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記
我因為張戎寫的《慈禧》,回頭去看他之前的著作《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此書在出版後似乎評價兩極,持負面看法者,多半認為張戎為了將此書寫得聳動,胡亂用些不嚴謹的著作,乃至於很多無法證實的「訪談」,使此書的價值大減。
不過目前看到抗戰時期,我的感想是,此書其實不盡然如沒看過書的人所想,是一本一面倒詆毀毛澤東的書。我倒覺得此書的「醉翁之意」是變相的替蔣介石辯護。至少看到現在,我還沒看到她對蔣介石有過什麼尖刻的批評(講到國共內戰時有了。她說蔣介石剛愎自用,偏愛親信。但這幾乎是所有研究蔣介石的人的共同看法,只能說是常識)。當然,本書的基調是批評毛澤東,但討厭毛澤東,也不一定要支持蔣介石。而至少目前為止,我彷彿在看一個充斥著許多細節的國民黨版本官方近代史。
其次,我在此書中印象最深刻的,仍不是毛澤東,而是蘇聯。若照張戎的說法來看,蘇聯是毛澤東之所以成為中共領導人,牢牢掌握大權的關鍵。任憑毛澤東有不世之才,也不可能在毫無蘇聯的奧援下,在幾乎亡黨的情況下絕處逢生,或是在中共當局眾志成城想搞走他時還能頑強存活。這本書看到一半了,蘇聯仍是中國最大的敵人(連妄想鯨吞中國的日本都還不是),而這竟也與國民黨在台灣宣傳的史觀不謀而合。
至少到國共內戰,張戎幾乎都貼著國民黨史觀處理毛澤東、蔣介石、蘇聯及美國之間的互動,唯一的「亮點」,也就是之前媒體報導此書之所以無法在台灣出版的關鍵,是張戎明著點出蔣介石的親信、國民黨軍隊的高級將領胡宗南可能是「紅色代理人」(中共潛伏在國民黨內部的間諜)。胡家的後代直接向當時擬出版此書的遠流出版董事長施壓,此書才由香港的開放出版社出版。但時過境遷,我很不解,如果胡家後代認為張戎無的放矢,抹黑胡宗南,為什麼不是發出公開信要求與張戎直接對質,反而施壓出版社?而有學者批評張戎的說法過於牽強,我覺得不見得是張戎的錯,畢竟中國近代史的歷史資料散佚太多,而且兩岸政權都習慣竄改歷史,使得捕風捉影在所難免。所以中共學者要找民國史料,居然要依靠臺灣《傳記文學》這種並不嚴謹的雜誌來治史,由此可見。
10月12日記
中共建國後的毛澤東,內容大體與我在其他書籍中見到的中共歷史落差不大,但此書特意強調的一件事情,是我之前沒有注意到的。毛澤東自實際掌握中國後,他心中最大的願望,其實是征服全世界。這點使得毛澤東幾乎是一控制了中國,就著手要組建全世界最大的軍隊,希望在他剩下來的有限的時間,使中國可以出兵全世界。
為此,中國不惜一切代價。從韓戰開始到大躍進,據張戎說,其背後的原因,都是因為毛澤東不顧一切的要跟蘇聯取得最先進的武器與技術,甚至兩次台海危機背後的因由也是如此。我看到這種說法頗為意外,但這似乎不是隨意附會。第一次台海危機,毛澤東實是要藉此逼迫蘇聯提供原子彈的製作技術,第二次台海危機,毛澤東是要逼蘇聯賣給他軍艦和潛艇。而我回想過去我看過的中共史,即便是官方的正史,似乎也絕少毛澤東急欲解放台灣的說法。書中在中共建國後唯一大篇幅提到台灣,還是蔣介石想趁饑荒時期打回去,引起毛澤東緊張,因為他那時正忙著要打印度,怕分身乏術。台灣也許真的太小,他不稀罕,但若照張戎的觀點,毛澤東既然都要征服世界了,區區臺灣,當然是囊中物,要拿回來不必急於一時。至於其他倒行逆施的作為,大概除了中共的官方觀點,其他人應該都無異議。
