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的《新周刊》第375期的專輯做的是是台灣,台灣媒體有零星報導,但只是寥寥數語。網路上除了封面,什麼內容也找不到,我又好奇得緊,只好輾轉請人代買寄來台灣。
目前分類:看書 (265)
- Aug 04 Sat 2012 01:42
台灣人的風景
- Aug 03 Fri 2012 00:30
ふたつの故宮博物院
- Jul 31 Tue 2012 16:49
【每日電訊報】中國的「紅樓夢」:你不曾聽過的好書
- Jul 18 Wed 2012 11:33
青島東路三號
此書是我臨時起意而買。從來我對白色恐怖,並無太多深入的興趣,只是偶爾看到公視的紀錄片,認識頗為薄弱。我難得假日出門閒逛,看見此書放在誠品書店的新書區,原來只是隨意翻閱,未料發現這是當時被抓的政治犯所寫,幾經考慮,最終買回家看。而花這錢,非常值得。
- May 09 Wed 2012 09:50
戰後歐洲六十年II筆記
一九五十年代晚期到七十年代是歐洲歷史上少數和平穩定繁榮的時期。這時期的歐洲雖然壟罩在美蘇雙強的冷戰陰影下,但境內不再有戰爭,農業和工商業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全面就業與福利政策讓歐洲人得到前所未有的安全感,收入增加使生活有多有餘裕。此時的歐洲全面「美國化」:小家電、大量消費、流行音樂、私家汽車,諸如此類,雖然身陷核戰的陰影,但歐洲正度過有史以來物質最為充裕的時期。
- Apr 17 Tue 2012 22:41
大正文化
近代日本史,歷時十五年的大正時期是很容易忽略的時期。在台灣,教科書會教到日本近代化最關鍵的「明治維新」,橫跨戰前戰後漫長六十餘年的昭和時期也為許多人所熟知,唯獨介乎其中的大正年號少有人認識。我對大正時期也沒有什麼獨特的認知,但因為大正剛好跟民國同時(大正元年由1912年7月30日起算),加深我的印象。在歷經明治天皇努力西化之後,大正時期可以說是「和洋交融」的時期,一方面日本的傳統尚未退去,但西方的觀念已經深入日本人的心中,或至少不再排斥。加上當時日本因第一次世界大戰漁翁得利,經濟繁榮、物質成長、思想蓬勃,被後人冠之以「大正浪漫」或「大正民主」的褒美之稱。
- Apr 07 Sat 2012 12:38
文明
- Mar 30 Fri 2012 00:25
1985
歐威爾的《一九八四》是描寫「反烏托邦」小說的經典,匈牙利的道洛什‧久爾吉(Dalos György)在1981年,按著《一九八四》內容的延伸,寫了《一九八五》。這本書雖是接續《一九八四》的內容,但他做了一個關鍵的轉折:老大哥死了。《一九八四》的世界開始出現巨大的變化。
- Mar 27 Tue 2012 00:23
朝聞道
- Mar 05 Mon 2012 20:49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十五講
寫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的人很多,相關書籍也很多,不久前香港中文大學還特地編了一套十冊的皇皇巨著,企圖甚雄。但王丹寫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我認為有兩個特殊的價值:一是他以中國人身分,在無中共官方干預的情況寫中共建政後的歷史,相當少有。二是對於六四天安門事件,他能以自己的親身經驗去寫這段歷史,意義非凡。僅這兩點,這本著作即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 Jan 28 Sat 2012 13:00
非典型法國
法國素來是許多台灣藝術科系的學生心中的憧憬,即便不能到法國求學生活,至少也要到法國「朝聖」以償宿願。但台灣人心目中的「法國」究竟是什麼?對我而言,與其稱之為「法國」,毋寧指的是巴黎。不管是恢宏的博物館、連綿的林蔭大道、打扮入時的女子、精緻繁複的飲食,這些「法國」印象,其實不過是「巴黎」印象。至於波爾多的葡萄莊園、普羅旺斯的薰衣草田、馬賽的海鮮湯、或是坎城的海灘風光,也不過就像巴黎人投射出去的理想法國形象。
- Dec 11 Sun 2011 01:40
塑膠人生
我本來以為蘇珊弗蘭克寫的《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會像一般鼓吹環境保護的書籍那樣,讓我們閱讀的時候陷入一種世界即將末日的恐慌。但這本書遠比我以為的內容來的更為深廣。此書不僅交代塑膠的歷史,帶我們回憶人類對塑膠觀感的一連串變化,最終帶讀者深思所謂的「解決之道」。
- Nov 21 Mon 2011 11:51
為什麼藝術家那麼窮
- Oct 13 Thu 2011 23:06
統一必亡
- Jul 29 Fri 2011 00:16
Ici, C'est Le Paradis!
- Jul 18 Mon 2011 21:57
Oracle Bones
由於《一滴淚》書中余英時的序文,我對何偉(Peter Hessler)在《紐約客》寫的有關甲骨文的文章很感興趣。時機湊巧,八旗文化剛好在這個月出版何偉的新書《甲骨文》中譯本(不過之前已有出版社出過),僅看書名即知,這本書自然包含他寫的甲骨文文章。
- Jun 29 Wed 2011 08:43
세상에 부럼 없어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