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Taïwan (125)
- Sep 12 Wed 2018 15:20
台灣:間諜、謊言與兩岸關係
- May 24 Thu 2018 22:07
cos中國人
之前台灣一直有類似「台灣幻象破滅,中國好棒棒」的文章,以及因為學測時節又到了,出現所謂資優高中生去申請中國大學的新聞。周偉航認為,這是台灣的外省族群大幅移往中國發展的「困境」,他們可能會是真正被中國「掏空」的一群。
- May 09 Wed 2018 01:34
觀光
東森這則新聞頗為詭異,前半看似是在講台灣觀光熱絡,但後半卻一轉講中國人嫌台灣是不適合去的地方。我不知道這篇連名字都不署的新聞發生了什麼事,也許有什麼奇怪的因由,講台灣總是不能只講好的,特別說到觀光,一定要提到「中國人不來,台灣觀光垮台」,不知道其他擠在九份街上的人都是些什麼人,也許在中國人眼中,只要沒有冠上中國這個詞的,都不是人。
前陣子去了台北故宮,我感受到一種很微妙的變化。中國團客確實變少了,本來下遊覽車處的大廳總是水洩不通,但如今走路至少不會一直撞到人,大聲叫嚷的情況也變少。但日本團跟韓國團卻明顯了起來,也有好些泰國團、越南團。中國的團客少了,但中國的零星觀眾卻很多,看展覽時,猛然旁邊就會冒出兒化音嚴重的京片子,其他各省的口音也有。他們通常看得比團客仔細(但這也很正常,畢竟時間多),也愛發表意見,雖說有時聽聽也滿臉問號,但好歹還算是雅愛文藝。台灣人去北京,還不見得會去故宮呢,中國人來看台北故宮,也算是忒有心了。
- Apr 03 Tue 2018 13:07
One thing you didn't know about Taiwan.
- Mar 06 Tue 2018 18:17
ㄓㄨˋ ㄧㄣ ㄈㄨˊ ㄏㄠˋ ㄓㄥ ㄌㄨㄣˋ
- Feb 20 Tue 2018 00:24
好像是台灣的台灣人
中國今年的春晚引起軒然大波,主因是有一段極度政治不正確的短劇,貌似宣揚中非友好,但找了中國人扮非洲大嬸,一口一聲講中國有多好,卻讓一個真正的非洲來的人扮猴子。這件事情顯然變成國際關注的焦點。中國處心積慮想要讓自己成為世界強權,卻似乎搞不清在敏感的種族問題上「政治正確」。
但這畢竟只是中國的國際觀瞻,嚴格來說實在不關台灣的事情。倒是春晚一個橋段的短劇,再次佔了台灣一次大便宜。裡面一段大部分由台灣演員演出的「回家」,講外省人回鄉探親的內容,實在讓人作噁。劇中飾演陪著丈夫(張晨光)回家的妻子方芳,口操一種非常戲劇性的「台灣國語」,用這個刻板印象貶低台灣人之餘,又講了一段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話:
- Jan 21 Sun 2018 16:27
玩上癮了區分台灣的三十六種方法
- Jan 17 Wed 2018 01:06
區分臺灣的九種方法
- Jan 05 Fri 2018 21:14
扮納粹
一位在台灣活動的英國youtuber,日前拍下一位台灣youtuber在Youtube歲末晚會時穿著納粹制服的照片,在臉書上發表很沉痛的言論。他對台灣Youtube的控訴,我無法評論。但何以台灣人對納粹、黑人等西方的敏感議題如此無感,我覺得很可以討論。
- Jan 04 Thu 2018 11:48
炳忠
王炳忠案爆發,輿論似乎以看笑話居多。不過也有一些諤諤之言發出警訊,王炳忠可能只是聲東擊西之計,或是中共用來測試台灣政府底線的探針,無論如何,就算王炳忠案只是烏龍,我們也不能夠等閒視之,畢竟一切的源頭,都來自於中國來台留學生的電腦資料。
- Dec 05 Tue 2017 20:52
台灣淆2
- Oct 13 Fri 2017 01:35
集體自信心缺乏症
台灣有所謂「集體自信心缺乏症」,就是台灣這個社會,永遠覺得自己很糟,永遠在自我否定,永遠都覺得國外好進步、好值得效法,「為什麼他們可以,我們不行」是永遠的慣用句。
懂得自省是好事,但近乎自虐則是病態。用久了,這種自信心缺乏症甚至成為藉口,比如提到廢死,就說「台灣社會沒有歐洲那麼進步」,但看到歐洲的殺人犯待遇比台灣領22K的可憐上班族還好,又說「歐洲太進步了台灣不能效法」。台灣「不如人」的心態,每每在討論有爭議的公共議題時,成為有些人最好的遁辭。
- Oct 10 Tue 2017 12:47
哈台
日本記者野島剛在「新活水」刊載日本年輕一代「哈台」的現象。台灣與日本,如今正面臨一個奇妙的發酵期。自2011年以後,日本無論是否基於感恩的心理,台灣確實以鮮明的形象呈現在日本人眼前。這促成日本大量報導台灣,不僅是旅遊、購物等層面,就連政治、經濟、社會面向上,日本對台灣的關注也增加了。比如蔡英文當選總統,日本罕見的接連翻譯多本蔡英文傳記;日本民主黨派將名稱改為「民進黨」,也引來日本媒體對台灣民進黨的討論。鴻海買下夏普,以及台灣的同志運動,都較過往更容易進入日本人的目光之中。
而台灣這裡「哈日」的傳統,也出現升級。過去台灣的日本風潮,是日本的流行文化、各式產品,雖然這股熱潮迄今仍方興未艾,但與此同時,台灣在自主意識逐漸高漲之後,反思日本統治時期的熱潮也開始蔓延,日本遺留在台灣的痕跡,包括都市建設、物質文化、生活習慣,乃至於台日兩地人員的往來所產生的「灣生」與台灣人移民等,使台灣的「哈日」產生歷史的縱深。如今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正在盡可能的挖掘他們祖輩過往的人生時光,去緬懷、重建那個長期消音的「日本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