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作為百年大計,要教導給學生的教材內容自是極為重要,因為今日教科書所寫的一切,都將是未來國民最主要的智識來源,其間自然包括內藏在課文內容的意識形態。
目前分類:看書 (265)
- Jul 24 Mon 2006 19:02
大陸高中英文課本續
- Jul 19 Wed 2006 21:36
大陸高中英文課本
今天打工挪架時,找到一落大陸的中學課本,感覺很新奇。我從來沒看過大陸的課本,今日得以目睹,雖說年代稍久(大約是一九九九年出版),多少也可一窺梗概。其中最吸引我目光的,是大陸的高中英文課本第一冊。
- Jul 16 Sun 2006 02:16
Affluent class
《我這一代香港人》中的〈愛富族社交語言──英文關鍵詞〉中,出現一個我極生疏的名詞──affluent class,陳冠中將其譯為「愛富族」,文中解釋係指「財富在小康、雅皮、和中產之上,富裕是富裕,算不上有巨大財富,僅是『愛富』,不是『巨富』。」我實在孤陋寡聞,在此之前都沒有聽過如此之稱呼,但我感覺台灣有些好些人適合歸類到這個名詞,尤其這詞據文中所寫,開始普及是因為經濟學家John Galbraith的名著The Affluent Society,稱「美國二戰後,連不少工農階級都不再匱乏,不過富裕資源花在私部門的消費品,而公部門的基建如教育、社會服務、環境保護的資源並不充足」,是帶有反諷意味。台灣自上世紀八零年代開始暴富之後,產生許多affluent class,當時的社會也是一個affuent society,有錢人帶著昂貴的勞力士金錶,開著黑頭大車在坑坑洞洞的馬路上行駛,私人享受一擲千金,城市景象和公家單位卻變得很糟。即便到了今日,台灣不再富裕,餘孽卻仍頑固留存。
- Jul 04 Tue 2006 23:04
散漫讀後感
北韓「咻咻咻」投了幾個飛彈到日本海的當兒,我正很努力趁著暑期偷空拚命看書。考上研究所後,我驚覺自己所知道的太少(有一部份也是自己文章寫得過火,開始心生恐懼),趕緊掇拾幾本「經典」,看可否趁暑假期間啃進去。但那種書對我而言常是致命的催眠藥,何時何地都無法讓我清醒且專注的看著艱澀的內文超過二十分鐘──也許連十分鐘都很難。所以我向來覺得美術史並非我真心所鍾愛,因為我可以看著無聊的「植物扦插方式」一小時也不嫌累,還會真的把裡面的方式記起來。
- Jun 27 Tue 2006 00:41
《奇怪ね》系列報導之四──無所畏懼台灣人?
章節:〈令我羨慕的不怕死的台灣人〉
- Jun 26 Mon 2006 22:29
《奇怪ね》系列報導之三──廁所
章節:〈關於廁所的故事〉
- May 12 Fri 2006 02:06
書中的老建築
李乾朗所著《台灣近代建築─起源與早期發展1860-1945》一書,雖早在一九八○年出版,鄙校圖書館卻遲至二○○六年才購入,實至可怪。雖說台灣的建築系被分在理工組當中,但鄙校有「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照理這種書籍應該早早進入圖書館的館藏,怎麼會如此晚才購入,還得用「建構圖書館多元館藏暨服務品質提升計畫」的專案經費購入?難道建築無關藝術,算作「多元館藏」之一嗎?
