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就是《我們台灣這些年》的作者,文筆依然枯淡,但有講出一點我的心聲。)
最近韓寒一篇《太平洋的風》引發熱烈討論,他這篇遊台見聞,恐怕比臺灣政府砸大錢買廣告還有用。文章讀罷,讓人真有一陣舒服的海風撲面而來,對啦!這標題這文章給人清爽的感覺,就像在臺灣東部小離島蘭嶼有個當員警的金曲歌王陳建年,他拿著吉他面朝太平洋,坐在浪花拍石處爽快得唱他的那首成名曲《海洋》。
韓寒文章的臺灣人,至少是他遇到的幾個臺灣人,都那麼好相處那麼客氣,讀到最後,結論是臺灣保留了中華文化傳統中那好的一面,我讀的時候,一邊苦笑一邊尷尬,想想,科科...好像...沒有他說的那麼好啦!不過既然他這樣說了,被人稱讚難免心花怒放,也就心虛得接受了。
其實這幾年常聽到一種說法“臺灣保存了中華文化的良好傳統”,而且這說法還挺流行的。我在寫第一本書時,參考了很多名人遊台的旅記,幾乎都會提到這個說法;他們來臺灣,覺得臺灣人好有禮貌,好親切,服務態度很好,最常見的例子也就是旅客最常遇到的臺灣人,比如說計程車司機、飯店的櫃檯服務人員、百貨公司營業員,又或者是路人等等,在臺灣體驗到與大陸不同的氣氛後,都很有志一同的得出同樣的個結論─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在臺灣得到繼承。
這個說法從我第一次聽到直到現在,恐怕也十幾年了,而且越來越成為主流。只是臺灣人聽到,想想,好像不是那麼一回事。我跟幾個朋友討論起這件事,大家都無奈的苦笑,不僅僅只是臺灣其實也有很多問題,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好,另一方面,恐怕很少臺灣人會真的認為,臺灣社會所謂的“溫良恭儉讓”真的是中華文化在臺灣得到良好繼承的結果。
我問朋友,這有必要跟大陸朋友說清楚嗎?他抽了口煙,“哼”的一聲冷笑說“就讓他們繼續活在他們的幻想之中好了”
這篇文章,可能會引來某些朋友的不爽拍磚,挑戰某些的觀念,但我還是就現在這個流行的說法做些深一點的思考。不能代表所有臺灣人,至少能代表某些部份人的想法,就簡單說一下我的感想。
這幾年我一直在想,所謂的“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到底是指什麼,只是越想,發現這概念越來越模糊,越說不出個所以然,為什麼大陸的朋友會有臺灣“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優良傳統的這種想法,那“繼承”也就是說,沒有斷裂,延續了下來;一般覺得,就是中華文化在臺灣沒有斷裂過,中華文化在臺灣一脈相傳。
換個方式講,一般也認為,大陸現在不佳的社會氣氛,許多病因都可追溯到文革,文革在大陸造成傳統文化的斷裂,對傳統文化的傷害已經深入骨髓,文革造成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也造成失落的一代人...每次跟大陸朋友聊到這裏,我常常又很不識相的補上一句“被摧殘的失落一帶教育出的下一代已經長大了”此話一出,常常引來許多圍攻。
我發現許多朋友,尤其是教育程度較高的人喜歡講“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在臺灣得到繼承”的比例更高,不管他們有沒有有來過臺灣,一聊到臺灣,都難免會很感慨得脫口而出這句話。
但在我的記憶裏,大陸社會現在的毛病,臺灣都曾經有過,過去臺灣人也曾經買票不排隊、也曾經愛亂丟垃圾愛隨地吐痰,不守公德心,出國也曾經是一幅暴發戶形象,不時有某國旅社酒店拒接臺灣團的新聞傳出。
說到這裏,恐怕已經有人知道我想表達些什麼,是的,我並不認為現在臺灣所謂“溫良恭儉讓”的社會氣氛,跟中華文化傳統有什麼太大的關係。
在大陸混了幾年,我知道許多人對現在大陸社會氣氛不太滿意,尤其是每天早上一開電腦,微博上各種匪夷所思光怪陸離的事又像潮水般湧來,看了是又氣憤又充滿無力感,於是(疑被刪);但來到臺灣,一個相似又陌生的地方,發現臺灣社會氣氛跟現在大陸很不一樣,難免會想在臺灣尋求些一直以來,與目前大陸社會亂像不同的過去“傳統中國”風貌,這種尋求,就變成了一種心理的投射;這我們看到現在吹起了“民國風”都是這種心態下的結果:民國多好啊!社會自由開放、風氣純樸,那像現在如何如何...
