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邑故鄉:林玉山110歲紀念展》,嘉義市政府文化局,2018。

黃琪惠

一、前言 

1955年林玉山於《臺北文物季刊》發表《藝道話滄桑〉,娓娓道來他從日治時期到戰後國府時代的創作心路歷程。文中一段寫道:「進入戰時以來,本省畫界已不能僅靠藝術畫維生,畫人的苦境有如唐寅詩 『湖上水田人不要,誰來買我畫中山』的感慨,故此時畫人兼營實用美術,以維持生活的人漸多,余也其中的一人。」1907年林玉山出生於嘉義市裱畫店,從小跟隨畫師學習而熟悉傳統水墨畫技巧。1926年他前往東京川端畫學校日本畫科就讀,學習寫生創作,1927年以〈水牛〉、〈大南門〉入選臺灣美術展覽會(簡稱臺展),從此在畫壇嶄露頭角。林玉山入選臺展的東洋畫,主要以工筆重彩描繪家鄉風景,富有感情的生活經驗與寫實筆法表現臺灣的特色,同時也以水墨風景畫〈曉靄〉參加全島書畫展。1930年代後期他開始為報紙雜誌的連載小說或出版的小說書籍繪製 插圖,如《暗礁》、《靈肉之道》、《可愛的仇 人》、《新孟母》、《三國志物語》等。這些為林玉山謙稱是維持生活所需而繪的插畫,不只是詮釋文本的作用,其繪畫性的視覺呈現,更可以脫離文本而單獨地被觀賞。林玉山以畫家身份跨足實用美術的製 作,除了插畫以外,尚包括海報、寺廟壁畫、兒童繪本、掛圖等。林玉山所謂的實用美術,相較於他的展覽會作品,更具社會性與教育上的意義,值得我們重視。

L01.png

林玉山繪製的海報目前僅見家屬收藏的〈蔗作改良海報〉印刷品,而原稿並未留存。這幅海報是林玉山受嘉義郡蔗作改良品評會委託製作的宣傳 品。畫面為兩位農婦一站一坐的休息姿態,身旁搭配高聳的甘蔗,呈現樸實、優雅的女性形象。甘蔗的描繪相當自然生動,令人聯想他1932年獲得第六回臺展特選的〈甘蔗〉,而戴斗笠、赤足藍衣的勞動女性,也讓人想起1944年〈歸途〉中的農婦。背景藍天白雲 下繪有煙囪的建築物,應是當時嘉義的製糖工場。海報畫面如去除宣傳文字,可說是一幅精心繪製的作品。

林玉山〈蔗作改良海報〉在過去研究中被認為是 為了配合戰時獎勵生產政策而做的宣傳設計,或是因應戰時動員的地方色彩表現。最近研究者從林玉山的嘉義遊蹤寫生稿研究其畫作,將這幅海報與他速寫蔗園工作的農婦對照,辨認畫中背景為大林糖廠,並提出林玉山會被委託繪製嘉義郡蔗作改良品評會的宣傳海報,可能和他獲得臺展特選的〈甘蔗〉有關,認為這雖是商業廣告用途,但林玉山仍當成正式作品般用心繪製。此文的研究角度與觀點頗具啟發性,不過海報繪製的年代仍有待釐清。本文將針對〈蔗作改良海 報〉畫面透露的訊息進行探討,首先將討論海報的製作背景與目的,即海報的製作年代以及在什麼情況下繪製?其次是探討海報的風格與圖像問題,海報畫面呈現的風格有何特色?畫面圖像由甘蔗、農婦、糖廠 構成,這樣的組合具有何意義?總之,這幅海報從林玉山的個人創作或是嘉義地區糖業發展來看,都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究其風格與圖像的意義。 

二、繪製的年代與背景 

林玉山〈蔗作改良海報〉右下方寫著「10-11年期」,此清楚交代海報繪製的時間是昭和10-11年,換算為西元紀年即1935-1936年。嘉義郡蔗作改良品評會為何會舉辦獎勵蔗作改良的活動呢?首先有必要回顧嘉義糖業發展的歷史背景。

嘉南平原的自然條件適合種植甘蔗,清朝時期已設有「糖廍」主導砂糖生產,糖業相當發達。日本統治臺灣後,殖民政策的重心包括振興產業,獎勵糖業為首要工作,1901年總督府聘請農學博士新渡戶稻造(1862-1933)來臺擔任殖產局長,擬定臺灣糖業的改善計劃,引進新的甘蔗品種,並由總督府採獎勵措施藉以鼓勵設立大型的新式製糖廠。總督府先後頒布 「臺灣糖業獎勵規則」、「製糖場取締規則」,積極獎勵日本資本家來台投資。不過初期糖業改革主要以本地資本的「改良糖廍」為主。至1905年日俄戰爭後,日本企業家看好臺灣製糖業前景而競相來臺投資,包括臺灣製糖、大日本製糖、明治製糖、東洋製糖等會社,設立大規模的新式糖廠,其挾帶雄厚資本與技術以及官方的支持下,很快取得經營上的優勢, 致使舊式糖廍與改良糖廍迅速沒落。嘉義地區在日治 初期陸續設立三大新式製糖工場,南靖、蒜頭與大林製糖所。1908年日本東洋製糖株式會社創立南靖工場(今水上鄉),1927年併入明治製糖株式會社。1910年明治製糖株式會社建立蒜頭工場(今六腳鄉)。1909年新高製糖株式會社在大林設立嘉義工場,1935年併入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更名為大林製糖所(今大林鎮)。新式糖廠對地方經濟發展的影響相當深遠。

