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台灣人不太會看的書。他內文頗為枯燥,基本上就是拿出幾個歷史名臣來做翻案文章。這種內容很能表現出中國知識份子的氣質,當局不能批評,無法寫南方朔那種借古諷今的文章,只好寫古人,可是也不是像史家那樣考證,而是發表一些泛泛的感想,說難聽一點,就像我在網路上寫的文章拿去印成書,只是那些文章長度,是我的幾倍不止。中國的讀書人好長篇大論,滔滔不絕,可是講的事情,彎來繞去,似乎也就是那麼一點。這種文章,在台灣很不討喜(看我的點閱率就知道),如今很少人喜歡耐著性子看別人不著邊際的長篇大論,更不要說還要付錢看這種長篇大論。實在這種書在中國似乎也是小眾,只是中國的市場基底大,而且中國的出版社都是公家的,不太有什麼獲利的急迫性,很多書其實是人情書。我不敢說他的書是憑藉人情關係而來,可能惜才也是有的,但終究不會搆上暢銷排行榜,我也不知道這種書能不能排入當代文學史的殿堂。
我見過本人幾次面,長相頗斯文,穿著也講究。因為很不熟,自然是客客氣氣的,不過言語間能感覺到一點文人特有的傲氣。我不太清楚他的背景,他腦筋頗清楚,卻不像是能做實事的人。很多人盛讚他文筆好,我看書,覺得一般,可能這個「好」,是以中國的標準而言。他後來又出了一些書,我沒有看過,不過光是看簡介,內容跟此書差異很大,想來是個雜學之人。
像他那樣,悠遊在某個圈子裡,好似有點成績,卻又說不出個所以然,讓我想到以前貴族養士,養的那些食客。想來中國確實富裕,還可以豢養這種,我甚至不知道他確切工作是什麼的人。說他是「作家」,但今日只出散文集,好像並不能撐起「作家」頭銜。若用今日台灣流行的「創意總監」比附,我也不知道他提供的「創意」在何處。總之,此書權充是個有趣的切面,看到中國社會比較幽微的面向,並不是真正的上流社會,也不是貧窮的下層階級,但說他是中產,也不太吻合。也許這正是傳統的中國社會裡特有的群體,大抵就叫「文人」罷,我在看《儒林外史》時依稀有種既視感。
在台灣,很多商業類或時事類的雜誌,都不乏有一些嚇台灣人的文章,說台灣的學生(乃至於年輕人)沒有競爭力,不像中國,都是萬中選一,尖子中的尖子,又聰明又努力,台灣年輕人再不急起直追就完了之類。可是我也看到中國有很多不上不下的人,在這個環境中悠游自在。他們也不需要太多的努力,因為中國太大了,人很多,事很多,只要這個環境不會又忽地回到文革前的模樣,基本上他們的日子也就這樣過。更不要說在某種等級以下的中國人,簡直是在用生物本能在過日子。而台灣,早就脫離這種社會。台灣很像日本,所有人都被要求要在社會的某個地方當零件,來維持社會的運轉。就算只是在飲料店賣茶,也得要有制式微笑、標準流程,這在中國是很少見的。我沒有在台灣碰到非富非貴,也不詳工作性質,卻能在某個圈子裡悠遊活動的人。我不知道是因為台灣確實養不起,或是台灣人其實不允許這種人存在。台灣可以完全的「廢」,窩在家裡靠父母養,當個無業人士也是一個身分。但這裡沾沾、那裡碰碰,毫無頭銜,也沒家底的人,我也許真的孤陋寡聞,在台灣我沒有見過。
所以就我看來,台灣人並沒有什麼好擔心的。優秀的台灣人早有自覺,他們一向跟全世界的菁英競爭,無須顧慮他們。但較其次的人,只要找到工作,將工作上手,就算只是例行的事情,也總能夠累積出一點心得。說實在,這種東西,中國人有時還不見得學得來。這是環境使然,跟什麼聰明才智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就像在美國出生長大的人,必然在守法精神上強過中國人──那怕是中國的菁英。就這點論,真正要珍視與維護的,是台灣這幾十年來辛苦培養出來這麼一點社會的性格。至於個人,再看各自的造化。
- Nov 03 Mon 2014 23:40
謀國者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