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向對任祥編的《傳家》四本書無甚好感。首先,他很貴,四本一套,索價三千,雖說書挺厚的,開本不小,而且全彩印刷。其次,書中內容很空虛,叫「中國人的生活智慧」,東拉西扯,漫無邊際,而且毫無系統組織。此書號稱二十七萬字,內容卻很鬆散,裡面最值得參考的,大概只有食譜。而說他是隨筆,這套書既從不如此定位,花三千元買四本隨筆,也太不值了點。
侈言「中國人」,不過是任祥一廂情願的說法。他在台灣出生長大,在他眼裡的「中國」,不過就是國民黨的落魄政客在那裡話當年。此書還將版權賣給中國,據說銷路不錯。但我很好奇,真正的中國人看到一個敗逃台灣的國民黨官員後代,竟在偏隅小島上夸言自己過去半世紀的生活經驗是值得「傳家」的中國傳統,不知道是什麼感覺。或許這也是某種販賣「民國範兒」的風情吧。
為免我蒙頭亂罵,我專程跑去圖書館借了一本,仔細讀了內容。之所以不是借一套,實在是因為此書又厚又重,我一次借四本實在過於累贅。而看了一本後,我更確定我的負面想像,其實是正確的。
此套書充斥難以理解的溢美之詞,有許多名人推薦。他們賣任祥(或者是他父母親)的面子寫序,我不置可否。但居然有人寫此套書是繼雄獅美術之後最用心寫中國文化的書,就真推崇得有點過分了。雄獅當年編的叢書固然有大中國的意識在,但那至少是個比較全面的中國,任祥的「中國」只是從他自身經歷略略延伸出來的想像。當然,書中確實有些跟中國相關的內容,但這些與中國有關的內容,似乎也不用從他的書中看。
至於美感的問題,我得說,真的要談美感,就要有根有據。古代中國人用色是受到規範的,每個東西上的裝飾圖案都是有吉祥意涵的,那絕不是幾張美美的攝影就可以擺弄過去。我在「秋」這本書裡看到送禮、蛋糕、蠟燭佈置(中國哪來的蠟燭佈置?),真覺莫名奇妙。這些是什麼?跟中國有關嗎?任祥心中所謂的中國,居然是這副模樣嗎?
至於書中洋溢的中國情懷,毋寧是種去國懷鄉的嗟嘆。我在看任祥寫中國人吃蟹,一篇長文,寫的不是中國人吃蟹的典故、習慣與禁忌,反而花了恁長篇幅講他的父執輩為了一口大閘蟹,在戒嚴時期,每年耗費大半精神,千辛萬苦去香港,只為重溫舊時光景。這篇文章,我有幾個感想:這種感傷懷時之語,居然成為她筆下「中國」的一部分,可見這套書的局限;再者,有點概念的人應該知道,任祥的父親就是當年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的財政廳長任顯群,手操台灣金融大權,但在白色恐怖時期牽連入獄。饒是如此,他還有能力去香港一遣鄉愁,這才是真正的「高級外省人」。說來這種事情,實在不甚光采,可她終究寫了出來,顯然是覺得這些父執輩的往事很值得紀錄。只是在我看來,這就只是時代遺留下來的特權痕跡。相較之下,章詒和《往事並不如煙》中所寫的人物故事,雖被不知所以的中國網友批評是特權階級,其實好得多,那是落魄之餘殘存下來的氣質,在層次上高了台灣的國民黨官員許多。
他的母親顧正秋,在序中寫他「十八般武藝,樣樣稀鬆」,這話恰恰反應在他的書中。想講文化,沒有根柢,也乏有做學問的能耐;想講習俗,不盡力求全、求實,權以花俏矇混;想講飲食,一下子介紹食材,一下子說明做法,三心二意,零零落落。書中隨便一個題目,拿出來都可以寫一本專書,但書中的內容,並不是專書濃縮後的菁華,而是「樣樣稀鬆」的落漆。
我們自然不能強求她一人可以克盡全功,但他也有個「傳家團隊」,幫他收資料、抓刀,不是不可以更嚴謹。有個團隊支援,尚且如此,除了任祥個人的見識所囿,這不啻是整個台灣的水平侷限。如果說,八十年代雄獅美術出的叢書是台灣「錢淹腳目」的繁榮時期所創造的高峰,今天的「傳家」就是風華不再、文化凋零後所剩下來的格局。其實台灣相關領域的研究不斷增加,因為大學評鑑所需,光是學院內的學術期刊,每年出版的就不知凡幾,品質不論,至少在量上也很可觀。但這些內容,顯然無法成為一般人的底蘊,反應不到一般人的見識。陳文茜還言任祥「是台北某一個圈子裡公認第一才女」,那個「某個圈子」,顯然就是以高級外省人為主的上流社會社交圈。這樣的社交圈,這樣的文化背景,撐不出四本書,也撐不出要宏觀中國傳統的氣場。我們的文化積累,遠比我們以為的要遜色得多。
但這套書自有一有趣的角度:他展現出一種台灣主流的「假掰」觀。這本書旁的不論,但印刷精美,還附了一個一看就覺得很貴的書殼。雖說就物質上講究,台灣不如中國,我曾在中國一間著名的印刷公司看過他們的印刷品,他們專門承印中國所謂的「精品書」,不僅開本大、紙質好、印刷精美,而且往往附上昂貴無比的書盒,或是原木、或是錦盒、或是壓克力,直是「可遠觀不可褻玩焉」,實則也沒有打開來閱讀的必要,因為內容往往乏善可陳。台灣的「假掰」,不追求這種中國土豪般的炫富,而是「品味」,所以《傳家》更深一層,講究排版,講究四季顏色的鋪排,講究攝影──亦僅止於此。而且這個「中國」,夾了很多奇怪的內容,比如花藝,雖說中國有插花、有盆景,但任祥提到的「花藝」跟這個無關。也許插出來的花很美,可是終歸是西方的東西。她不辨東西,也說不清好壞,只是想趁此展現才情,也算是種變相的炫耀,只是到底比土豪那種拿著錢亂灑要好些。
也就是說,台灣的「假掰」,空有軀殼,擺弄文字,而無有紮實的底蘊。千禧年前,誠品書店將廣告文案收集成書,我覺得這是台灣假掰文化初期的高峰。但當時大家還習慣一本正經,偶有人言語出格,還覺得新奇可觀,如今這種囈語氾濫成災,可是出文案的人愈來愈沒有腹笥──搞不好連「腹笥」二字都不懂其意──空洞日甚,終歸變成僵化的格套。既成格套,主流假掰自然不再青睞,轉去「跨領域」了。而傳統中國文化,本已凋零,成為民俗學、人類學、神話學、藝術史學餖飣考證的故紙堆,不意卻有人自許要傳承,弄出這許多花頭,是當下台灣新型態假掰之一例。
- Nov 03 Mon 2014 14:37
傳家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