在這種心態下,在許多人眼中,臺灣就是個保留傳統中華文化,沒有受到摧殘的地方,所以什麼事都能套上用“中華文化傳統”去解釋,臺灣相較於大陸現況,彷佛是一個精神上的“桃花源”;所以我們看到許多文化名人,來過臺灣後,總會發幾篇自省反思性的遊記,這些文章,看得出來其實是想要對大陸社會說些什麼,衝擊一下當今中國現況,卻又不說得那麼明,包裝在思古幽情當中。
當然每個人到了旅遊目的地,總是想要尋自己心中對那裏的印象,這就跟我們一講到巴黎,就會想到那些符號性的辭彙:優雅的、浪漫的、悠閒的...一樣,等真正到了巴黎肯定會找個時間,坐在街邊咖啡店感受那優雅浪漫悠閒的下午茶,完全無視巴黎其實很髒,到處是狗屎。許多大陸朋友來臺灣的遊記也可以看到類似的角度,會刻意追尋印象中臺灣的那種美好,並且不斷得刻意去印證並加強它,然後自我陶醉一番。
我只能說,這些文章中的臺灣,與臺灣人眼中自己的臺灣實在有些落差。
經常往來兩岸,不是我捧臺灣,不可否認的臺灣人在素質水準上高出目前大陸很多,讓我每次一回臺灣,遇到小事我都要內牛滿面,不管是客客氣氣的便利商店店員、或是下車時會跟你說謝謝的公車司機、把你當作貴賓的區公所辦事員、甚至是笑容滿面熱情洋溢的檳榔西施...他們都讓我在心中忍不住呐喊“臺灣真棒!"而在人來人往中握著拳激動不已,媽媽都要把小孩快拉開。
常聽到幾個對臺灣符號性的形容詞:守秩序、講究公德、禮貌、尊重私人空間、守法...只是這些都跟中華文化優良傳統有關嗎?臺灣人每次聽到這樣的讚美,或許會客氣又心虛得笑一笑,但更多的是有點不太舒服,好像臺灣社會現在的一切“美好”,都只能用中華文化來解釋,這一切都源自於中華固有傳統美德,我的意思並不是要割斷臺灣跟中華文化的關係,只是臺灣人更願意相信,這是臺灣人自己努力得來的成果。
如果真要說“臺灣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這句話也沒有錯,比如說過春節划龍舟,吃粽子,中秋賞月,又或者風水、中醫、武術等等,這些那一樣是只有臺灣有而大陸沒有的;至於“臺灣繼承了中華傳統優良傳統文化”,也就是大陸缺乏而臺灣比較豐富的,這“優良”在那裏:“有禮貌”、“溫文儒雅”、“守公德”...你能說那一樣與中華文化有必然關係?並不是說現在這些事臺灣已經做得多好,只是這些素質,我認為是一個社會發展到一定文明高度後,都會有的現代社會的特徵,硬是要把它扯上中華文化,我覺得有些牽強。
我挺喜歡福州這個城市的,悠閒又緩慢,常常在鬧市區就能轉進綠蔭蔽天的老房小巷,腳步不自覺得都放慢下來悠閒的散步,只是美中不足的是旁邊的小河,或著應該說臭水溝,常常讓我眉頭一皺想要掩鼻。福州這城市水道縱橫,有水流過的城市應該是最有靈氣的,而這些流過舊城區的小水道卻讓人失望。這幾年不只聽說過一次福州要做內河整治,的確也做了幾次,但效果卻不怎麼樣。直到我往下探探這些流過老房之間的小水道,發現河床上成堆的垃圾,我知道這整治是怎麼整都整不好了,這垃圾都是兩岸居民直接往下扔的,而且丟得很自然,因為他們的父輩祖輩都是這樣丟的。
我想這種現象肯定不僅僅只發生在福州,費孝通的《鄉土中國》講“差序格局”這章一開始就提到,當年蘇州的河道,就是家庭垃圾人畜糞便任意傾倒的地方,看來這種現象老早就有,但幾十年過去了,依然存在於現代中國。
費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即認為,中國人根本沒有“公”的概念,講求的都是自己的利益,若有,也只是家族道德,家族利益,完全沒有公共道德的概念,為了自己的利益,為了自己的方便,完全可以犧牲別人。
若分析這原因,簡單得說,儒家的思想傳統德治(人治)的傳統太濃,進入現代社會,它沒有與時俱進,也先天不足得無法帶出現代社會需要的法治及公平正義觀念。