如此批評也許失之過苛。我想在台灣,能兼有圖書館訓練和藝術涵養的人,屈指可數。如果有人是圖書館系出身,又可輕易辨別Parmigianino (1503-40)跟Brueghel (1525-69)各屬於什麼時期及風格特色,如斯人才就是一個月十萬元來聘請也毫不為過。只是即使鄙校出得起這種錢,來應徵者只怕寥寥可數──據已經自鄙校離職的人員透露,鄙校圖書館是圖書館界內有名的百慕達三角洲,人人避之唯恐不及。其原因出在曾經把持圖書館時數年之久的專制份子,把原本理應要成為藝術圖書重鎮的圖書館搞爛弄臭,即便他已離職多年,元氣仍無法平復,致使如今在編目組的正職人員,有非圖書館系出身的狀況。以後鄙校購入圖書的水準和專門性,實在讓人擔憂。
- Apr 13 Thu 2006 01:54
書小詩
日前翻閱評介短詩的書(書名已忘,待查),突然像是獲至寶物般,驚見許多我相當喜歡的作品。我雖曾偶作小詩,但對詩其實是全般外行,對新詩的理解尤淺。詩不好寫,新詩尤難。無論古詩還是近體詩,縱然意境全無,至少字數一致,叶韻叶調,總有個詩的模樣。新詩丟掉一切規範,看似無拘無束,然而真要能寫出打動人心的好詩,難上加難。君不見許多網誌報台,總有懷春少女寫些填字遊戲,讓人抓不著頭緒,用我美學老師的話,叫做「喃喃的囈語」。是故能見大家作品,感受一下中國文字的精練,提升用字的敏感度,對平常作文,想必也可有所助益。
新詩當中,我最愛短詩。我總認為既然新詩無任何既定的規範,能夠表現其長處的,必是文字的簡練,若再長篇大論,則恐失之拖沓。故我若看新詩,也都揀短的看。以下是我在書中挑出來的作品,其他作品自然也極好,僅是品味問題。
- Apr 03 Mon 2006 18:50
天地有大美而不語
假日至親戚家借住,鎮日就是看電視,無聊得緊。趁空到市區踅一趟,剛好陪人到誠品敦南買書,見機不可失,買了一本蔣勳的《天地有大美》。
蔣勳談的生活美學,實是台灣社會最缺乏的東西。他的內容本來是講給竹科的工程師聽的,很多只是點到為止,概念也不見得嚴謹,但已經足夠引起我的反省。我其實覺得蔣勳講得太淺,然而這種淺,反應了社會的現實環境──我們連這麼淺的體悟都沒有,都尚要別人「教導」,更不要說「文化創意產業」這種進一步將文化詮釋轉換的工作。對多數的台灣人而言,「美」一直都是過於抽象難懂的。
- Mar 15 Wed 2006 02:10
Asien frisst Menschen
我迫不及待地看完《我的異國靈魂指南》。
近來台灣的社會有種奇怪的現象:當這個國家的統治階層以愈來愈快的速度將台灣拖離國際社會的同時,我卻驚訝街頭上愈來愈多高鼻深目的外國人。不僅在台北,我在台中、在高雄,或者概約地說,在台灣的都市中發現這種趨勢。看著他們來來去去,我很好奇他們的背景。他們是來工作嗎?還是來旅遊呢?如果是來旅遊的,又是抱著什麼心態呢?是像去越南、去柬埔寨、去突尼西亞那般,感受陌生異國文化,尋幽訪奇,顯示自己「勇闖蠻荒」的冒險精神嗎?只是我完全想不到,來台的外國人中,竟有著如莫夏凱(Gay Marchal)之流。
- Mar 08 Wed 2006 20:37
我錯怪了徐盼蘋

«ppaper» 出刊以來,我最喜歡的專欄是徐盼蘋寫中國的老東西(或直云「骨董」,但這辭彙太富有昂貴的氣息),可是總覺得失之於淺。直到第十五期 «ppaper» 裡她寫了一段話:「我家樓下STARBUCKS的工作人員都知道我就是寫『那個很深的專欄』的小姐。」不僅讓她「閉門反省了好幾天」,也讓我恍然大悟。原來她跟我想像中的淺,在絕大多數人的眼裡,還是「如此的艱澀難懂」。(註一)難怪我寫跟我自己所學有關的文章時,多半沒有任何康棉,或許不是看的人吝於留言,而是我的文章太拒人於千里之外。我對預設讀者先入為主的想像,恐怕太一廂情願了些。
- Jan 27 Fri 2006 19:53
作家五位
- Jan 21 Sat 2006 14:14
《奇怪ね》系列報導之二──走路
章節:〈台灣人走路的方式〉
我覺得我是個走路很快的人,而且常常引以為苦。以前在台中的時候,一個人在一群閑晃的人群中穿梭,還不致有什麼不便,反正台中人是出名的慢步調。我當時就想說:「我應該比較接近台北人的走路方式吧。」而如此自我安慰著。
