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九把刀鋒頭甚健,這個月接連有兩部改編電影上映,其中一部還是他自己執導筒。台灣電影雖然這一兩年有復甦的樣子,但一個作家有兩部作品改編上映,就是好萊塢大概也很少見,足見此人走紅的程度。

我雖說他走紅,自己卻從來沒看過他任何一本書,至多是在他的部落格看幾篇雜文。「殺手歐陽盆栽」宣傳時,我絲毫不知那是九把刀的作品,反而蕭敬騰參與演出引我注意。我當時還納悶:他不是說要自己導演,怎麼找了別人?他的確有自己導演,只是那是另一部戲。可見我對這位名號響噹噹的人物有多疏離。話雖如此,我竟意外曾在出版他作品的其中一間出版社當過短暫的書展工讀生,短暫瞥過他本人一面(他來簽書會),交集僅止於此。

我曾寫過近幾年的台灣電影有種粗糙感,這種說法有點不準確。「殺手歐陽盆栽」這部片,無論是剪接、音樂、美術,都比我之前看的台灣電影要來得進步很多,可是看起來仍缺乏某種電影的「感覺」,反而比較像「電視電影」(這麼說也不對,因為HBO自製的電視電影都比台灣片要有電影味的多)。當然,製作費用有限是一個問題,但似乎不僅止於此。也許我真的「一語成讖」,這會是台灣電影的特色也不一定。此時就得等待「塞德克巴萊」上映,看看是否真是費用的問題。

這部片前半段有著大量蕭敬騰的口白,顯然是為了配合原著,交代故事,絮絮叨叨,頗為囉唆。後半段大概有做更動,劇情就變得流暢許多。台灣改編劇本的電影,好像都有太拘泥於文本的問題,綁手綁腳的放不開。「父後七日」如此,「歐陽盆栽」也有點這樣的感覺,反而原創劇本頗有佳作。這多少說明了改編劇本的難度,從文字到影像,這種轉譯的難度並不亞於兩種文字之間的翻譯,恐怕還更難,因為影像的節奏和文字的節奏決不相類。像草莓圖騰,索性把改編劇本的電影看成「由書得到靈感的創作」,才容易放掉文本先入為主的成見。這也讓我愈發佩服文學改編劇本的創作,如英國,改編文學作品的電影連續劇不可勝數,這些文學作品多半是咸認的經典,要改得好,其實是很考驗功力的。



據說九把刀原本不想讓曾志偉他們買改編「歐陽盆栽」的版權。

這是我在節目上聽到曾志偉講的。他很輕描淡寫,卻引起我的注意。九把刀彷彿恆常處在一種分裂的爭議當中,最明顯的就是他的作品,分別給兩間出版社。雖說他們各自出版他不同的作品,調性也不一樣,但我側面得知,這兩間出版社處的很不好。

電影也是。他自己執導的電影雖然跟「歐陽盆栽」錯開上映時間,但是區區幾個禮拜,終不免打對台。也許他自己認為「歐陽盆栽」不會撐過八月中,但若是這種心態也很奇怪。不過這些只是我的猜想。

總之,這讓台灣的電影意外出現「九把刀風潮」,好像九把刀的作品真的很適合改編成電影的樣子。這樣其實也不錯,台灣電影反正諸事俱欠,可以有多一點文本改成電影,也是好事。難怪九把刀要自己下海,我多少可以了解了。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