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原文:天平の美術-2(由ChatGPT翻譯,人工調整)

社會背景

然而,作為現代人,我們在思考天平時代時,不應該只看到其輝煌的一面,而忽略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對於這一點,我個人持有一定的保留態度。儘管日本在這個時期完成了統一,但我們也必須探討當時的社會狀況究竟是怎樣的。事實上,天平時代是一個災難頻繁的時代。這一點可以從當時的歷史文獻《續日本紀》中得到印證。書中記載了各種天災人禍,包括自然災害、飢荒以及瘟疫的流行。雖然至今部分記錄已經散失,但仍可見當時的社會充滿了災難。人們渴望消災解厄,希望能夠擺脫困苦,這種強烈的願望促使了國家層面的行動。例如,疫病盛行時,人們希望通過祈禱來治癒疾病,這些需求最終都轉化為國家的政策與宗教活動。因此,災害問題是我們在討論天平時代時絕不能忽視的重要社會議題。

接下來,第四點需要探討的是:驅動天平時代大規模造寺、造塔與造佛像的能量來源究竟是什麼?其中,最根本的動力,無疑來自於當時的律令國家體制。律令國家是當時日本的政治與行政體系,而這一體系本身就是推動這一系列巨大宗教建設的基礎力量。

特別是,國家主導建造宏偉的寺院與佛像,或是在全國各地擴建寺塔,這些都仰賴律令國家的強大動員力。國家通過徵收大量人力與財力來推動這些建設,這種資源的集中與動員能力,正是律令體制所帶來的結果。

除此之外,還有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動力來源,即來自中國大陸的影響,尤其是唐朝文化圈的輸入(這裡包含朝鮮半島的影響)。這種輸入主要來自遣唐使與留學僧,他們的成果,可以從物質跟心靈兩方面來看,前述提到佛教為何的問題,他們帶回了佛教經典,以及鑽研佛教的成績,此外,還帶回了在中國學習的宗教知識與修行成果。此外,他們還將唐朝的寺院建築風格、佛像雕刻技術、工藝技術以及大量職人帶回日本。此外,不僅僅是日本人前往中國,當時來自唐朝的僧侶、新羅的僧人、甚至北方高句麗的僧侶,在此時期許多的外國人也紛紛來到日本。他們的到來進一步加深了日本與周邊地區的文化交流,並推動了天平佛教藝術的發展。以上這四點構成了天平時代佛教美術的核心基礎。由於時間有限,我無法在此詳細闡述每一點,但接下來的討論中,我會根據具體情況逐一提及這些要點,進一步說明其影響與意義。

最後,關於遣唐使的部分,若僅從與美術相關的角度來看,遣唐使的派遣對於日本佛教美術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遣唐使的派遣次數眾多,其中幾次特別值得關注。

第八次遣唐使於西元717年出發,當時共有四艘船,乘員總數達557人,規模相當龐大。其中最著名的僧侶是玄昉,他在中國滯留長達17年。第九次遣唐使則在733年出發,同樣由四艘船組成,總人數更增至594人。這次遣唐使的重要人物包括榮叡與普照,兩人日後極力促成著名的鑑真和上來日,有相當大的貢獻。第十次遣唐使於752年派遣,也是四艘船,雖然詳細的乘員人數不明,但估計至少450人。這次遣唐使的最大成果是在兩年後,即754年,遣唐使的歸航船成功將鑑真及其隨行僧侶載往日本。

在這段時間,中國正值唐玄宗統治的盛世,文化高度繁榮。然而到了755年,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叛亂,北方地區陷入長達八年的戰亂。第十一次及以後的遣唐使即是在安史之亂期間或之後派遣,這一時期的中國情勢出現變化,也對文化的輸入產生了一定影響。慶幸的是,鑑真是在第十次遣唐使的歸航船上抵達日本,時間點正好是在安史之亂爆發前,使得他的來日得以順利完成。

以上大概是這次演講的序論與結論,天平時代的美術幾乎完全是佛教美術,一般會談到奈良七大寺的著名寺院。「七大寺」的說法由來已久,早在平安時代後期,貴族之間就開始流行奈良七大寺的巡禮。根據12世紀的貴族大江親通所撰的《七大寺日記》,有著非常詳盡的描寫。當時紀載的七大寺:首先是東大寺、第二興福寺、第三元興寺、第四大安寺、第五西大寺、第六藥師寺、第七法隆寺。一般將此稱為七大寺,但七大寺的具體名單並非固定不變。例如,大江親通在四十年後又撰寫了《七大寺巡禮私記》,這次名單中沒有列出法隆寺,而是將唐招提寺納入其中。唐招提寺在早期省略「唐」字,稱為招提寺。因而整體而言,綜合起來應該是有八座寺院。若考慮地理因素,唐招提寺距離奈良市較近,然而,由於種種考量,唐招提寺時常被排除在外。

關於這七大寺,如果能在此詳細說明,您應該就能大致理解我對天平美術的講解。然而,由於時間有限,無法逐一詳細介紹。因此,我想只摘取幾個主要的部分,按照大致的時代順序來說明。我已經準備了一張年表,年表的最後部分標明這些內容是取自平凡社出版的《世界美術全集》。該書成於昭和二十七年(1952年),但隨著學界的研究進展,其中的一些說法已經有所更正。

請大家看看這張表,表中記載,西元710年(和銅三年),日本將都城遷至平城京,這點沒有問題。但在其下一行,「興福寺、大官大寺遷至新都平城京」,這部分應該加上括號。雖然某些文獻確實有這樣的記載,但根據現今的研究,這段話的意思應該只是決定要遷移,並不代表寺院當時已經完成遷移。

大官大寺即後來的大安寺,這座寺廟確實遷至奈良的新都。接下來,請看716年(靈龜二年)的部分,表上寫著「元興寺遷至奈良」,但這點存在很大的爭議。因此,請將「元興寺」刪除,改為「大安寺」,因為歷史上確定大安寺是在716年遷至奈良。如此一來,與年表中前述的記載便能相互對應,這是較為正確的說法。

再來看718年(養老二年),表中記載「法興寺遷至奈良」,請將「法興寺」改為「元興寺」。因為法興寺與元興寺其實是同一座寺院,這樣的修正比較適切。今天我就先講到這裡。

總而言之,當都城遷至奈良之後,原本位於藤原京、受到皇室高度庇護的官寺,便陸續遷至新都。首先遷移的主要是大安寺、元興寺、藥師寺與興福寺這四座寺院。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生之 的頭像
    生之

    Ahura

    生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