- Jan 16 Mon 2006 00:40
《奇怪ね》系列報導之一──台灣鬆散的文字觀
章節:〈推薦台灣製日式商品〉
台灣是個極端「哈日」的社會,除卻國興、緯來、JET三家頻道每日強力放送的日本節目外,街上的看板、商店裡陳列的商品、書籍、唱片等等,幾乎都可以看到日文──連台製的商品都會有。因為日製產品在台灣人心中已然是「高級貨」的同義詞,所以許多商品為了抬高自己的身價,便在外包裝上大量使用日文來營造「高級感」,然後就有青木所寫的這種有趣的現象──被一堆看似熟悉卻很洋涇濱的日文包圍,形成台灣特有的「異國情趣」。
- Nov 30 Wed 2005 01:46
ppaper
每期看ppaper,我總會特別去看〈許舜英╳包益民對話集〉。第一次看這個像是連載的對話式文章,我的心裡震撼不小,主要是因為他們所描述的那種生活及世界。
我在看他們的文章的時候,非常嚮往那種生活──一種優雅的、充滿特殊品味的、西方觀點的狀態。但隨即我就感到一股莫名的不安──這種生活是值得我們追求的嗎?這種生活方式,會不會有什麼更大的後遺症?比如說,在某期的ppaper中,他們提到了使用紙巾。在文中,我可以感受得出來,對他們而言,能夠時常的使用紙巾,甚至是有些濫用紙巾,才能夠維持他們心中的「衛生」,才是文明社會的應有的表現。然而WWF前幾天才出面警告,人類浪費太多森林資源在那些用完就丟的清潔用紙製品。僅歐洲地區,一年就可以用掉五百五十萬噸──這樣的文明社會,不啻須付出極為驚人的代價。
- Nov 14 Mon 2005 15:49
歲月台灣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歲月台灣:1900-2000》,煞是有趣。編著者秦風寫道:「…力求客觀平和的態度紀錄過去一個世紀寶島的土地、人民、歲月與情感。其中包括了政治、經濟、社會、教育、文化等各個層面。」從大陸的眼光看台灣的過往,是個什麼樣的視野,我想至少在這個角度上,他的確有努力去「客觀平和」地表現出來。
十分慚愧的是,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驚覺自己對於這塊土地上所發生的一些事情居然少得可憐。即便近來台灣意識高漲,有關台灣的歷史資料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冒出,然而這些紀錄多半有著一股偏狹的意識形態,也失之支離。我不敢說《歲月台灣》有多客觀,但他至少給了我一個比較新鮮的角度,一種檔案片式的漠然,一種有別於國民黨或民進黨講述台灣的方式。
- Aug 16 Tue 2005 21:33
教唆熊貓開槍
中文的網路世界充斥著因智識的低落或粗心大意而造成的「字誤」,也不乏有志願者擔當起「文字糾察隊」的工作。但無論是去挑剔錯字、誤譯、還是根本不清楚正確用字的亂寫,我尚未看到有人斤斤計較在白話文的標點符號上──也許是無暇顧及──以致我看到Eats, Shoots & Leaves: the zero tolerance approach to punctuation*這本書時,一開始會有一點吹毛求疵的觀感。
畢竟在中文世界裡,標點符號是隨著白話文運動而向歐洲語言系統引進的舶來品。古典的文言文理論上是不用標點符號的,頂多是在分段的時候插入一個跟字一樣大小的圈圈。或許如此,我們對標點符號比較少有爭議,也比較不重視。但標點符號在英文(以本書為主)卻是自然演變而來,即便有權威的標準參考書提供大家依循的規範,例外仍俯拾皆是,還多的是重量級人物的著作。也難怪作者琳恩‧特魯斯(Lynne Truss)要為這不太起眼的標點符號特地寫下專書,要大家遵守標點符號的使用方式,並頗得英語文化圈的歡迎(若依中譯版封皮所言)。
- Nov 24 Wed 2004 20:23
男人,以及男人所擁有的
在看《男人是不完美的女人》(Manner: Eine Spezies Wind Besichtigh)時,心裡總會感歎作者對中國歷史沒有涉獵,否則應該會有更多發人深省的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