中國人向來很缺少的就是法治觀念,若沒有法治觀念,社會的公平正義就無所依從。有識之士不要怪一般小老百姓自私市儈又俗氣,對於一般百姓來說,在一個沒保障,沒有公平正義,好像身家財產隨時會失去的社會,保護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自私自利。
而老話“上行下效”也頗能說明這麼一回事,因為人治色彩濃厚,官講的話,就如同法律!官說你有罪就有罪;說你無罪,你就無罪!一般人很難有保障,這還真不用從歷史上找例子,現在大陸就是這樣,尤其越往地方越誇張,與其守法,還不如學會如何跟政府高官打好關係,你自己他媽的都想當和珅,卻要老子我當雷鋒,我傻啊我!所以,拍馬屁橫行,耍特權橫行,官商勾結橫行,守法反而死得快,這例子太多太多。
臺灣比較幸運,在約三十年前開始走上了一條與大陸不同的路,儘管一路走來跌跌撞撞,但也是開始走了,我不敢說到現在走的有多好,事實上,臺灣的問題還是很多,真的很多,與大陸社會上發生的類似事情,到現在也沒少過。
在韓寒寫那些文章的那幾天,臺灣發生了兩件事,一件是富二代酒駕撞死人的事故,另一是有兩高中學生潑遊民糞便為樂的事,每次看見這樣的新聞,臺灣人也群情激憤,也是無奈,而輿論網路吵過一陣子後,事過境遷,歸於平靜,等下次有類似的事發生再起波瀾。當然,這些事是那些形容臺灣“繼承中華文化優良傳統”的文章很少會告訴你的。
只是這三十年來,我感觸很深,臺灣從一個有錢而浮躁的社會,慢慢成為一氣氛敦厚溫和的社會。在這裏我就不從歷史的角度慢慢細說百年來各時代臺灣人性格的演變了;而目前這敦厚寬容的社會氣氛,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因為在這幾十年間,臺灣人慢慢學會“尊重別人”這回事。
記得約莫90年代初期,臺灣的政治剛開放,全民簡直就是陷入政治狂熱之中;想想看,本來綁得死死的,一下完全鬆開,解放啦!大家都想參與政治,都想聊政治,都想大聲發表自己的意見,於是在那時,報紙上常常看到有什麼新聞:某某兄弟因為聊政治一言不合鬧得鬩牆;朋友因為聊政治聊到大打出手;夫妻因為政治立場不同搞到離婚收場。
那些年,類似的新聞太多,付出的社會成本太多,也許是講求實際的臺灣人覺得代價太大,慢慢得發現體會到,尊重對方不同的意見才是最好的方法,因為這樣,對方也才會尊重你。
有些人會形容臺灣的民主是半殘,但就跟上面說的,臺灣到現在仍然在學習,也不能說有多好,但就是因為臺灣走上了這條路,社會講求法治,公平正義也漸漸得到落實,也就是因為跟過去比,有更多的公平正義,人與人之間相處,只要是彼此尊重,都不會吃太多的虧,個人的權利有更多的保障,並且越來越完善。到現在,在政治上不管政客如何操弄,你看到新聞裏臺灣政壇如何惡鬥,但百姓基本上是淡定的。
我不太喜歡用“百姓”這字眼,好像他跟“官”是對立似的,我更愛用“公民”這辭彙,臺灣儘管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清楚說出“公民”的定義或精神,也不知道這詞在學術上的意義,但現在臺灣人的心態上,已慢慢認定自己是這樣一個身份,有能力去改變這個社會,並且有機會就試著去參與,去改變他;而非只是逆來順受的“百姓”。
前不久在機場遇到一個當導遊的朋友,看他對著他的團大聲用吼的,我還嚇一跳,這傢伙不是平常都和和氣氣溫和的嗎?都沒見過他用吼的,而且竟然還是對旅客。後來跟他小聊會,他滿臉尷尬,他說帶大陸團,尤其中老年團,一定要用命令口氣才有效;以前他剛開始接大陸團時,總是很客氣得說“各位貴賓,請到這裏集合”,結果很少有人理他,效果不大,遊客還是自顧自的;後來他有經驗了,對大陸團,尤其中老年團一定要用命令式,大聲喊“過來這!"說也奇怪,還真的很有效。他感歎,到底算是誰改變了誰呢?
