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看書 (26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廣州的《新周刊》第375期的專輯做的是是台灣,台灣媒體有零星報導,但只是寥寥數語。網路上除了封面,什麼內容也找不到,我又好奇得緊,只好輾轉請人代買寄來台灣。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我寫完大故宮之後,何其湊巧,居然在書店看到甫上市的新書,野嶋剛所寫的「兩個故宮的離合」。當中的內容雖然毫無提到「大故宮計畫」,倒是講出了另外一個重點:故宮南院。照理故宮南院迄今仍是爛帳一筆,若故宮有想要發展硬體,至少應該先把南院的部分解決。可是故宮南院一拖再拖,從2012年開館,到2012年預計動工,雖訂下2015年啟用的時程,但揆諸過往,是否能如實完工,仍頗讓人懷疑。就在南院尚無聲息的時候,「大故宮計畫」卻橫空出世,彷彿南院遭到漠視。從書中的內容,似乎可見端倪。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張恩茂


(退休的張恩茂蒐集了紅樓夢各版本達1250種,紅樓夢又稱石頭記 Photo: REX FEATURES)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此書是我臨時起意而買。從來我對白色恐怖,並無太多深入的興趣,只是偶爾看到公視的紀錄片,認識頗為薄弱。我難得假日出門閒逛,看見此書放在誠品書店的新書區,原來只是隨意翻閱,未料發現這是當時被抓的政治犯所寫,幾經考慮,最終買回家看。而花這錢,非常值得。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九五十年代晚期到七十年代是歐洲歷史上少數和平穩定繁榮的時期。這時期的歐洲雖然壟罩在美蘇雙強的冷戰陰影下,但境內不再有戰爭,農業和工商業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全面就業與福利政策讓歐洲人得到前所未有的安全感,收入增加使生活有多有餘裕。此時的歐洲全面「美國化」:小家電、大量消費、流行音樂、私家汽車,諸如此類,雖然身陷核戰的陰影,但歐洲正度過有史以來物質最為充裕的時期。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代日本史,歷時十五年的大正時期是很容易忽略的時期。在台灣,教科書會教到日本近代化最關鍵的「明治維新」,橫跨戰前戰後漫長六十餘年的昭和時期也為許多人所熟知,唯獨介乎其中的大正年號少有人認識。我對大正時期也沒有什麼獨特的認知,但因為大正剛好跟民國同時(大正元年由1912年7月30日起算),加深我的印象。在歷經明治天皇努力西化之後,大正時期可以說是「和洋交融」的時期,一方面日本的傳統尚未退去,但西方的觀念已經深入日本人的心中,或至少不再排斥。加上當時日本因第一次世界大戰漁翁得利,經濟繁榮、物質成長、思想蓬勃,被後人冠之以「大正浪漫」或「大正民主」的褒美之稱。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pr 07 Sat 2012 12:38
  • 文明

英籍學者尼爾‧弗格森(Naill Ferguson)寫了一本厚厚的《文明》(Civilization),試圖解釋歐洲文明何以獨霸五百年。但與其說他在解釋原因,我倒認為他更想處理另一個問題:中國崛起。他在書末認為西方的絕對權威已經式微,而繼之者很可能就是中國。這個後續發展,他放到BBC的節目中談論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r 30 Fri 2012 00:25
  • 1985

歐威爾的《一九八四》是描寫「反烏托邦」小說的經典,匈牙利的道洛什‧久爾吉(Dalos György)在1981年,按著《一九八四》內容的延伸,寫了《一九八五》。這本書雖是接續《一九八四》的內容,但他做了一個關鍵的轉折:老大哥死了。《一九八四》的世界開始出現巨大的變化。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從外電報導得知周有光的新書《朝聞道集》,而且彷彿出版不久即在中國遭禁。幸而此書台灣的網路書店有存貨,我要買到倒不甚困難。此書是他的雜文集,出版社將其文章分作五類,看似洋洋灑灑,但大抵不離歷史、文化和他著力甚深的語言範疇。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寫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的人很多,相關書籍也很多,不久前香港中文大學還特地編了一套十冊的皇皇巨著,企圖甚雄。但王丹寫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我認為有兩個特殊的價值:一是他以中國人身分,在無中共官方干預的情況寫中共建政後的歷史,相當少有。二是對於六四天安門事件,他能以自己的親身經驗去寫這段歷史,意義非凡。僅這兩點,這本著作即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ore about 戰後歐洲六十年 卷一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國素來是許多台灣藝術科系的學生心中的憧憬,即便不能到法國求學生活,至少也要到法國「朝聖」以償宿願。但台灣人心目中的「法國」究竟是什麼?對我而言,與其稱之為「法國」,毋寧指的是巴黎。不管是恢宏的博物館、連綿的林蔭大道、打扮入時的女子、精緻繁複的飲食,這些「法國」印象,其實不過是「巴黎」印象。至於波爾多的葡萄莊園、普羅旺斯的薰衣草田、馬賽的海鮮湯、或是坎城的海灘風光,也不過就像巴黎人投射出去的理想法國形象。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光石化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本來以為蘇珊弗蘭克寫的《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會像一般鼓吹環境保護的書籍那樣,讓我們閱讀的時候陷入一種世界即將末日的恐慌。但這本書遠比我以為的內容來的更為深廣。此書不僅交代塑膠的歷史,帶我們回憶人類對塑膠觀感的一連串變化,最終帶讀者深思所謂的「解決之道」。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以前從不看經濟學者寫的藝術相關書籍。因為在我感覺裡,這種書討論的不過是投資報酬率、市場趨勢、買氣分析一類事情,跟藝術八竿子打不著,也幾乎沒有什麼參考的價值。但有一次從事藝術創作的同學看完《為什麼藝術家那麼窮》後,慎重其事告訴我以後他再也不要拿政府補助,並叨叨跟我說著藝術家太多之類的事情。後來他索性把此書借給我看,希望我可以跟他討論。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之前看《這就是天堂!我的北韓童年》時,看到朱立熙教授的序文(連結),讓我印象深刻。他不僅在台灣開設唯一的北韓研究課程,我也才知道之前有一本題目頗聳動的書《南北韓,統一必亡》原來就是他翻譯的。不過,這本書之所以翻譯出來,我相信醉翁之意的可能性很大,單看書腰上的推薦人有蔡英文、金恆煒、阮銘等人,大概就能夠猜出來。朝鮮半島能不能統一,台灣人其實不太在乎,這本書對某些人的真正價值,其實是書名的那句「統一必亡」。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平壤街景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於《一滴淚》書中余英時的序文,我對何偉(Peter Hessler)在《紐約客》寫的有關甲骨文的文章很感興趣。時機湊巧,八旗文化剛好在這個月出版何偉的新書《甲骨文》中譯本(不過之前已有出版社出過),僅看書名即知,這本書自然包含他寫的甲骨文文章。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北韓衛星夜景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到陳俊志寫的書擺在書店,對我而言有點不可思議。在我的印象當中,陳俊志是一個記錄片導演,身體力行爭取同性戀的權益。我高中時聽過他一次演講,講了什麼我忘了,只記得他念「come out」兩個字時有奇異的口音。怎麼也想不到如今他搖身一變,成了作家,絮絮寫著他的家族,讓我看到民國盛世的巨流河。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