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看書 (265)
- Aug 03 Tue 2010 00:42
中國模式
- Jul 19 Mon 2010 23:57
Her Generation
- Jun 28 Mon 2010 16:27
羅宋餐
作為非香港人,看鄧小宇的文章,非常隔膜。我識不得他筆下的香港名流,不太熟悉它舊日時光美好的電影記憶,對他不時夾雜粵式用語及英文單字的行文感到窒礙難懂,但我還是花了大把銀子(此書新台幣索價四百五十元,雖說比起港幣售價似乎還便宜一點,但這在台灣書市絕對稱不上是平易的價格),盲目追隨「全城熱烈討論」的風潮,至為謹慎的捧讀。有趣的是,此書書腰寫著「榮登臺灣《中國時報》『開卷嚴選』選書榜」,咦?怎麼這麼「港汁港味」的書還要借《中國時報》的光?港台之間這種幽微的連結,真是微妙得無法言喻。
- Mar 03 Wed 2010 23:08
我們台灣這些年
身為台灣人,去買一本台灣人向大陸介紹台灣民情的書,實在有點奇怪。不可否認,除了好奇以外,其中多少也帶有一點檢視的心態在。這本在大陸銷量不錯的書籍,究竟在寫些什麼,它寫的真的是「台灣老百姓的故事」嗎?
- Mar 02 Tue 2010 10:46
巨流河
對我而言,齊邦媛所寫的《巨流河》跟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一樣,都在嘗試去補上台灣人普遍失落的記憶,特別是大時代的悲劇。我們早就忘卻時代逼迫下無法自主的殘酷,忘卻今天我們習以為常的一切來得多麼不易。我每看一次這些紀錄,都像是一次提醒,提醒自己莫被太平的雜音給干擾。
- Jan 13 Wed 2010 10:05
The Last Intellectuals
基於一種逃避反智的心態,我相當不自量力的買了羅素‧雅各比(Russell Jacoby)的《最後的知識分子》(The Last Intellectuals)。說不自量力,是因為縱然這本書內容是我感興趣的,仍嫌艱澀。以我對美國知識界的認識,要能順暢的讀下去,毫無可能。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因為譯筆同樣頗為艱澀的緣故。
- Aug 07 Fri 2009 01:28
台北歸來
自從將台北的東西搬回台中後,家中原本已經極為有限的空間變得更為擁擠,大箱小箱堆放一地,幾乎沒有任何多餘的地方可以收納。而問題最為嚴重的,即是我的書和八年影印的資料。尤其影印資料,我後來都用A4的資料夾來整哩,但台中家裡的書櫃空間根本就放不進去,只能暫時橫擺,之後再想辦法。
- Jul 07 Tue 2009 00:52
台灣人習性
在看《瞧這些英國佬》(Watching the English)時,不可避免,我也想著台灣人有無可能歸納出一種具辨識度的特性。但我忽然覺得歸納特性這種事情,似乎只在白種人社會流行,他們既樂於去分析住在亞馬遜森林的原始部落,也樂於去分析歐陸的已開發國家。東方人好像不像白種人那麼熱衷,或者更精確的說,華人似乎不那麼熱衷。
- Jun 07 Sun 2009 15:41
《胡適留學日記》雜感4
二四 吾國人無論理觀念(五月廿八日)
吾嘗謂吾國人無論理觀念,頃見留美學生某君作一文,其起句云:
- Jun 05 Fri 2009 21:50
《胡適留學日記》雜感3
一九一四年
- Jun 04 Thu 2009 21:18
《胡適留學日記》雜感2
一九一二年
- Jun 03 Wed 2009 22:15
《胡適留學日記》雜感1
讀《胡適留學日記》,驚覺自己既有難得之空閒,實應趁此多讀佳文雅篇,以整囊昔荒疏之弊。蓋學各有專,仍須盡力多方涉獵,以避見識窄小之病,雖專而不周,乃今人志學常見缺點也,忽覺此段時間有隙暇,可免埋首龐繁專門論述之中,似更應及時把握,以免老大傷悲。
- May 30 Sat 2009 01:59
讀《日治台灣生活史 大正篇》劄記
1.
竹中女士以其夙願而寫是書,乃近代台灣研究之創舉。然而不知是否戰前日文語法與戰後不甚相同,抑或譯者功力欠佳,其中文翻譯常曖昧難讀,間有語焉不詳,行文頗不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