人要別人尊重他,首先要自己先尊重自己;你會覺得臺灣社會風氣普遍比大陸敦厚嗎?那是因為台灣人漸漸學會了互相尊重,在不斷完善的公平正義當中,慢慢學習知道自己的權利在那裏,知道自己對人的的分寸能夠到那裏,說俗氣一點,互相尊重,對彼此都有好處,這是最符合效率最節約成本的方法。
“公德”的建立與一個社會的法治、尊重他人的程度呈正比。
前幾天我在靜安寺這散步時,走在前方的是一日本媽媽帶著他的小朋友,有一油膩膩髒髒的垃圾車停在一旁,環衛工正在收垃圾,日本小朋友掩著鼻做嫌惡狀說好臭,拉著媽媽要快步經過;結果日本媽媽沒有快步走,反而婉言責備小朋友,說“在收垃圾的叔叔們旁邊說垃圾臭,很不禮貌,如果你都覺得臭,那天天幫我們收垃圾的人怎麼辦,如果覺得臭,就忍住呼吸照常經過。”小朋友聽了,蹦蹦跳跳得返過頭去用日語跟說垃圾的環衛工說對不起,那環衛工也一頭霧水,就在那傻笑。
我不得不佩服這日本媽媽教育孩子的方式。能夠尊重他人,他人也覺得受到尊重而做得開心,每個人都覺得,我能夠做些什麼,久了,整個社會的風氣慢慢得就在提升。
就拿流過市區的小水溝來說吧!以前臺灣一樣有很多臭得要命的河呀溝的,住在兩岸的居民一樣直接把垃圾往窗外一扔,方便嘛!河道又髒又臭,又養蚊子,衛生很糟,大家都在抱怨,但也沒有人去改變,因為有個博奕心態,別人扔,自己不扔,那就吃虧了;河水也不會因為我一個不扔而改變。
後來這些河道開始整治了,配合了更強制的法律,一開始,居民也是覺得生活習慣受影響而抱怨連連,不想配合,只是害怕觸犯法律受到罰款只好心不幹情不願照著做。只是時間一久,這些小河也變得乾淨了,河兩岸變成公園,環境衛生變好,生活品質高了,連帶,這“親水房”的房價也開始變高,大家都受惠。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社區居民開始為自己住在這裏而自豪,常常在河邊辦些活動,凝聚力一強,大家都覺得自己能為這個社區做些什麼,都覺得這個社區能夠變得更好。
公民社會,其實就是這麼形成的;所以你會見到,臺灣這十幾年來,政治依然惡鬥,經濟可能沒以前增長得那麼快速,但是公民社會意識的凝聚,卻以前所未有,更澎湃的姿態在發展著。
人性在什麼時代什麼國家地區都是一樣,並沒有不同。回過頭來說臺灣的“溫良恭儉讓”,有一種流行的說法是:臺灣人從小接受了良好的國學教育,因此道德素養普遍比大陸還高,我只能說,這種說法很荒謬,若是國學學得好,背些經典道德素養就能得到提升,那麼古代那些科舉應試生,甚至是當官的,他們的道德素養應該是最高的了,但實際上普遍的情況是怎樣,大家都知道,說一套做一套恐怕才是中華文化悠久傳統。所謂“溫良恭儉讓”在歷史上從來就沒有一個時代成為社會風氣的主流,這頂多只能算是古先賢追求的做人至高理想,正是因為風氣敗壞,所以才需要“溫良恭儉讓”。
但在一個法治建全的文明社會,整個社會自然朝著“溫良恭儉讓”的氣氛慢慢進步,我們會羡慕歐美日等先進國家,因為他們的社會氣氛更趨於這些點,任何一個文明高度發展的社會,你都能拿這幾個字來形容,難道你也能說他們也“繼承了中華文化良好的一面”嗎?
這些年,臺灣也還繼續朝著這境界在努力;“溫良恭儉讓”應該是公民社會的一種自然而然達到的境界,其實很簡單,就是兩個字“公德”,這也算是一種普世價值;並不是說,不用“公德”形容,而是拿了這幾個好像頗有古風的形容詞來形容臺灣社會,就一廂情願得覺得這小島的情調是繼承了中華文化良好傳統,那恐怕只是一種意淫而已。
我願用胡適的一句話做為這篇文章的結尾:“一個骯髒的國家,如果人人都開始講規則而不是談道德!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味兒的正常國家,道德自然會逐漸回歸!一個乾淨的國家,如果人人都不講規則卻大談道德,人人都爭當高尚,天天沒事兒就談道德規範!人人都大公無私,最終這個國家會墮落成為一個偽君子遍佈的骯髒國家!”