但這讓我聯想到今日的中國。毛澤東心中的終極目標是征服世界,這個想法,後來有成為中共政策嗎?毛澤東在世的時候,受限於中國的經濟條件,也許大家不會像毛澤東那樣有著不切實際的想像。可是如今中國已然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每年中國增加軍費的比重都是世界第一。現下世界上正在發生的戰爭,中國都沒有參與,周邊國家也沒有立即的衝突,為什麼中國仍如此努力擴充軍事?我不禁懷疑,中共繼承了毛澤東想要征服世界的「理想」,也許對中共中央而言,這才是真正的「毛路線」。
至少從這本書而言,我覺得很有可能。毛澤東在世時,就處心積慮想要讓中國變成「大國」,但他最初只是單純以為只要武力強大,就可以跟美蘇等國平起平坐。後來他與蘇聯幾次齟齬,就覺得是自己經濟上不如人,所以無法說話大聲。這種只靠槍桿子或銀彈就可以屈服別人的心態,顯然成為如今中共的金科玉律。如果用這種觀點,中共執迷一路要維持高經濟高成長率的心態,就不是什麼「鞏固政權正當性」(他們從來不需要正當性,否則中國人死了好幾個「千萬」,不仍然牢牢擁護共產黨?),而是要盡快超過美國,好可以成為世界的統治者。
一旦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處理台灣問題只是一塊蛋糕,他們大概這麼打算盤:一面衝高經濟量,一面加緊增加軍力,就算中國無法在軍事力量與美國相垺,至少要規模大到讓美國害怕會拖垮整個美國,使美國為了保全自身,不得不放棄東亞。等到這天來臨,台灣等於被美國棄守,要「解放」台灣易如反掌。這當中也許有個變數,就是日本。日本的自衛隊實力不容低估,而且美日安保條約對中國而言是個巨大的緊箍咒。一旦日本可以名正言順的發展國防,中國想要統治世界的野心就無法達成,更不要說拿下台灣。因此對中國而言,維持龐大的經濟體相當重要,藉此牽制周邊國家不得不和中國維持巨量的貿易往來,畢竟周邊國家會因為民生問題多所忌憚,唯獨中國不會。這可能是中國在打的如意算盤。
我曾聽過中國人對收回台灣的概念是「什麼都可以不要,只要那座島就好」,顯然對中國人而言,台灣唯一重要的是地理的戰略地位,其他中國人都不在乎。這種概念也暗合中共想統治世界的假設,讓台灣變成軍事前線,北控日、韓、西伯利亞,南控整個東南亞以迄大洋洲,東邊還可以遙望美國,無所阻礙。既然是軍事前線,什麼經濟設施當然可以不要,人民也可以不要──中國人多的是。把台灣夷為平地,反而還容易重新規劃。
看了這麼多中共建國後的歷史,我漸漸感覺,中共的發展就是個去人性的過程,毛澤東在當中至為關鍵。毛死後,這個過程仍然在持續,只是以前是藉由政治去人性,現在則是藉由經濟去人性。用錢去人性,簡單得多,因為中國人窮怕了,前三十年的記憶是巨大的創傷與陰影,為了保住一口氣,他們無所不用其極。我相信中國人心中一直害怕哪天共產黨會回到過去大躍進乃至文革的狀態,所以他們不擇手段的賺錢,再不顧一切離開。離不開的人,就變成最殘忍的人,等待豬羊變色的那天,才有「底氣」去鬥爭別人,保全自己。這可能也是中共的期盼,從延安時期開始,中共就試圖讓中國人變成活著的機器,只要像行屍走肉般履行黨的決策就好。一旦如此,摧毀什麼都無所謂,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嗎?風景又不能征服世界。香港是全球化的經濟樞紐嗎?一旦我要征服世界,樞紐又如何呢?中共可以前一秒還在稱讚,後一秒就毫不留情的將之毀滅。這是毛澤東所帶來的最大遺產。
