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在國文教學中的比例,前一陣子吵得紛紛擾擾。今日又見諸媒體,以「教長槓上詩人」之類的標題,重新搬上檯面。新聞的報導自不脫膚淺,唯文言文教學確實可以討論,也理應要拿出來討論。
由於杜正勝鮮明的意識形態取向,減少文言文在學生國文教材的比重,許多人對其加諸政治性色彩,實在無可厚非。就連替杜正勝辯護的人,心中多少也有如斯心態,私自將古典文學與「一中」、「大中國意識」模糊地串連在一起,妄想以此取得某特定色彩人士的支持。由此可以看出教育部自教改以來所制定的教育政策,一直缺乏長遠的計畫和審慎的評估。短線操作的結果,直接影響到莘莘學子的直接權益,和一整個世代程度的流失。
除去意識形態不論,文言文的比例加重或減輕,我想這應非最為關鍵的問題。以我自己的經驗,學生若想在中學時期增加自己的國文能力,老師的態度是相當重要的。國立編譯館版本的高中課文,文言文的比例相當高,但老師真正重視的,也不過就是那幾篇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至於白話文,簡直聊備一格,草草帶過。近代有許多白話文的佳作,多放在課文中讓同學學習,其實也很好。可是我們的考試制度不重視,老師不教,再好的白話文作品,放在課文仍是糟蹋。我不得不批評中學教授國文的老師普遍都有文言文的情結,貴文言而賤白話,是台灣國文課教授的常態。其嚴重程度,甚至連教《紅樓夢》的節錄都草草帶過──只因它是「白話」小說。或許有人向杜正勝反應了這個狀態,於是便有了這個既無法治本、也不能治標的措施。既然台灣是考試導向的教育,從試題下手,最能直接影響老師的施教方向。教育部要加重作文的比重,這是一個好的開始。但若要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勢必是一條漫長崎嶇的道路。
我絕非不贊成教授文言文。對中華文化圈而言,文言文不僅是去理解古人所思所言,更是教養的憑藉。就好像日本人總要學幾句芭蕉的俳句,英國人總得知道莎士比亞幾句著名的台詞一般。既然我們以中文為母語,知道「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能云「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泝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絕不為過。若說無用,我覺得中學教三角函數微積分,遠比詩詞歌賦無用多了。文言文亦是中文之至美,如今世道淪喪,連言詞都變得鄙俗無文,多學文言文,縱然不是天賦異秉、文采斑斕,至少有現成的東西可以挪用,總好過鼻屎LP之類。
文言文的比重問題,原本可以是引起輿論關心國內教育的起點,無奈竟成為兩人隔空叫囂的場面。媒體在一旁搧風點火,急著摘出最聳動的詞句當作標題,唯恐天下不亂,尤其讓我不齒。中國市場崛起,中文也因此變成炙手可熱的語言。台灣坐擁語言上的優勢,理應好好發揮,成為國際人才競爭上的利多,如此才是教育長久之道。
後記:《三年級的背包》部落格有〈古文〉一篇,文好迴響也多。茲放連結在此,以為紀錄。連結:文章
- Feb 26 Sun 2006 17:31
文言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