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翻案的著作,我不得不說,書中所描寫的慈禧太后確實顛覆我自小以來被灌輸的成見。誠然今日對歷史人物的翻案研究成篇累牘,遠自秦檜,近到汪精衛,都不乏有論者為之叫屈,但對慈禧太后有正面評價的文論卻很少,至少這是我看到的第一本。
熟悉近代史的人,大概都對慈禧主政期間發生的大事耳熟能詳,也大概有個固定的偏見,認為慈禧是守舊派,刻意阻撓中國接受西學,直到八國聯軍之後,才一改作風,大加接納。此書毋寧是對這個偏見做最根本的反擊,書中認為慈禧太后早在咸豐皇帝主政時,就已經感受到中國不能故步自封,需變法以圖強。這個觀念貫穿她處理朝政的所有歲月,唯一的例外只有她讓義和團去攻打列強。若是以此理解,則所有大事的關鍵都產生根本的扭轉。
比如自強新政,表面上是恭親王奕訢主導,但實是有宮中慈禧的支持,借皇帝的御令出行,培養通譯人才、選派學生出國留學、派駐公使、建立海關、成立兩洋海軍。
那自強新政為什麼會因為甲午一戰終告失敗?作者認為這是因為慈禧將政事還給光緒皇帝,而光緒帝聽信翁同龢等守舊大臣言論,認為新政於朝廷無利,只是多增加開銷,所以光緒帝主政期間,新政幾乎停擺。相較之下,日本銳意建軍,不停增購軍艦大砲,又藉朝鮮王朝的政爭啟釁,終究發生甲午戰爭。而甲午戰敗之所以如此狼狽,竟是因為光緒皇帝急欲姑息寧人,為求和解,不惜答應日方一切無理的條件,其中包含割讓臺澎遼東等地。在這場和約爭論中,慈禧太后幾乎是唯一堅持不與日本妥協的決策高層。可以說,這是一個懦弱無作為的皇帝所捅出來的簍子,並埋下日本對中國侵略肆無忌憚的伏筆。但不知怎麼,後來卻變成慈禧挪用北洋軍款建頤和園,甲午戰敗後急欲和解,還聽信李鴻章稱臺灣「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之說辭,並在敗戰之時擺六十壽宴,與張戎筆下那位執拗要與日本打下去,不肯簽訂如此喪權辱國和約的女中豪傑,簡直判若兩人。
另一個令我驚異的翻案,是戊戌變法。實難想像,戊戌變法其實是慈禧太后一貫的主張,只是借光緒皇帝的聖諭出行。但何以後來出現康梁的變卦呢?我在此又復一驚,原來康有為處心積慮要接近光緒皇帝,是想「挾天子以令諸侯」,好成為地下皇帝。而他最大的阻礙,正是實際宰制光緒帝的慈禧太后。可以說,「百日維新」到了後期其實是康有為跟慈禧的權力鬥爭,康有為想除掉慈禧,慈禧只好先下手為強。
康有為想要刺殺慈禧此事,今人幾乎不太提及,這可能是因為有人刻意維護,也有可能是因為民國以後,這些舊事也不值得一提。總而言之,今日康有為在近代史上有著崇高的地位,但在書中,他不過是個意圖染指皇權的野心家,而這個野心後又被日本收編,成為長期對中策略的一環。
唯一可能比較跟我們印象中相符的,是慈禧太后讓義和團去對抗八國聯軍,終究狼狽西逃。但書中提到一些細節,比如八國聯軍當時,江南一帶與列強簽訂「東南互保章程」,現在的通論認為是李鴻章、張之洞等重臣公然抗命,是清廷威信敗壞之始,但在張戎筆下,卻認為這是慈禧的授意,希望華北一帶的暴亂不要蔓延到東南。此外,書中也提到,即便清廷遭逢如此的打擊,但慈禧仍然受到各地都督的擁護,甚而更加鞏固她的權威。這使得參戰諸國打消藉此逼迫慈禧交出實權的想法。
當然,書中所引許多文獻或看法,端看個人見解,不見得通論即是錯誤。而且需知中國近年出了很多近代史的書籍,品質參差不一,有些就像是鄉野奇譚。而以中國的學術標準,即便是饒有聲譽的史學大家,也不見得有理有據,必須要很仔細的檢驗。這是研究中國史所遭遇到的難處,縱然史家著作不絕如縷,但品質卻不見得很有保障,而且中國學者容易帶著固著的偏見處理歷史,此點尤其是我們在檢視中國論著時需要謹慎之處。
就以此書為例,此書雖然已經盡量維持一個學術著作應有的嚴謹態度,但仍可以感覺到作者的既定立場。對作者而言,大概頗有點惋惜慈禧活得不夠久,或是受限於女性地位,無法真正貫徹她想要做的事情。書中一再強調,慈禧所推行的變法政策都不是強迫推動,特別是涉及傳統成見者,常常也只是一紙公告而已,所以多數的人其實都沒有感覺。而她活著的時候所做的許多措施,真正的成效往往是在民國時期才呈現出來。易言之,確實有一部份人認為,若非武昌起義那聲意外的槍響,也許中國就能真正成為君主立憲之國。對這些人而言,成立民國,乃至成立共產中國,都是對中國文化巨大的戕害,迄今中國雖非被殖民的國家,但文化凋零之速,更甚於週邊被列強殖民的地區。追根究柢,正是我們有的是一位被男權社會歧視的女流之輩,而非日本的明治天皇,或是暹羅的拉瑪五世。
但無論如何,我們仍然可以重新評估這些似乎已經蓋棺定論的人物,不僅是慈禧太后,也包含讓我大感意外的康梁兩氏。我不禁想到梁啟超曾借道臺灣,住在霧峰林家,與林獻堂等仕紳名流談論臺灣前途等語,他的論點,會不會正是基於對慈禧的偏見而派生出來的觀點呢?近代史有趣之處在此,麻煩之處也在此。
末了仍不免提一句中文的問題。此書本為英文,但是由作者親自譯寫,所以這也可說是她自己的中文創作。但此書仍不免行文洋化,而且有些許簡繁轉換的錯字沒有挑出──主要是引用的古文中。我還是一再嘆惋今日中文淪喪之鉅,恐怕也是近代中國巨變下所要承受的後遺症吧。
- Sep 10 Wed 2014 00:48
慈禧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