我因為張戎寫的《慈禧》,回頭去看他之前的著作《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此書在出版後似乎評價兩極,持負面看法者,多半認為張戎為了將此書寫得聳動,胡亂用些不嚴謹的著作,乃至於很多無法證實的「訪談」,使此書的價值大減。
不過目前看到抗戰時期,我的感想是,此書其實不盡然如沒看過書的人所想,是一本一面倒詆毀毛澤東的書。我倒覺得此書的「醉翁之意」是變相的替蔣介石辯護。至少看到現在,我還沒看到她對蔣介石有過什麼尖刻的批評(講到國共內戰時有了。她說蔣介石剛愎自用,偏愛親信。但這幾乎是所有研究蔣介石的人的共同看法,只能說是常識)。當然,本書的基調是批評毛澤東,但討厭毛澤東,也不一定要支持蔣介石。而至少目前為止,我彷彿在看一個充斥著許多細節的國民黨版本官方近代史。
其次,我在此書中印象最深刻的,仍不是毛澤東,而是蘇聯。若照張戎的說法來看,蘇聯是毛澤東之所以成為中共領導人,牢牢掌握大權的關鍵。任憑毛澤東有不世之才,也不可能在毫無蘇聯的奧援下,在幾乎亡黨的情況下絕處逢生,或是在中共當局眾志成城想搞走他時還能頑強存活。這本書看到一半了,蘇聯仍是中國最大的敵人(連妄想鯨吞中國的日本都還不是),而這竟也與國民黨在台灣宣傳的史觀不謀而合。
至少到國共內戰,張戎幾乎都貼著國民黨史觀處理毛澤東、蔣介石、蘇聯及美國之間的互動,唯一的「亮點」,也就是之前媒體報導此書之所以無法在台灣出版的關鍵,是張戎明著點出蔣介石的親信、國民黨軍隊的高級將領胡宗南可能是「紅色代理人」(中共潛伏在國民黨內部的間諜)。胡家的後代直接向當時擬出版此書的遠流出版董事長施壓,此書才由香港的開放出版社出版。但時過境遷,我很不解,如果胡家後代認為張戎無的放矢,抹黑胡宗南,為什麼不是發出公開信要求與張戎直接對質,反而施壓出版社?而有學者批評張戎的說法過於牽強,我覺得不見得是張戎的錯,畢竟中國近代史的歷史資料散佚太多,而且兩岸政權都習慣竄改歷史,使得捕風捉影在所難免。所以中共學者要找民國史料,居然要依靠臺灣《傳記文學》這種並不嚴謹的雜誌來治史,由此可見。
10月12日記
中共建國後的毛澤東,內容大體與我在其他書籍中見到的中共歷史落差不大,但此書特意強調的一件事情,是我之前沒有注意到的。毛澤東自實際掌握中國後,他心中最大的願望,其實是征服全世界。這點使得毛澤東幾乎是一控制了中國,就著手要組建全世界最大的軍隊,希望在他剩下來的有限的時間,使中國可以出兵全世界。
為此,中國不惜一切代價。從韓戰開始到大躍進,據張戎說,其背後的原因,都是因為毛澤東不顧一切的要跟蘇聯取得最先進的武器與技術,甚至兩次台海危機背後的因由也是如此。我看到這種說法頗為意外,但這似乎不是隨意附會。第一次台海危機,毛澤東實是要藉此逼迫蘇聯提供原子彈的製作技術,第二次台海危機,毛澤東是要逼蘇聯賣給他軍艦和潛艇。而我回想過去我看過的中共史,即便是官方的正史,似乎也絕少毛澤東急欲解放台灣的說法。書中在中共建國後唯一大篇幅提到台灣,還是蔣介石想趁饑荒時期打回去,引起毛澤東緊張,因為他那時正忙著要打印度,怕分身乏術。台灣也許真的太小,他不稀罕,但若照張戎的觀點,毛澤東既然都要征服世界了,區區臺灣,當然是囊中物,要拿回來不必急於一時。至於其他倒行逆施的作為,大概除了中共的官方觀點,其他人應該都無異議。