日治初期不少日本畫家來臺旅行寫生,在他們的 作品中描繪了臺灣早期的風土民情。日本美術院畫家西鄉孤月(1873-1912)約1910至1911年前來臺灣,他與橫山大觀、下村觀山、菱田春草並稱日本美術院的舉足輕重人物。西鄉孤月在臺北完成委託畫作後,前往南部漫遊,攀登阿里山並在嘉義俱樂部舉辦個展。次年他在臺南人士發起下於臺南公館舉辦「孤月畫會」 但後來因病返日,不久去世。他留下的〈臺灣風景圖〉(約1912)遺作,應是取材南部製糖工廠附近的風景。畫面檳榔樹林立的田園景色,氣氛幽靜祥和,融合寫實與裝飾性的風格。畫中的工廠建築物在一片自然風光中頗為醒目。西鄉孤月來臺遊歷所描繪的日本畫風景,也見證新式糖廠在臺灣建立的歷史。

L02.png

這些新式糖廠初期仰賴當地蔗農供應原料,後來為確保穩定的製糖來源,於是透過各種力量或手段以低價收購大批土地,自營農場,蔗作面積因此大幅成長。新式糖廠透過對蔗農的補助和獎勵,改變農民的種植習慣,加強農民的專業知識與技術,並實施各種活動將其規範在既定的生產管理模式之下,包括收購價格、購買蔗苗及育苗、密植獎勵、肥料補助、舉辦競蔗品評會等等。各製糖會社為了獎勵蔗農種植提高甘蔗生產量與品質,每年固定舉辦甘蔗品評會,由總督府技師或各州廳技手擔任審查員,針對製糖會社的蔗園進行審查。審查方法大致針對耕作者的蔗園實地調查,察看蔗莖長短、出株多寡、糖分濃薄,在審查各蔗園所有區域之優劣後,賦予等級差別類為獎勵種植甘蔗而設立的品評會,授獎當天不僅頒發獎金,並設宴和安排表演節目,活動頗為熱鬧。不過由於每年的受獎者幾乎為同一批人,蔗農逐漸失去 興趣,也遭受輿論懷疑其成效的批評。即使如此,製糖會社舉辦的甘蔗品評會仍持續進行。1920至1930年代起官方開始主辦甘蔗品評會,包括臺中州、高雄州農會固定舉辦甘蔗品評會,針對州下製糖會社的蔗園生產品質進行比賽。

嘉義郡舉辦蔗作改良品評會約從1930年代開始。蔗作品評會主要由嘉義郡當局及新高製糖的嘉義工場、明治製糖的蒜頭與南靖工場共同舉辦,主要針對會社旗下的甘蔗生產進行品評與頒發獎賞,並表揚優良的蔗農。以1934-1935年期蔗作改良品評會為例,1935年6月於嘉義市公會堂舉行頒獎典禮,出席者包括嘉義郡守、農務技手、會社負責人、各區庄長、出品農民等,參與者多達百餘人。品評會頒獎儀式頗為隆重,分為座落賞與個人賞,入選者分等第名次,每個等第錄取多名,由郡守頒發優勝旗、賞品與獎狀。1935-1936年期的蔗作品評會,頒獎日在1936年6月16日於嘉義市公會堂舉行,而早在1935年6月27日至7月17日之間,嘉義當局就展開宣傳活動,前往各庄舉辦蔗作品評會演講,演講者包括江口郡守、津田庶務課長與治川、石原、郡原三技手。嘉義當局對於獎勵蔗作改良相當重視,因此對品評會活動的推展不遺餘力,而且為了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委請當地知名畫家林玉山繪製〈蔗作改良海報〉 。

L03.png

林玉山何時接受嘉義當局委託而繪製海報?根據當時的報紙報導,林玉山於1935年5月18日啟程前往京都進入堂本印象(1891-1975)畫塾,1936年3月10日返臺。這段期間正是1935-1936年期的宣傳蔗作 改良種植時期。1935年10月林玉山以〈故園追憶〉入選第九回臺展,這幅畫是他在京都進修期間完成。由於〈蔗作改良海報〉與〈故園追憶〉同樣具有細密重彩的寫實風格,這幅海報極有可能也是林玉山在京都期間所做,然後寄回嘉義郡蔗作改良品評會海報左側下方「玉山生」署名與「玉山」印章 之下,有極小字體的「嘉義中野商店印刷」,可知林 玉山繪製的海報原畫,交由嘉義中野商店以四色套印的石版彩色印刷術製成。 

L04.png

海報上的文字包括主辦當局「嘉義蔗作改良品評會」獎勵甘蔗生產目標的「蔗作改良二十五万斤」,還有左側匡出長方形寫著名額與獎金,「褒賞個人入賞特等賞參百圓一名 壹等賞百圓宛四名 貳等賞五拾圓宛十名 參等賞貳拾五圓宛二十名 四等賞拾圓宛三十名 坐落入賞特等賞參百圓一名 優等賞貳百圓宛二名」。海報直接提供高額獎金的訊息,想必可提高蔗農努力生產的意願。1936年6月16日上 午,嘉義市公會堂舉辦蔗作改良品評會褒賞授與式,由審查長押見技師發表審查報告,會長江口郡守授與優勝旗及賞品、褒狀,以及長官、來賓致辭,獲獎者代表答謝辭等。這期每甲的收穫量以大林工場最高,五十九萬七千三百斤,其次是南靖工場的四十九萬六 千百斤,最後是蒜頭工場的三十三萬八千五百斤。這些獲獎等級名單與海報上所列的褒賞名額,大同小 異。海報所寫的二十五萬斤如果是以每甲來計算,那麼這期三大製糖工場的收穫量遠超過此目標。由此看 來,1935-1936年期蔗作改良品評會的宣傳效果算是相當成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