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乾朗所著《台灣近代建築─起源與早期發展1860-1945》一書,雖早在一九八○年出版,鄙校圖書館卻遲至二○○六年才購入,實至可怪。雖說台灣的建築系被分在理工組當中,但鄙校有「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照理這種書籍應該早早進入圖書館的館藏,怎麼會如此晚才購入,還得用「建構圖書館多元館藏暨服務品質提升計畫」的專案經費購入?難道建築無關藝術,算作「多元館藏」之一嗎?

如此批評也許失之過苛。我想在台灣,能兼有圖書館訓練和藝術涵養的人,屈指可數。如果有人是圖書館系出身,又可輕易辨別Parmigianino (1503-40)Brueghel (1525-69)各屬於什麼時期及風格特色,如斯人才就是一個月十萬元來聘請也毫不為過。只是即使鄙校出得起這種錢,來應徵者只怕寥寥可數──據已經自鄙校離職的人員透露,鄙校圖書館是圖書館界內有名的百慕達三角洲,人人避之唯恐不及。其原因出在曾經把持圖書館時數年之久的專制份子,把原本理應要成為藝術圖書重鎮的圖書館搞爛弄臭,即便他已離職多年,元氣仍無法平復,致使如今在編目組的正職人員,有非圖書館系出身的狀況。以後鄙校購入圖書的水準和專門性,實在讓人擔憂。

話說回來,李乾朗是本早期著作,雖然不像後來出的書那樣圖解細膩,還全彩精印,但裡面的圖片仍有其珍貴之處。台灣古蹟毀壞迅速,細讀舊書內文,常不勝唏噓。如卅三頁處艋舺教會的圖說:「建於1886年的艋舺教會至今猶存。」早已經改建而不復存在,具北歐風格的淡水郵局也改建成沒有特色的白色水泥建築。倒是官署建築,如總統府、台北賓館、台灣文學館、台中市政府等,均被仔細地按原樣修復,在台灣經濟能力不如過往的情形下,頗有種詭異之感。這些西式建築,較諸傳統閩南一代的建築風格,顯得氣派、雄偉,頗有文明的氣息。但這類官署建築,多是建立在殖民政府以威權懾服被殖民者的心態之上,後藤新平甚至認為台灣人屬於物質的人種,特別尊重黃金、禮儀、華廈、宏園,因此建設壯麗的官廳建築,為統治台灣人的不二法門。台灣擁有這些建築,說起來並不是太光彩。但現在的執政者花了大筆經費重新修葺平常百姓仍不可隨意親近的建築(總統府、台北賓館、台中市政府),站在古蹟保存的立場,或許是一樁美事,但背後的意圖頗值得玩味。

雖然這類取法西方的古典建築背負殖民統治的威嚇效果,但比起最近幾年所蓋的建築,至少他們還有美麗的外表。試想火車站至總統府週邊一帶的建築全數是巴洛克華麗繁複的官舍及商店街,搭配新開闢的林蔭大道。殖民政府所特意營造出來的壯麗景象,成為向國際展示最好的樣板,也帶來「近代化」的象徵。不難理解何以總有一群老一輩的台灣人會對日本的統治如此懷念。僅是眼睛所見,就足以讓他們相信當時他們活在一個「文明開化」的地方。日本人這種極有系統的控制方式,的確非常驚人。

不過看著書中早成陳跡的歷史圖片,我總有股衝動想將他們重新復原。也許是我對最近所蓋的一些自詡現代的建築實在太感不滿,與其用大筆金錢蓋一棟醜陋的大樓,不如拿來重蓋這些古典的西方建築。這種見地非常保守,但至少不會污染我們的眼睛。都已經廿一世紀了,醜陋沒有美感的大樓,可以適可而止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