一個流氓家長能教育出有彬彬涵養的孩子嗎?我看有點難,因為國民素質與執政者的對法治的尊重絕對有著內在的關聯。
當然我還是歡迎各位朋友來臺灣玩,你會發現,原來做為一個中國人,也可以這樣生活著。
最近韓寒一篇《太平洋的風》引發熱烈討論,他這篇遊台見聞,恐怕比臺灣政府砸大錢買廣告還有用。文章讀罷,讓人真有一陣舒服的海風撲面而來,對啦!這標題這文章給人清爽的感覺,就像在臺灣東部小離島蘭嶼有個當員警的金曲歌王陳建年,他拿著吉他面朝太平洋,坐在浪花拍石處爽快得唱他的那首成名曲《海洋》。
韓寒文章的臺灣人,至少是他遇到的幾個臺灣人,都那麼好相處那麼客氣,讀到最後,結論是臺灣保留了中華文化傳統中那好的一面,我讀的時候,一邊苦笑一邊尷尬,想想,科科...好像...沒有他說的那麼好啦!不過既然他這樣說了,被人稱讚難免心花怒放,也就心虛得接受了。
其實這幾年常聽到一種說法“臺灣保存了中華文化的良好傳統”,而且這說法還挺流行的。我在寫第一本書時,參考了很多名人遊台的旅記,幾乎都會提到這個說法;他們來臺灣,覺得臺灣人好有禮貌,好親切,服務態度很好,最常見的例子也就是旅客最常遇到的臺灣人,比如說計程車司機、飯店的櫃檯服務人員、百貨公司營業員,又或者是路人等等,在臺灣體驗到與大陸不同的氣氛後,都很有志一同的得出同樣的個結論─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在臺灣得到繼承。
這個說法從我第一次聽到直到現在,恐怕也十幾年了,而且越來越成為主流。只是臺灣人聽到,想想,好像不是那麼一回事。我跟幾個朋友討論起這件事,大家都無奈的苦笑,不僅僅只是臺灣其實也有很多問題,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好,另一方面,恐怕很少臺灣人會真的認為,臺灣社會所謂的“溫良恭儉讓”真的是中華文化在臺灣得到良好繼承的結果。
我問朋友,這有必要跟大陸朋友說清楚嗎?他抽了口煙,“哼”的一聲冷笑說“就讓他們繼續活在他們的幻想之中好了”
這篇文章,可能會引來某些朋友的不爽拍磚,挑戰某些的觀念,但我還是就現在這個流行的說法做些深一點的思考。不能代表所有臺灣人,至少能代表某些部份人的想法,就簡單說一下我的感想。
這幾年我一直在想,所謂的“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到底是指什麼,只是越想,發現這概念越來越模糊,越說不出個所以然,為什麼大陸的朋友會有臺灣“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優良傳統的這種想法,那“繼承”也就是說,沒有斷裂,延續了下來;一般覺得,就是中華文化在臺灣沒有斷裂過,中華文化在臺灣一脈相傳。
換個方式講,一般也認為,大陸現在不佳的社會氣氛,許多病因都可追溯到文革,文革在大陸造成傳統文化的斷裂,對傳統文化的傷害已經深入骨髓,文革造成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也造成失落的一代人...每次跟大陸朋友聊到這裏,我常常又很不識相的補上一句“被摧殘的失落一帶教育出的下一代已經長大了”此話一出,常常引來許多圍攻。
我發現許多朋友,尤其是教育程度較高的人喜歡講“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在臺灣得到繼承”的比例更高,不管他們有沒有有來過臺灣,一聊到臺灣,都難免會很感慨得脫口而出這句話。
但在我的記憶裏,大陸社會現在的毛病,臺灣都曾經有過,過去臺灣人也曾經買票不排隊、也曾經愛亂丟垃圾愛隨地吐痰,不守公德心,出國也曾經是一幅暴發戶形象,不時有某國旅社酒店拒接臺灣團的新聞傳出。
說到這裏,恐怕已經有人知道我想表達些什麼,是的,我並不認為現在臺灣所謂“溫良恭儉讓”的社會氣氛,跟中華文化傳統有什麼太大的關係。
在大陸混了幾年,我知道許多人對現在大陸社會氣氛不太滿意,尤其是每天早上一開電腦,微博上各種匪夷所思光怪陸離的事又像潮水般湧來,看了是又氣憤又充滿無力感,於是(疑被刪);但來到臺灣,一個相似又陌生的地方,發現臺灣社會氣氛跟現在大陸很不一樣,難免會想在臺灣尋求些一直以來,與目前大陸社會亂像不同的過去“傳統中國”風貌,這種尋求,就變成了一種心理的投射;這我們看到現在吹起了“民國風”都是這種心態下的結果:民國多好啊!社會自由開放、風氣純樸,那像現在如何如何...
