,朱天心大篇大篇的引述,引述自己的舊文,引述別人的舊文。這些引文,當然有其功能。其中最大篇,我覺得也最有意圖的,應該是《戰風車》序文的全引文。這篇文章可謂全然表明朱天心自己的政治立場,而他在十年後原封不動的照引,代表他的立場沒有改變。

我也經歷過陳水扁執政的後四年,我也跟過紅衫軍的遊行大隊。雖然我只是很外圍的參與者,但我不能否認,我當時的立場,其實跟朱天心一起的。看他的文章,我也漸漸回想起自己當時的情緒、當時的心態。但我得說,我當時所希望的,其實與現在沒有什麼太大的落差。誠如朱天心抄錄出來的族盟主張: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本書已經出兩年了,但在圖書館借閱非常熱門。我都忘記我什麼時候按下「預約」鍵,直至2017年已經來臨,溫暖的年尾過去,我才拿到這本書。

我對文學作品的興趣不大,只有在高中一段強說愁的時期看了一陣,其中包含朱天心的《古都》。此後其他,我也沒有什麼在看,然後就是他在印刻裡刊出的那篇「外省人書」。朱宥勳在「為什麼我們怕朱天心」中屢屢提到意識形態問題,但早在我的意識形態與他們分道揚鑣前,我已經不太看了。可能我最終仍舊無法適應所謂「文學性」的書寫。好好寫一篇通暢的文章尚且有困難,再看這種花招我實在承受不來。所以也不只朱家姊妹,很多台灣作家,我都難以卒讀。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管仁健為新頭殼網站所寫的專欄文章,集結成書。他之前因為專寫台灣舊聞,在網路頗得好評,後來在新頭殼,他查找舊聞的功力,與台灣時事結合,專寫政治亂象,在這一片輕薄短小的網文世界中,是難得的紮實文章,而管仁健也被暱稱為「管大」,可謂某種身分認證。

其實我在臉書有固定訂閱新頭殼,所以這些文章我泰半都看過了。管仁健的文章資料查找認真,但我一直覺得他的文筆只是普通,行文邏輯有時也很牽強,只是為寫而寫。不過想來他的文章在網路一直頗有市場,才有出書的機會。實則這些文章內容,多半有見證性質,能夠以紙本留存,而非在網路上不著痕跡的流逝,也是好的。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平常很少買「外國見聞錄」,諸如這類因為婚姻或工作而到國外長住的台灣人所寫的「台外之異」,大部分寫起來都不痛不癢,不是一面倒的捧外國,就是用一種很獵奇的方式在理解外國,總之都不是很好。會買這本書,主要是因為我在網路上看到此書的一段文章「為什麼一個失業、失婚還得了憂鬱症的肥宅,能在瑞典重獲新生?」,讓我頗受衝擊。文章提到她的先生一位拜把兄弟,長期失業接受政府補助,自暴自棄,完全是「魯蛇人生」,卻在她覺得已經沒救時,一步步走出谷底,慢慢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重新回到社會軌道。我一方面驚訝瑞典政府提供的完善救助網與耐性,也感慨瑞典人對於「一時失志」的寬容。在台灣,受制於價值觀的束縛,即使我們選擇了與一般人不同的道路,仍然希望自己可以迎上社會若干「標準」,比如到了什麼歲數就應該結婚生子,就應該要有什麼社會成就,對於沒有盡力趕上這些「標準」的人感到憤懣不快,覺得他們是扶不起的阿斗。看完這文章,我才驚覺,我也落入台灣固有的價值觀當中,用單一的標準去臧否對方,而非用更有同理心的態度,去理解為什麼對方會有這樣的表現。也因此,我便希望可以看到全書,希望知道作者如何看待瑞典。

