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網路上看到一篇年代久遠的文章,是龍應台在1985年寫的「不會鬧事的一代」。

對比當時美國青年為了南非的種族隔離問題大聲抗議,他反思當時台灣的青年人能不能「鬧事」。他認為「鬧事」的人應該有三種品質:關心這個世界、能做價值判斷、充分的道德勇氣。而他認為台灣的青年人有這樣精神的「非常、非常的少」,大學生「在大學的四面圍牆裡自給自足地生活著,不常把頭伸出來」。他覺得台灣的大學生「天真、單純、聽話」,所以難以有獨立判斷價值的能力。他說,若把「鬧事」視為以行動改變現狀,台灣的年輕一代令人憂慮。出了社會,「他們...不懂得關心社會,不會判別是非,不敢行動的社會中堅!公車應不應漲價?不知道。路邊水管爆破了,不是我的事。公營機構虧了多少納稅人的錢?不知道。核電廠會不會貽害萬年?不知道。上司舞弊應不應告發?不知道。台灣往哪裡去?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

倏忽二十七年過去了,當時出生的小孩,現在是研究所的學生,為了素昧平生的一家子六代的祖屋遭到強拆,跑到拆除現場,對高舉法律之名的建商及政府大聲抗議,還遭建商控告妨害名譽。如今,我們有許多青年人勇於「鬧事」,他們關心世事、做出判斷、挺身而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今隱而未顯的案件一個個爆發出來,建商對人民居住權蠶食鯨吞,原來都掩蓋在「都更」這個「委婉語」之下。

遺憾的是,1985年的時空,是體制在壓抑人的心性,如今是一批人壓抑另一批人,用過去威權政府的用語,指責對方是「亂象」,怨他們破壞了表面的安靜穩定。他們說,一切都依法行政,何錯之有?他們說,何以事主不盡早爭取自己的權益,等快要拆了才把事情鬧大?他們說,這都是要錢的手段,這是貪婪。

二十七年前的龍應台希望台灣的青年人有「起而行」的能力,但如今我們卻面臨價值崩壞的困境。龍應台說「他有充分的道德勇氣」,但他沒有說,為了這個自己抉擇的道德勇氣,他要肩負多麼沉重的包袱,面臨多少言語抹黑、造謠、人身攻擊、全然的否定。這是台灣的民主課永遠略而不提的,在這個鄉愿的社會,要「固執己見」,所花費的精神氣力,遠較西方還要來的高出許多。台灣人啊,我們真的及格了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