在這種心態下,在許多人眼中,臺灣就是個保留傳統中華文化,沒有受到摧殘的地方,所以什麼事都能套上用“中華文化傳統”去解釋,臺灣相較於大陸現況,彷佛是一個精神上的“桃花源”;所以我們看到許多文化名人,來過臺灣後,總會發幾篇自省反思性的遊記,這些文章,看得出來其實是想要對大陸社會說些什麼,衝擊一下當今中國現況,卻又不說得那麼明,包裝在思古幽情當中。
當然每個人到了旅遊目的地,總是想要尋自己心中對那裏的印象,這就跟我們一講到巴黎,就會想到那些符號性的辭彙:優雅的、浪漫的、悠閒的...一樣,等真正到了巴黎肯定會找個時間,坐在街邊咖啡店感受那優雅浪漫悠閒的下午茶,完全無視巴黎其實很髒,到處是狗屎。許多大陸朋友來臺灣的遊記也可以看到類似的角度,會刻意追尋印象中臺灣的那種美好,並且不斷得刻意去印證並加強它,然後自我陶醉一番。
我只能說,這些文章中的臺灣,與臺灣人眼中自己的臺灣實在有些落差。
經常往來兩岸,不是我捧臺灣,不可否認的臺灣人在素質水準上高出目前大陸很多,讓我每次一回臺灣,遇到小事我都要內牛滿面,不管是客客氣氣的便利商店店員、或是下車時會跟你說謝謝的公車司機、把你當作貴賓的區公所辦事員、甚至是笑容滿面熱情洋溢的檳榔西施...他們都讓我在心中忍不住呐喊“臺灣真棒!"而在人來人往中握著拳激動不已,媽媽都要把小孩快拉開。
常聽到幾個對臺灣符號性的形容詞:守秩序、講究公德、禮貌、尊重私人空間、守法...只是這些都跟中華文化優良傳統有關嗎?臺灣人每次聽到這樣的讚美,或許會客氣又心虛得笑一笑,但更多的是有點不太舒服,好像臺灣社會現在的一切“美好”,都只能用中華文化來解釋,這一切都源自於中華固有傳統美德,我的意思並不是要割斷臺灣跟中華文化的關係,只是臺灣人更願意相信,這是臺灣人自己努力得來的成果。
如果真要說“臺灣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這句話也沒有錯,比如說過春節划龍舟,吃粽子,中秋賞月,又或者風水、中醫、武術等等,這些那一樣是只有臺灣有而大陸沒有的;至於“臺灣繼承了中華傳統優良傳統文化”,也就是大陸缺乏而臺灣比較豐富的,這“優良”在那裏:“有禮貌”、“溫文儒雅”、“守公德”...你能說那一樣與中華文化有必然關係?並不是說現在這些事臺灣已經做得多好,只是這些素質,我認為是一個社會發展到一定文明高度後,都會有的現代社會的特徵,硬是要把它扯上中華文化,我覺得有些牽強。
我挺喜歡福州這個城市的,悠閒又緩慢,常常在鬧市區就能轉進綠蔭蔽天的老房小巷,腳步不自覺得都放慢下來悠閒的散步,只是美中不足的是旁邊的小河,或著應該說臭水溝,常常讓我眉頭一皺想要掩鼻。福州這城市水道縱橫,有水流過的城市應該是最有靈氣的,而這些流過舊城區的小水道卻讓人失望。這幾年不只聽說過一次福州要做內河整治,的確也做了幾次,但效果卻不怎麼樣。直到我往下探探這些流過老房之間的小水道,發現河床上成堆的垃圾,我知道這整治是怎麼整都整不好了,這垃圾都是兩岸居民直接往下扔的,而且丟得很自然,因為他們的父輩祖輩都是這樣丟的。
我想這種現象肯定不僅僅只發生在福州,費孝通的《鄉土中國》講“差序格局”這章一開始就提到,當年蘇州的河道,就是家庭垃圾人畜糞便任意傾倒的地方,看來這種現象老早就有,但幾十年過去了,依然存在於現代中國。
費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即認為,中國人根本沒有“公”的概念,講求的都是自己的利益,若有,也只是家族道德,家族利益,完全沒有公共道德的概念,為了自己的利益,為了自己的方便,完全可以犧牲別人。
若分析這原因,簡單得說,儒家的思想傳統德治(人治)的傳統太濃,進入現代社會,它沒有與時俱進,也先天不足得無法帶出現代社會需要的法治及公平正義觀念。