作者在瑞典求學、就職、進入婚姻、並參與當地的教育體制。這樣相對全面的接觸,有著比一般介紹瑞典更為深入的說明與反省。作者並不是一味稱讚瑞典的制度,而是藉由了解瑞典制度的發展與建立,反思台灣的現況。她特別提到瑞典的教育,對她而言,瑞典教育正是塑造瑞典社會的重要因素,因為瑞典戰後以來教育方針的轉向與發展,才使瑞典可以成為今日的「北歐奇蹟」。但這樣的教育並不是一蹴可及,而且要耗費的精神與資源也相當可觀。她提到台灣的教育制度,在瑞典人耳裡聽起來很「便宜」,確實我們似乎因為要經濟方便,採用了死板的背誦與標準答案的評量。思辨性的教學與申論式的考試方法,不僅曠日廢時,而且相應的成本也隨之提高。我們以為我們花了很多心思在教育上面,實際上這種教育法是最為懶惰而省錢的。也難怪台灣人一直在追求便宜與立即的效益,早在教育上,台灣人就一直無意中被灌輸這種概念。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雖然是親日大國,各種日本旅遊、生活、雜物、美食介紹的書籍不可勝數,也有相當多討論日本歷史、文化、藝術、政治、經濟的書籍,但這些書籍多半是翻譯自日本或其他國家的作者,國人因應「日本」而出的專書,反而很少,尤其是日本文化。

所以,《表裡日本》可以說是台灣的日本熱潮延燒幾十年後,終於有個台灣人提筆要寫「日本」,試圖以台灣的角度看日本。而且作者的民俗學背景,使我期待這本書會有一個不同於日本,也不同於其他國家的看待日本的角度。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八旗文化似乎有很系統的在翻譯岡田英弘、宮脇純子等日本右翼學者的著作。雖說日本右翼學者的觀點,過去在台灣很少得見,頗有點耳目一新之感,但這樣的觀點在日本究竟有多少學界的人接受?卻是值得深思。

這本討論日本史的書籍,無疑也是某種偏鋒的史觀。雖說歷史確實是隨人詮釋,但在自圓其說之餘,要能提出相應的證據,是研究的基本工作。可惜像這種書籍,終歸不是嚴謹的學術著作,看似一槌定音,但是否真是如此,並沒有提出真正的參考文獻,畢竟這些文章原來是寫在一般民眾看的文藝雜誌中,不可能像論文那樣引用一大堆文獻,並一一標上註解。所以在看的時候不免覺得粗疏,而且因為是雜誌文章的彙集,很多內容可說是一再重複,實不免有點騙稿費的感覺。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陳鴻瑜教授的《柬埔寨史》雖然可以說是台灣出版品極少數國人自撰的柬埔寨史書,但內容欠佳。首先是早期歷史的史觀過於偏向漢文記載,雖然漢文史籍的紀錄,對於了解東南亞早期的歷史不可或缺,但也因為我們的歷史養成的背景,容易偏向以漢文記載單方的詮釋東南亞,這點實應盡量避免。當地出土的碑刻銘文、梵文文獻,乃至英美等國研究的二手資料,都應該是我們在理解東南亞早期歷史同樣要徵引的文獻來源。

其次,晚近歷史徒事堆砌資料,蕪雜而沒有重心。其離譜之處,我甚至看到一模一樣的段落同時出現在兩頁,不知道是助理排打一時眼花,還是真的原文如此,但這讓我非常懷疑此書的嚴謹度。且台灣人寫東南亞,不免只著重政治與經濟,文化、藝術層面幾乎不去提及,這也是台灣人吸收國際知識最大的問題所在。所謂的國際觀,不過是著眼在政治變遷或經濟發展,彷彿了解這些,只是方便投資國際金融市場,藉此賺到一筆快錢。除卻舉世聞名的吳哥窟,柬埔寨對大多數的台灣人而言,不過是一個投資房地產的地方。這種偏頗的國際觀,卻是台灣的常態。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胡金銓談電影》,其實不全然是電影。不過理解胡金銓,此書不失為一入門。胡金銓的年代,與戰後日本電影的高峰,以及歐洲等地的新浪潮電影同一時期,看胡金銓舊文,彷彿親歷戰後電影史的現場。

