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台灣人,去買一本台灣人向大陸介紹台灣民情的書,實在有點奇怪。不可否認,除了好奇以外,其中多少也帶有一點檢視的心態在。這本在大陸銷量不錯的書籍,究竟在寫些什麼,它寫的真的是「台灣老百姓的故事」嗎?
看沒幾頁,我就有點後悔買了此書。後悔的原因有幾點:第一,此書行文實在蒼白貧乏,如記流水帳,叨叨不休,不知所止,而且就我的標準而言,有點太口語化,顯得輕浮。這樣子文筆居然可以出書,那巴斯光年早應成為暢銷作家,草莓圖騰應該要直逼J. K. 羅琳才是。更讓我不能相信的,是他自己竟寫道:「高中三年…我常常參加徵文做作文比賽,…拿到第一名的次數還蠻多的,不僅靠此賺了一筆錢,跟獎金獵人似的,又能拿著受獎通知跟學校請公假,…」(頁163)這種文筆拿第一名?是寫應制文章寫壞了?還是那些年台灣高中生的程度特別差勁?
第二,此書用語泰半改換成大陸的習慣,諸如「貓膩」、「少數民族」、「泰坦尼克號」、「公交車」之類,實在「台灣味」盡失。而且可以想見,裡面內容肯定有被好好「校」過,以大陸用語來說即是「河蟹」掉了,作者也云「前前後後改了近十次」(頁290),實在很難相信他增刪的內容,真的只是出於自己的認知。
第三,作者書中內容,除了某些政治事件應該有資料參考外,其餘依靠的大概都是平日的聽聞,其正確性也頗有問題。像「…少數民族(即原住民)大部分都是住在山上──其實他們本來是住在平地的,但漢人來了之後他們被趕走,只好往山上去。…客家人因人口較少處於劣勢,也被趕離平地。」這實在是嚴重的謬誤。我想他大概沒聽過所謂的「平埔族」,也就是在漢人來以前就住在平地的原住民,在清代,他們被稱作「熟蕃」,而今日所分的「九族」(或更多分法),被稱作「生蕃」,本來就是住在山上的。至於客家人的居住分布何以多在比較內陸的台地山坳,並非被閩南人趕走,而是遷就原鄉的生活習慣。這種謬誤的資訊來源究竟是從哪裡聽來的,頗難回溯,但這可能是為了要消弭族群歧視的「想當然耳」的說法,一點學理依據也無,如今居然還公然寫出來出版,恐怕又誤導了許多不知情的大陸民眾。
第四,這書雖云「台灣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裡面卻有七頁的篇幅在寫作者赴大陸旅行的行程(頁259-265),一例的話流水帳,讓我好生納悶:不是寫台灣的事情嗎?為什麼出現個人遊記呢?難道兩千零五年貧乏到無甚可寫,非得拿個人遊記充數?
整體而言,此書並不特出,只是他的內容,剛好迎合大陸民眾對台灣資訊缺乏而產生的好奇,唯一的價值僅止於提供資訊。然而,在大陸的檢查制度下,我覺得連「提供資訊」這件事情也要打折扣。當然,相較於大陸自己出版有關台灣的書(比如我之前寫過的《歲月台灣》),他多寫了自美麗島事件以後的台灣幾個民主化的關鍵事件,但這些內容的鬆綁,對我來說,只是反應中共在建立起經濟自信後,比較不會懼怕大陸人民因為「台灣經驗」而有所反應,如此罷了。
能夠帶給大陸民眾一個有著更多細節的台灣,總是好事,對此我是非常肯定的。但此書一旦抽掉內容,就毫無文采,連內容本身都有問題,實在是極大的不足。從新聞得知,作者還想多出幾本介紹台灣的書。希望他在寫完泛論之後,能夠更用心一點去寫,不要一直停留在這種程度。
後記:
因為要寫此書,特地上網找了一下,才知道之前就有台灣媒體報導,也才知道此書在大陸出版極不容易。所以我本來有一段寫天安門事件的內容,肆後打字時抽掉了。我相信有些對台灣人而言理當很重要,卻又沒有寫出來的事情,應當不是他的責任(又或者是,如今他心中正住著一個大陸的「警總」)。而且我在看書時已隱隱感覺此書是網路文章,果不其然。對於今日書市好把網路文章集結成冊的趨勢,我深感不以為然。如此做一本書,實在太便宜行事,無形之間,似乎是在貶低書的價值。像《巨流河》之成書,竟彌足珍貴了,實在可歎。這倒不是作者問題了,只是藉此抒發罷了。
看沒幾頁,我就有點後悔買了此書。後悔的原因有幾點:第一,此書行文實在蒼白貧乏,如記流水帳,叨叨不休,不知所止,而且就我的標準而言,有點太口語化,顯得輕浮。這樣子文筆居然可以出書,那巴斯光年早應成為暢銷作家,草莓圖騰應該要直逼J. K. 羅琳才是。更讓我不能相信的,是他自己竟寫道:「高中三年…我常常參加徵文做作文比賽,…拿到第一名的次數還蠻多的,不僅靠此賺了一筆錢,跟獎金獵人似的,又能拿著受獎通知跟學校請公假,…」(頁163)這種文筆拿第一名?是寫應制文章寫壞了?還是那些年台灣高中生的程度特別差勁?
