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東森這則新聞頗為詭異,前半看似是在講台灣觀光熱絡,但後半卻一轉講中國人嫌台灣是不適合去的地方。我不知道這篇連名字都不署的新聞發生了什麼事,也許有什麼奇怪的因由,講台灣總是不能只講好的,特別說到觀光,一定要提到「中國人不來,台灣觀光垮台」,不知道其他擠在九份街上的人都是些什麼人,也許在中國人眼中,只要沒有冠上中國這個詞的,都不是人。

前陣子去了台北故宮,我感受到一種很微妙的變化。中國團客確實變少了,本來下遊覽車處的大廳總是水洩不通,但如今走路至少不會一直撞到人,大聲叫嚷的情況也變少。但日本團跟韓國團卻明顯了起來,也有好些泰國團、越南團。中國的團客少了,但中國的零星觀眾卻很多,看展覽時,猛然旁邊就會冒出兒化音嚴重的京片子,其他各省的口音也有。他們通常看得比團客仔細(但這也很正常,畢竟時間多),也愛發表意見,雖說有時聽聽也滿臉問號,但好歹還算是雅愛文藝。台灣人去北京,還不見得會去故宮呢,中國人來看台北故宮,也算是忒有心了。

就這個很小的切面,我覺得中國限制團客,其實是讓台灣的旅遊品質變得比較好。團客對我來講,像是某種劇烈的破壞,不管是什麼地方的團客,我都只有負面的觀感。雖說出國旅遊,我都自己走,但我也參加過一些旅遊團,實在不甚愉快,整天像趕集,盡花時間坐車。這種隔離式的旅遊法,對旅遊的人,或是當地的人,都不太有意義。但中國團客尤其恐怖,如果用劉仲敬的說法,從中國團客身上,完全可以看到中國所代表的窪地狀態,與其說是人,不如說是某種被限制行動的動物。而因為旅行團基本上是處在與當地隔絕的狀態,所以基本上他們的所作所為,就是自己本來生活模式的延續。很多外人會驚呼「天呀怎麼會這樣」的情況,對他們而言其實是日常。這個窪地狀態,一目瞭然。

團客也許消費能力不差,但對整體觀光資源而言是種消耗。雖說團客走的通常是一個隔絕路線,但仍舊會造成相當的影響,台北故宮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雖說實際上會去台北故宮的台灣人並不多,但對於想去看的人,確實造成嚴重的干擾。這種干擾實際上就是損耗,長此以往,只會讓台灣的旅遊狀態愈趨惡劣。自由行則比較不會,零星的中國遊客在台灣,基本上都還能入境隨俗──但我想這也是現代人起碼要有的知識──這樣也比較不會影響到既有的社會狀態。

台灣嚴格而論,觀光配套仍不甚完備,如果說台灣有什麼值得一遊的理由,我想最主要只是因為台灣相較之下很安全,花費也不會很大,該有的異國情調樣貌也有。至於真正很鮮明的特色,我覺得台灣仍然面貌模糊。論吃,馬來西亞、泰國絲毫不遜色;論人情,不要忘記曼谷可是「微笑之都」,日本的待客之道也是世界出名。文化可能是個賣點,但台北故宮本身跟台灣關聯很弱,參觀台北故宮跟去日本環球影城看哈利波特沒什麼兩樣,還不要說比起北京那個貨真價實的紫禁城,台北怎麼看都像個山寨貨;至於台灣寺廟,確實是很好的噱頭,但我覺得政府似乎興致缺缺,彷彿國外的旅遊介紹還比較認真。總之,算來算去,真要說台灣有什麼非來不可的理由,還真的沒有。我們的文化底蘊不如日本韓國,面貌鮮明不如泰國柬埔寨,進步發達不如香港新加坡,休閒情趣不如印尼菲律賓。弔詭的是,每每台灣人要向世界介紹自己,總會拿原住民來「救援」,可是論及觀光,原住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卻是稀薄到不行,連樣板如九族文化村,都不曾是台灣對國際宣傳的重心。

所以我覺得,台灣的觀光一直都是空中樓閣,背後毫無根基可言。這種沒有根基的觀光業,最怕的莫過於中國刻意營造的觀光榮景,這只會讓台灣快速滅亡。所以台灣觀光掉下來是對的,也是好的。雖然多數人只會抱怨,不去思索要如何藉此真正強化台灣觀光的底蘊,但我認為,總好過虛胖,透支的觀光業只會抽乾一地的元氣,好像如今的香港,悲哀到吃碗餛飩麵都要兩百多元台幣,一點庶民的從容都沒了。至於中國遊客,過去的說法是,台灣日本也有過惹人討厭的時期,這需要時間。但對比中國社會的變遷速度,中國人進步的幅度實在緩慢無比,前幾天還有新聞說到中國人缺德到竟然會摳下紫禁城鋪路的石頭當作紀念品,難道中國人還在過茹毛飲血的日子嗎?我想以中國人的費拉狀態,要他們能向西歐人民的均標看齊,太強人所難了。這樣質素的遊客,我想留在中國即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