但這讓我聯想到今日的中國。毛澤東心中的終極目標是征服世界,這個想法,後來有成為中共政策嗎?毛澤東在世的時候,受限於中國的經濟條件,也許大家不會像毛澤東那樣有著不切實際的想像。可是如今中國已然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每年中國增加軍費的比重都是世界第一。現下世界上正在發生的戰爭,中國都沒有參與,周邊國家也沒有立即的衝突,為什麼中國仍如此努力擴充軍事?我不禁懷疑,中共繼承了毛澤東想要征服世界的「理想」,也許對中共中央而言,這才是真正的「毛路線」。
至少從這本書而言,我覺得很有可能。毛澤東在世時,就處心積慮想要讓中國變成「大國」,但他最初只是單純以為只要武力強大,就可以跟美蘇等國平起平坐。後來他與蘇聯幾次齟齬,就覺得是自己經濟上不如人,所以無法說話大聲。這種只靠槍桿子或銀彈就可以屈服別人的心態,顯然成為如今中共的金科玉律。如果用這種觀點,中共執迷一路要維持高經濟高成長率的心態,就不是什麼「鞏固政權正當性」(他們從來不需要正當性,否則中國人死了好幾個「千萬」,不仍然牢牢擁護共產黨?),而是要盡快超過美國,好可以成為世界的統治者。
一旦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處理台灣問題只是一塊蛋糕,他們大概這麼打算盤:一面衝高經濟量,一面加緊增加軍力,就算中國無法在軍事力量與美國相垺,至少要規模大到讓美國害怕會拖垮整個美國,使美國為了保全自身,不得不放棄東亞。等到這天來臨,台灣等於被美國棄守,要「解放」台灣易如反掌。這當中也許有個變數,就是日本。日本的自衛隊實力不容低估,而且美日安保條約對中國而言是個巨大的緊箍咒。一旦日本可以名正言順的發展國防,中國想要統治世界的野心就無法達成,更不要說拿下台灣。因此對中國而言,維持龐大的經濟體相當重要,藉此牽制周邊國家不得不和中國維持巨量的貿易往來,畢竟周邊國家會因為民生問題多所忌憚,唯獨中國不會。這可能是中國在打的如意算盤。
我曾聽過中國人對收回台灣的概念是「什麼都可以不要,只要那座島就好」,顯然對中國人而言,台灣唯一重要的是地理的戰略地位,其他中國人都不在乎。這種概念也暗合中共想統治世界的假設,讓台灣變成軍事前線,北控日、韓、西伯利亞,南控整個東南亞以迄大洋洲,東邊還可以遙望美國,無所阻礙。既然是軍事前線,什麼經濟設施當然可以不要,人民也可以不要──中國人多的是。把台灣夷為平地,反而還容易重新規劃。
看了這麼多中共建國後的歷史,我漸漸感覺,中共的發展就是個去人性的過程,毛澤東在當中至為關鍵。毛死後,這個過程仍然在持續,只是以前是藉由政治去人性,現在則是藉由經濟去人性。用錢去人性,簡單得多,因為中國人窮怕了,前三十年的記憶是巨大的創傷與陰影,為了保住一口氣,他們無所不用其極。我相信中國人心中一直害怕哪天共產黨會回到過去大躍進乃至文革的狀態,所以他們不擇手段的賺錢,再不顧一切離開。離不開的人,就變成最殘忍的人,等待豬羊變色的那天,才有「底氣」去鬥爭別人,保全自己。這可能也是中共的期盼,從延安時期開始,中共就試圖讓中國人變成活著的機器,只要像行屍走肉般履行黨的決策就好。一旦如此,摧毀什麼都無所謂,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嗎?風景又不能征服世界。香港是全球化的經濟樞紐嗎?一旦我要征服世界,樞紐又如何呢?中共可以前一秒還在稱讚,後一秒就毫不留情的將之毀滅。這是毛澤東所帶來的最大遺產。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