第二,此書用語泰半改換成大陸的習慣,諸如「貓膩」、「少數民族」、「泰坦尼克號」、「公交車」之類,實在「台灣味」盡失。而且可以想見,裡面內容肯定有被好好「校」過,以大陸用語來說即是「河蟹」掉了,作者也云「前前後後改了近十次」(頁290),實在很難相信他增刪的內容,真的只是出於自己的認知。
第三,作者書中內容,除了某些政治事件應該有資料參考外,其餘依靠的大概都是平日的聽聞,其正確性也頗有問題。像「…少數民族(即原住民)大部分都是住在山上──其實他們本來是住在平地的,但漢人來了之後他們被趕走,只好往山上去。…客家人因人口較少處於劣勢,也被趕離平地。」這實在是嚴重的謬誤。我想他大概沒聽過所謂的「平埔族」,也就是在漢人來以前就住在平地的原住民,在清代,他們被稱作「熟蕃」,而今日所分的「九族」(或更多分法),被稱作「生蕃」,本來就是住在山上的。至於客家人的居住分布何以多在比較內陸的台地山坳,並非被閩南人趕走,而是遷就原鄉的生活習慣。這種謬誤的資訊來源究竟是從哪裡聽來的,頗難回溯,但這可能是為了要消弭族群歧視的「想當然耳」的說法,一點學理依據也無,如今居然還公然寫出來出版,恐怕又誤導了許多不知情的大陸民眾。
第四,這書雖云「台灣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裡面卻有七頁的篇幅在寫作者赴大陸旅行的行程(頁259-265),一例的話流水帳,讓我好生納悶:不是寫台灣的事情嗎?為什麼出現個人遊記呢?難道兩千零五年貧乏到無甚可寫,非得拿個人遊記充數?
整體而言,此書並不特出,只是他的內容,剛好迎合大陸民眾對台灣資訊缺乏而產生的好奇,唯一的價值僅止於提供資訊。然而,在大陸的檢查制度下,我覺得連「提供資訊」這件事情也要打折扣。當然,相較於大陸自己出版有關台灣的書(比如我之前寫過的《歲月台灣》),他多寫了自美麗島事件以後的台灣幾個民主化的關鍵事件,但這些內容的鬆綁,對我來說,只是反應中共在建立起經濟自信後,比較不會懼怕大陸人民因為「台灣經驗」而有所反應,如此罷了。
能夠帶給大陸民眾一個有著更多細節的台灣,總是好事,對此我是非常肯定的。但此書一旦抽掉內容,就毫無文采,連內容本身都有問題,實在是極大的不足。從新聞得知,作者還想多出幾本介紹台灣的書。希望他在寫完泛論之後,能夠更用心一點去寫,不要一直停留在這種程度。
後記:
因為要寫此書,特地上網找了一下,才知道之前就有台灣媒體報導,也才知道此書在大陸出版極不容易。所以我本來有一段寫天安門事件的內容,肆後打字時抽掉了。我相信有些對台灣人而言理當很重要,卻又沒有寫出來的事情,應當不是他的責任(又或者是,如今他心中正住著一個大陸的「警總」)。而且我在看書時已隱隱感覺此書是網路文章,果不其然。對於今日書市好把網路文章集結成冊的趨勢,我深感不以為然。如此做一本書,實在太便宜行事,無形之間,似乎是在貶低書的價值。像《巨流河》之成書,竟彌足珍貴了,實在可歎。這倒不是作者問題了,只是藉此抒發罷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