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瞧這些英國佬》(Watching the English)時,不可避免,我也想著台灣人有無可能歸納出一種具辨識度的特性。但我忽然覺得歸納特性這種事情,似乎只在白種人社會流行,他們既樂於去分析住在亞馬遜森林的原始部落,也樂於去分析歐陸的已開發國家。東方人好像不像白種人那麼熱衷,或者更精確的說,華人似乎不那麼熱衷。

我們當然也有些對特定族群的刻板印象,也會在外國對某些表現感到疑惑不解。但我們鮮少有人將人云亦云的觀點拿去求證,並煞有其事寫出一本田野調查報告。與其很慎重進行調查,認真分析,歸結整理出一套說法,多數人寧願以自己的經驗或聽來的事件,用篤定的口吻講著其實甚為偏頗的內容。就好像我會說台北人愛排隊那樣,其實缺乏可徵的調查為依據,只是模糊的印象。也許實情只是台北大眾運輸比較發達,相較於其他縣市,台北更常碰到排隊的機會。

但相較於歐洲人已經擁有固定的民族概念,台灣人究竟能否被視為具有單一文化傳承的群體,是大有問題的。莫說什麼本省外省,原住民和漢人,甚至不同原住民族群之間的文化更是天差地別,而這種巨大明顯的落差,在政治導向的民族意識中,幾乎是被刻意忽略。台灣人只應該被視作是單純的集合名詞,真的落實在人類學上的討論時,「台灣人」根本就不應該成立。但在某些生活習慣上,這個集合名詞有隱而不顯的共識,可能是應對進退,可能是說話的模式。比方說,台灣人講話好加語助詞,或者是無意義的綴詞,和大陸人比起來,在敘事的過程中教程感受出情緒的變化,顯得「軟性」,像這一類的共通性。

但多數時候,「台灣人」被視作單一族群顯得不甚合理,而且對東方人而言,現代社會的制度規範幾乎全是西方社會的產物,如今我們有什麼習慣是屬於自己所固有的,並不是很好分辨,我也沒有看到有人在做這類研究。

我很希望有人能夠去對「台灣人習性」進行研究,我想應該很有趣。如果台獨份子希望「台灣人」能夠成為明確的族群分類,找出異於他人(尤其是大陸人)的獨特習性,理當是必要的吧。但就算不以政治導向前提,我也覺得這很值得研究。否則我們似乎永遠都無法認清自己,也無法認清別人。

另,看完《瞧這些英國佬》,我忽然覺得自己頗適合住在英國。英格蘭人對社交的不自在、追求公平而顯現出來的虛偽、對所有事情都裝作感到不太有興趣,完全正中我的下懷。我完全不知道如何應付充滿陌生人的場合,在不想貿然詢問對方背景(姓名、哪裡人、在哪高就)也不想把自己隱私當話題的情況下,要能找到話題隨意優雅的攀談,於我難如登天。至於虛偽,我倒不覺得英格蘭人特別虛偽,畢竟委婉表示負面意見、自我貶低以示謙虛,類似這樣的交談習慣,也存在於中國傳統的教育當中(但可能不存在於今天的大陸人)。反而像美國那種直來直往的行事作風,我非常不能夠習慣,雖然這樣做事可能效率比較好,但就是感到有些低俗。

而英格蘭人追求不要對任何事情過於認真,於我而言並不陌生。我隱約覺得自己的生活狀態就是如此,但在台灣,總是會碰到那種美國式的、對某些(或大部分)事情有莫名執著的人。這些人如果是在專業領域上還情有可原,但台灣人的執著,多數會顯現在養生、宗教、嗜好之類,頗具美國人的狂熱心態,甚至嚴重到咄咄逼人,非常不舒服。但台灣人似乎並不是很在意此點,也不太在意某些因此而出現的尷尬場面,反而讓我自我質疑是否有點小題大作。

英格蘭人的某些特性,在其他地區成為文明的表徵。比如因為要求公平性而出現的排隊習慣,在台灣就非常缺乏。台灣人(漢人)天生沒有平等的概念,我們繼承中國人素來的惡習,永遠都在鑽漏洞、找後門、牽關係,這種自私小到排隊都一目瞭然。問題是,最善於排隊的英格蘭然也是私心,只是他們的私心不是佔不到位置,而是怕失面子,或是顯露出不合時宜的階級優越感。惺惺作態竟成為追求西化的地區努力的目標,雖說有點可笑,但至少呈現出來的效果挺令人滿意。台灣如要看齊,或許最根本的方式,就是教大家注重自己的顏面,不要每每去佔便宜,還露出沾沾自喜的神情,實在噁心得可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