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 孫琳琳
文/ 肖鋒、陳漠、黃俊杰、丁曉潔、何雄飛、鄺新華、孫琳琳、文莉莎、陳非、金雯、朱慧、章潤娟、譚山山、于青、汪璐、林韶斌、張堅、張丁歇、朱坤、唐海旻、陳舒婷
目前分類:Taïwan (125)
- Aug 08 Wed 2012 00:07
【新周刊】你必須體驗的101件台灣事I
- Jul 23 Mon 2012 23:03
【紐約時報】台湾不是保存中华传统的冰库
- Jun 13 Wed 2012 23:15
你的國,我的國
邇來看香港人寫的部落格文章,看到他們很常寫「國內」。國內,中國之意,我常常一時半刻反應不過來。因為我的「國內」,就是台灣,對照香港,理應指的是香港境內,但香港不是國,所以香港人稱自己住的地方是「本港」、「本地」,反而指北方是「國內」,或也有人寫「內地」、「大陸」的。「大陸」還好,比較中性,「內地」則有種殖民地母國的氛圍(台灣被日本殖民時,也稱日本為「內地」),但這種用法台灣也用,比較好理解。唯獨「國內」,我不管看到幾次,都沒有辦法習慣,總要略想一下才能轉過來。不過這種用法倒隱隱有種區隔之意,彷彿香港不是「國內」,過了羅湖才算「國內」,顯然無論香港人如何說自己是中國人,還是有意無意在區隔彼此。
- Jun 05 Tue 2012 23:45
「臺灣的好不在於繼承了中華文化傳統」後感
「臺灣的好不在於繼承了中華文化傳統」一文,網路上已經有太多轉錄,我已經不知道廖先生寫於何時,甚至不能確定原始版本(四處轉錄的文本中似乎有刪節)。但是文確實也是我心中某種程度的想法。大陸人讚揚台灣人,時不時就要扯到中華傳統文化,不過是「血濃於水、同宗同源」的婉轉說辭,最終不脫兩岸統一之論調,台灣人怎麼可能聽不出這言外之意呢。所以這種稱讚,實在不講也罷。
- Jun 05 Tue 2012 22:26
【廖信忠】臺灣的好不在於繼承了中華文化傳統
- May 19 Sat 2012 02:13
文化部
文化部行將成立,準部長龍應台在聯合報發表了一篇「政策制定中的一路思索──寫在文化部成立前夕」。在此之前,網路上流傳一段段宜康對龍應台的質詢紀錄,大意是段宜康不斷追問陳冲和龍應台對過去受迫害的人「誰要負責任」,而龍應台一直不願意說出段宜康不停導引的那個答案。如果段宜康認為所謂的轉型正義就應該是把蔣介石當成萬惡大魔王,承擔所有的罪過,這種「轉型正義」,我瞅著非常眼熟。兩德分裂的時候,有許多德國知識分子認為西德當局和美英等國沆瀣一氣,輕輕放過許多納粹黨員,寧願留在大幅整肅納粹黨員的東德;南北韓分裂後,也有許多海外韓國人認為南韓政府完全繼承日本殖民時期的制度和人員,污辱了韓國人,寧願到和殖民日本劃清界線的北韓生活。東德和北韓,把所有的過錯完全推給納粹黨和替日本人做事的韓國人身上,順利完成「轉型正義」,建立共產黨的權威。顯然這位眷村子弟,想用完全否定蔣介石(乃至於國民黨)的方式,建立民進黨在台灣社會中的「權威」。
- Feb 26 Sun 2012 03:03
雜談林書豪
最近這個月,台灣新聞無非就是幾則「大事」:Makiyo毆司機、惠妮去世、鳳飛飛去世、林書豪暴起。雖然我覺得台灣報導林書豪已經是神經病的狀態,但我仍不免想要炒炒冷飯,只是換個角度。
- Jan 18 Wed 2012 15:08
【華盛頓郵報】馬雖連任,台灣亦無與中國統一意願
- Nov 18 Fri 2011 22:59
宮共財
台北故宮的助理研究員監守自盜一案,已經從個人的操守,延伸到故宮處理文物的態度。比如侯吉諒寫「建議故宮『賤賣』國寶」,希望故宮能夠比照大陸的廉價政策,索性公開授權大陸,讓他們賣回台灣,來達到推廣之效。我也在網路上看到一篇文章,質疑故宮的授權機制,要求故宮給出大圖,俾益一般人使用。
- Nov 14 Mon 2011 23:28
夢想家
之前表演工作坊因應國慶所製作的大型演出「夢想家」被爆出製作費高達兩億,引來輿論一片撻伐之聲。先是劇場界的人批判其內容,後來則普遍將焦點放在可謂天價的製作費上。一時間表演工作坊成為過街老鼠,所有人彷彿都要罵上幾聲,才不枉生為台灣人之感。
- Nov 14 Mon 2011 10:47
【紐時】救美國,棄台灣
- Nov 11 Fri 2011 19:14
【轉錄】為什麼台灣人 “現在” 不認同「中國」呢?─試圖以台灣的觀點回答
- Sep 12 Mon 2011 20:38
TAIWAN, Part 9: 十則隨筆
- Aug 14 Sun 2011 20:23
【華爾街】軟實力爭霸戰!孔子學院vs.台灣書院
- Jul 21 Thu 2011 14:58
為何香港與台灣需要彼此
【聯合報╱胡晴舫】
- May 30 Mon 2011 20:23
愛爾蘭與台灣
- Dec 17 Fri 2010 01:47
李登輝其人其事(三)
蔣經國在88年開放黨禁報禁之後,隨著言論的逐漸自由化,臺灣人的民主訴求越發強烈,其中很有借鑒意義的是90年3月和總統選舉同期發生的“野百合學運”。在林蔣二人退出選舉之前,主流派與非主流派為了確保當選,對國大代表自然是百般討好,情形令人作嘔。而當時的“萬年國大”除了部分增補代表以外, 仍是47年選出的那一批,許多人早已變成風中殘燭,不是坐輪椅就是老年癡呆,有的乾脆一命嗚呼,國大儼然已經變成了養老院,卻還不忘隔三差五的給自己延長任期、高薪養廉。到3月16日,幾名臺灣學生在中正紀念堂廣場上打出了“我們怎能再容忍七百個皇帝的壓榨”的標語,學生、市民以及民進黨等各個政治團體紛紛響應,第二天就建立起了一個“廣場共和國”,引發了臺灣歷史上規模和影響力最大的一次學運,單是學生的人數就一度超過了六千。
- Dec 17 Fri 2010 01:32
李登輝其人其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