中國人向來很缺少的就是法治觀念,若沒有法治觀念,社會的公平正義就無所依從。有識之士不要怪一般小老百姓自私市儈又俗氣,對於一般百姓來說,在一個沒保障,沒有公平正義,好像身家財產隨時會失去的社會,保護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自私自利。
而老話“上行下效”也頗能說明這麼一回事,因為人治色彩濃厚,官講的話,就如同法律!官說你有罪就有罪;說你無罪,你就無罪!一般人很難有保障,這還真不用從歷史上找例子,現在大陸就是這樣,尤其越往地方越誇張,與其守法,還不如學會如何跟政府高官打好關係,你自己他媽的都想當和珅,卻要老子我當雷鋒,我傻啊我!所以,拍馬屁橫行,耍特權橫行,官商勾結橫行,守法反而死得快,這例子太多太多。
臺灣比較幸運,在約三十年前開始走上了一條與大陸不同的路,儘管一路走來跌跌撞撞,但也是開始走了,我不敢說到現在走的有多好,事實上,臺灣的問題還是很多,真的很多,與大陸社會上發生的類似事情,到現在也沒少過。
在韓寒寫那些文章的那幾天,臺灣發生了兩件事,一件是富二代酒駕撞死人的事故,另一是有兩高中學生潑遊民糞便為樂的事,每次看見這樣的新聞,臺灣人也群情激憤,也是無奈,而輿論網路吵過一陣子後,事過境遷,歸於平靜,等下次有類似的事發生再起波瀾。當然,這些事是那些形容臺灣“繼承中華文化優良傳統”的文章很少會告訴你的。
只是這三十年來,我感觸很深,臺灣從一個有錢而浮躁的社會,慢慢成為一氣氛敦厚溫和的社會。在這裏我就不從歷史的角度慢慢細說百年來各時代臺灣人性格的演變了;而目前這敦厚寬容的社會氣氛,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因為在這幾十年間,臺灣人慢慢學會“尊重別人”這回事。
記得約莫90年代初期,臺灣的政治剛開放,全民簡直就是陷入政治狂熱之中;想想看,本來綁得死死的,一下完全鬆開,解放啦!大家都想參與政治,都想聊政治,都想大聲發表自己的意見,於是在那時,報紙上常常看到有什麼新聞:某某兄弟因為聊政治一言不合鬧得鬩牆;朋友因為聊政治聊到大打出手;夫妻因為政治立場不同搞到離婚收場。
那些年,類似的新聞太多,付出的社會成本太多,也許是講求實際的臺灣人覺得代價太大,慢慢得發現體會到,尊重對方不同的意見才是最好的方法,因為這樣,對方也才會尊重你。
有些人會形容臺灣的民主是半殘,但就跟上面說的,臺灣到現在仍然在學習,也不能說有多好,但就是因為臺灣走上了這條路,社會講求法治,公平正義也漸漸得到落實,也就是因為跟過去比,有更多的公平正義,人與人之間相處,只要是彼此尊重,都不會吃太多的虧,個人的權利有更多的保障,並且越來越完善。到現在,在政治上不管政客如何操弄,你看到新聞裏臺灣政壇如何惡鬥,但百姓基本上是淡定的。
我不太喜歡用“百姓”這字眼,好像他跟“官”是對立似的,我更愛用“公民”這辭彙,臺灣儘管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清楚說出“公民”的定義或精神,也不知道這詞在學術上的意義,但現在臺灣人的心態上,已慢慢認定自己是這樣一個身份,有能力去改變這個社會,並且有機會就試著去參與,去改變他;而非只是逆來順受的“百姓”。
前不久在機場遇到一個當導遊的朋友,看他對著他的團大聲用吼的,我還嚇一跳,這傢伙不是平常都和和氣氣溫和的嗎?都沒見過他用吼的,而且竟然還是對旅客。後來跟他小聊會,他滿臉尷尬,他說帶大陸團,尤其中老年團,一定要用命令口氣才有效;以前他剛開始接大陸團時,總是很客氣得說“各位貴賓,請到這裏集合”,結果很少有人理他,效果不大,遊客還是自顧自的;後來他有經驗了,對大陸團,尤其中老年團一定要用命令式,大聲喊“過來這!"說也奇怪,還真的很有效。他感歎,到底算是誰改變了誰呢?