但我在意的,還是胡金銓對電影美術的用心。書中有「從拍古裝電影找資料談起」,談到當時電影古裝戲考據之難。古裝電影大概要從胡金銓等人開始,才漸漸脫去戲曲服裝的陳套,慢慢往「歷史」靠近。但這個「靠近」其實相當困難,而且進步相當有限。當年囿於研究者少、文獻資料缺乏整理,電影工作者也對此陌生,在事倍功半的情況下,很辛苦的拍了一點較貼近明代樣貌的古裝戲。但之後似乎也未見深入,即使現在考古發現豐富,學術研究也較往日蓬勃,但是「寫實」這門功夫,似乎仍不在中國電影的考量當中。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吾這本《香港 sex secrets》,得來不易。白卷出版社在台灣沒有任何代理,甚至在台灣「國際」書展也買不到。但偏偏我想看的香港書,白卷出版社所占比重甚高。我前陣子發現有一文青風格書店「水巷彎」,宣稱是港人來台辦書店,可協助代訂。我一次熱天午後,在大稻埕的偏僻巷弄找到這間書店,麻煩他們代購。說穿了有點像朋友去香港順道幫忙買那樣,只是多了一個名義上的商業模式。等了頗長一段時間,才終於得手。

此書也頗妙。白卷在台灣既無代理,書的內容顯然也不是兼寫給台灣人看的(裡面用了很多廣東口語),但出版社仍在書背慎重標上台幣售價,彷彿像是針對我這樣的台灣人,不覺失笑。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這幾年開始重視起字型,主要是網路的一個「justfont」網站,推廣大家重視字型的設計與重要性。由於一開始網站的運作是以部落格發文為主,累積相當數量的文章,後來出版了《字型散步》一書,除了部分原來的網路文章外,另加入了歷史考證等內容。

重視字型,對提升台灣美感訓練,自然很好。實則漢字文化圈中,台灣確實對字型的理解與認識都不深。這可能是長年台灣學子缺乏美術訓練的後遺症,過去印刷品仍侷限為專業領域的狀態下,台灣尚且沒有這種問題。但當個人電腦普及,電腦列印成為人人皆能做到的簡單事情後,長年缺乏美學訓練的結果,就是一堆人用自己電腦印出來的文件,字型、字距、標點、排版都不忍卒睹。特別是成年以後才開始接觸電腦的年長一輩,對他們來說,光是學著怎麼在電腦裡打出字,已經是極大的門檻,更不要說讓他們學會打出正確的標點符號,排出疏朗易讀的版面,字型這種事情,更是他們想也沒有想過。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ug 05 Fri 2016 09:42
  • 通敵

最近對民國史的研究,出現許多翻案文章,如對袁世凱、北洋政府、吳佩孚、陳炯明,乃至滿洲國、南京維新政府的汪精衛等,一反過去全然負面的評價,重新肯定當時這些人在近代政治的地位與價值。我覺得,正是這樣的氣氛,使《通敵》一書得以出現。

無論是國民黨或是共產黨史觀,有一點他們都避而不談。二戰期間,那些「淪陷區」到底過著什麼樣子的生活?他們當然只以悲慘無比等語塘塞帶過,但實際上,有一點他們絕口不提的,正是那些淪陷區尚可維繫的狀態,確保中國在戰後不致一下子陷入極端的經濟困境。而弔詭的是,原本淪陷區在戰中尚可維繫的經濟,在戰後,卻因為國民黨強取豪奪,使經濟情況迅速惡化,造成物價騰漲,真正民不聊生。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過兩年前,我還覺得台灣的緬甸資料少得可憐,只有零星翻譯的資料,而且年代久遠,無法反映這幾年劇烈變化的緬甸情勢。結果今年我就看到至少兩本與緬甸有關的專書,其中一本《緬甸史》,甚至是由國內學者寫就,大出我意料之外,非常驚喜。

作者陳鴻瑜教授專精東南亞政治,除了《緬甸史》外,又寫了《泰國史》、《新加坡史》、《馬來西亞史》、《印度尼西亞史》、《柬埔寨史》、《越南近現代史》等,台灣對東南亞的詮釋,幾乎由他包辦。此書篇幅甚多,內容豐富,作者援引大量網路資料,盡量貼近目前的時事狀況,撰寫相當用心。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