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的《新周刊》第375期的專輯做的是是台灣,台灣媒體有零星報導,但只是寥寥數語。網路上除了封面,什麼內容也找不到,我又好奇得緊,只好輾轉請人代買寄來台灣。
新周刊的封面非常俐落,台灣的空照圖上數個大大紅字「台灣 最美的風景是人」,右上有小小一行「想像的彼岸與真實的對岸」。
從台灣開放大陸遊客觀光以來,到台灣已經不是什麼稀罕的事情,雖然網路上大陸人的台灣遊記大多是讚賞之語,但我想可能是有意揀選的結果,作不得真。縱使台灣當真如網路上所寫的那樣好,當神秘的面紗揭開,再怎麼好,多了也不免無趣。所以我很訝異,新周刊居然還可以用台灣作專輯,而且是紮紮實實的「專輯」──幾乎整本都在寫台灣。這容或是新周刊的風格,但我覺得這份量,委實太重了點。
不過這個專輯,大概也是台灣開放大陸人觀光後才寫得出來。因為大陸人不再只是走馬看花,只注意眼睛所看到的東西,他們開始試著理解「住在台灣的台灣人」。不過挑「人」寫有其風險,在自我審查嚴重的國度,做這種題目,很容易就碰到底線。新周刊已經是最勇於挑戰底線的媒體了,雜誌中「民主」一詞不斷出現,「自由」二字也隨處可見,當中還有一篇很長的專文寫台灣的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雖然隱約我可以感覺到他的用字斟酌再三,像「極端之來,如水銀瀉地,哪會有中道立足的空間。這,或許是參觀『二二八』紀念館給我的最大啟示?」(頁176)可是這種主題的文章得以刊出,恐怕就已經是不得了的突破。
既然以台灣人為主題,免不了要訪問幾個比較代表的人物。我很驚喜,他們挑的人選形形色色,除了蔣友柏、陳文茜、蔡康永這些對岸熟悉的人物外,還找了一些大陸未必熟識的人,像顏清標。顏清標是個有趣的選擇,也是遊走底線邊緣的選擇,據說大陸當局不准新周刊刊出台灣政治人物的訪問,但他們漏掉顏清標,只因在訪問稿中,顏清標的頭銜是「大甲鎮瀾宮董事長」。而在文章中,他們也很小心地只提宗教相關的事情(我絕不相信他們事前找資料時不會注意到顏清標曾當過立法委員)。但我最訝異的,是他們竟還挑了台灣的當代藝術家。台灣的當代藝術在台灣實在無足輕重,但他們找了沈昭良,用他的照片,介紹俗艷鄉俚的台灣,做了好幾頁,還用了他寫的短文(但相較於新周刊記者寫的長篇大論,沈文短得宛如照片的圖說),我不得不佩服他們的用心。試想台灣跟大陸接觸這麼久了,我好像從來沒有看過有一本雜誌可以做一整本的「中國」專題,而且全都是文化、歷史、情感層面的討論,沒有經濟分析、產業走向、未來趨勢之類的玩意。
當然,整本專輯,不乏有些灌水的地方,但就深度與廣度論,我覺得已經很不可思議了。裡面有些文章,甚至在台灣都不見得可以看到,這是他者介入的獨特視野。當然,大陸的雜誌不可能沒有「和諧」,比如周刊最後寫「兩岸的十大橋梁」,「和諧之氣」甚重,諸如「故宮聯展」條寫「台北故宮文物重臨大陸只是時間問題,國寶終將完璧」(頁210),「海基會海協會」條寫「『九二共識』是海基會和海協會在誕生後頭一個十年裡最卓越成就」(頁211),「ECFA」條寫「ECFA被馬英九盛贊為將給台灣帶去新的『黃金十年』,事實也是如此」(頁211)。但這不過是區區兩頁的內容,還被壓在最後,用心良苦。反而台灣要寫自己,無邊無際,不見得可以寫出好的內容,也不見得能寫出什麼深沉的東西。
周刊也可以反映大陸的「台灣時尚」,比如我一直看到「小清新」,很是陌生,可能是大陸人討論台灣風格所使用的專有名詞,但這是什麼風格?我是台灣人,但對這種東西反而不是很了解。不過這比重很低,大多數內容,我還不至於很生份。
新周刊早在年初就開始籌備台灣這一期的專輯,因此當韓寒寫「太平洋的風」時,彷彿事先鋪好的哽提前爆了出來,對他們來說,不是不扼腕的。但我如今倒認為,他們出的有點早了,現下台灣前有林益世收賄,後有旺中打壓言論,都是鮮活的議題,如果可以一併討論,應該能迸出更多火花──如過審查能過。不過,新周刊挑了一張旺旺淮安工廠的照片,彷彿也是冥冥中的巧合。
- Aug 04 Sat 2012 01:42
台灣人的風景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