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片在預告片剛剛出現在Youtube的時候,我就覺得非常有趣。但等到我真的看了,除了眼花撩亂外,還有相當深刻的感動。這部電影在根基上是非常古典的,一位在美國打拼的中國移民,受困於自己父親的評價,對丈夫跟女兒諸多不滿,又碰到咄咄逼人的稅徵人員,一切戲劇元素都具備,卻又非常的老套。可是導演加入了救世主的多重宇宙設定,讓這個略顯陳窠的劇情突然轉入腦洞大開的路徑,這樣的路徑卻又在楊紫瓊的表演下變得合理。
目前分類:電影與電視 (156)
- Apr 24 Sun 2022 21:46
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 Jun 13 Sat 2020 22:55
蚵豐村的鄉土想像
以台灣鄉村為主題或背景的電影或電視劇,可能是因為台灣意識主流,這種「鄉村性」很容易就成為代言「台灣」的鮮明範例,所以似乎變得很多。即使是「俗女養成記」這種應該是處理女性成長議題的戲劇,在設定上也要有個「南部」的出身,跟家裡人講話也一定要用台語,彷彿不這樣不能彰顯台灣。
- Mar 08 Sun 2020 01:14
戲劇瓦房店學
劉仲敬在討論中國時,很常用到「瓦房店化」這個用詞,後來延伸為「瓦房店學」。瓦房店是大連市的一部份,何以這個地名成為劉仲敬對中國的形容詞?根據中國網站「知乎」的說法,這是根源於瓦房店市著名的軸承製造,最初在此處建立工業基礎的,是帝俄與日本。在劉仲敬的概念中,由於中國沒有任何累積技術的能力,所有技術都是外來的移植,而移植之後就立刻劣化。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中國官僚化的政治體系中,技術人員無法精進技術,只能用勾心鬥角或虛應文章來維繫自己的身分,長此以往,本來的技術就退化了。因此瓦房店的軸承品質,在日本人初建立的時候是最高的,以後就一路下探,但因為有日本的基礎,即使現在的品質不如以往,還是勝過中國其他地方。
- Feb 29 Sat 2020 00:29
文藝復興?
- Jan 21 Mon 2019 00:11
The Favourit
- Oct 14 Sun 2018 12:55
為什麼不再有《霸王別姬》?
最近網路上流傳一篇微信文「25年過去了,為什麼中國再也沒能拍出《霸王別姬》?」,似乎頗引起許多共鳴。文章中用「瘋魔」來形容該片的難得,看起來彷彿真是曾經滄海,但我覺得這裡面的內容有中國人行文一貫的誇大。要說當年那些人有堅持、有努力,確是不錯,但要說他們在那時候成就出巔峰,我覺得有點過譽了。
- May 21 Mon 2018 10:49
小神的孩子們
去年的「通靈少女」、「花甲男孩」,不約而同挑了宮廟當作戲劇的背景,信眾「問事」,通靈者「附身」成為戲劇內容的一部份。似乎傳統信仰成為台灣戲劇題材的新選擇,他不僅在地、富有戲劇張力,重點是透過這樣的方式,本來看似很迷信的民間信仰,正在除魅化。
- May 29 Mon 2017 16:07
紅鯉魚與綠鯉魚與驢
蔡康永急流勇退,忽然停掉「康熙來了」,對外說是為了要拍電影。原本我以為這只是演藝人員的遁詞,想不到居然真的讓他端出一部「"吃吃"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