人要別人尊重他,首先要自己先尊重自己;你會覺得臺灣社會風氣普遍比大陸敦厚嗎?那是因為台灣人漸漸學會了互相尊重,在不斷完善的公平正義當中,慢慢學習知道自己的權利在那裏,知道自己對人的的分寸能夠到那裏,說俗氣一點,互相尊重,對彼此都有好處,這是最符合效率最節約成本的方法。
“公德”的建立與一個社會的法治、尊重他人的程度呈正比。
前幾天我在靜安寺這散步時,走在前方的是一日本媽媽帶著他的小朋友,有一油膩膩髒髒的垃圾車停在一旁,環衛工正在收垃圾,日本小朋友掩著鼻做嫌惡狀說好臭,拉著媽媽要快步經過;結果日本媽媽沒有快步走,反而婉言責備小朋友,說“在收垃圾的叔叔們旁邊說垃圾臭,很不禮貌,如果你都覺得臭,那天天幫我們收垃圾的人怎麼辦,如果覺得臭,就忍住呼吸照常經過。”小朋友聽了,蹦蹦跳跳得返過頭去用日語跟說垃圾的環衛工說對不起,那環衛工也一頭霧水,就在那傻笑。
我不得不佩服這日本媽媽教育孩子的方式。能夠尊重他人,他人也覺得受到尊重而做得開心,每個人都覺得,我能夠做些什麼,久了,整個社會的風氣慢慢得就在提升。
就拿流過市區的小水溝來說吧!以前臺灣一樣有很多臭得要命的河呀溝的,住在兩岸的居民一樣直接把垃圾往窗外一扔,方便嘛!河道又髒又臭,又養蚊子,衛生很糟,大家都在抱怨,但也沒有人去改變,因為有個博奕心態,別人扔,自己不扔,那就吃虧了;河水也不會因為我一個不扔而改變。
後來這些河道開始整治了,配合了更強制的法律,一開始,居民也是覺得生活習慣受影響而抱怨連連,不想配合,只是害怕觸犯法律受到罰款只好心不幹情不願照著做。只是時間一久,這些小河也變得乾淨了,河兩岸變成公園,環境衛生變好,生活品質高了,連帶,這“親水房”的房價也開始變高,大家都受惠。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社區居民開始為自己住在這裏而自豪,常常在河邊辦些活動,凝聚力一強,大家都覺得自己能為這個社區做些什麼,都覺得這個社區能夠變得更好。
公民社會,其實就是這麼形成的;所以你會見到,臺灣這十幾年來,政治依然惡鬥,經濟可能沒以前增長得那麼快速,但是公民社會意識的凝聚,卻以前所未有,更澎湃的姿態在發展著。
人性在什麼時代什麼國家地區都是一樣,並沒有不同。回過頭來說臺灣的“溫良恭儉讓”,有一種流行的說法是:臺灣人從小接受了良好的國學教育,因此道德素養普遍比大陸還高,我只能說,這種說法很荒謬,若是國學學得好,背些經典道德素養就能得到提升,那麼古代那些科舉應試生,甚至是當官的,他們的道德素養應該是最高的了,但實際上普遍的情況是怎樣,大家都知道,說一套做一套恐怕才是中華文化悠久傳統。所謂“溫良恭儉讓”在歷史上從來就沒有一個時代成為社會風氣的主流,這頂多只能算是古先賢追求的做人至高理想,正是因為風氣敗壞,所以才需要“溫良恭儉讓”。
但在一個法治建全的文明社會,整個社會自然朝著“溫良恭儉讓”的氣氛慢慢進步,我們會羡慕歐美日等先進國家,因為他們的社會氣氛更趨於這些點,任何一個文明高度發展的社會,你都能拿這幾個字來形容,難道你也能說他們也“繼承了中華文化良好的一面”嗎?
這些年,臺灣也還繼續朝著這境界在努力;“溫良恭儉讓”應該是公民社會的一種自然而然達到的境界,其實很簡單,就是兩個字“公德”,這也算是一種普世價值;並不是說,不用“公德”形容,而是拿了這幾個好像頗有古風的形容詞來形容臺灣社會,就一廂情願得覺得這小島的情調是繼承了中華文化良好傳統,那恐怕只是一種意淫而已。
我願用胡適的一句話做為這篇文章的結尾:“一個骯髒的國家,如果人人都開始講規則而不是談道德!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味兒的正常國家,道德自然會逐漸回歸!一個乾淨的國家,如果人人都不講規則卻大談道德,人人都爭當高尚,天天沒事兒就談道德規範!人人都大公無私,最終這個國家會墮落成為一個偽君子遍佈的骯髒國家!”
一個流氓家長能教育出有彬彬涵養的孩子嗎?我看有點難,因為國民素質與執政者的對法治的尊重絕對有著內在的關聯。
當然我還是歡迎各位朋友來臺灣玩,你會發現,原來做為一個中國人,也可以這樣生活著。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