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版上,二千多萬人口的北京和上海,比不過五百萬的台北】一年一度的台北國際書展結束,但延伸出來的話題效應還在。雖然場館內的簡體館似乎沒什麼人光顧,但關於中國出版人和市場的話題,卻總是不小心聽到。也就是,他們的書不行,但人很厲害,市...

富察貼上了 2016年2月26日

一年一度的台北國際書展結束,但延伸出來的話題效應還在。雖然場館內的簡體館似乎沒什麼人光顧,但關於中國出版人和市場的話題,卻總是不小心聽到。

也就是,他們的書不行,但人很厲害,市場也很可怕。

這並非沒有佐證,其一是,我遇到的台灣讀書人都問我:你看過羅輯思維了嗎?你們是不是也來一個?——我們真的還弄不出來,在台灣複製中國,比在中國複製台灣更不容易。

其二是,我遇到一個小老闆——不,只能說從態度和年齡上貌似是小老闆而已,他是深藏不露型,三十五六歲,前額脫髮,穿著便宜的夾克衫,手推大皮箱,狼狽十足地夾在排隊長龍裡刷卡買書。

他實際擁有160多名員工,年銷售額人民幣五六億,每年奔走在德國、英國、美國、台北的各家國際書展,你如果和他夠熟,他會送你一盒他媽媽手作的茶。

這個老闆只有高中學歷,20多歲時隻身來到北京,在北京大學附近一家人文書店(萬聖書苑)的倉庫裡搬書;二年後,到北京大學出版社做編務,月俸不足生活費;再二年,到一家人文出版社做編輯;再兩年,自己出來創業。十多年後,達成如此規模。如果比營業額和利潤,台灣出版業的這個大佬、那個大佬,應該無言吧。

台灣人無疑會被他的故事吸引和嚇到,而歐逸文在《野心時代》裡,講了太多這樣的中國傳奇:巨大的市場、無窮無盡的想像和可能、在磕磕絆絆取勝的奇蹟,來自鄉下的生產線女工如此迅速得變成董事會裡的女強人,以至於她沒辦法馬上擺脫她的鄉音。

其三是台灣通路在中國的展店。先是誠品的創業元老,離開誠品後,去廣州主持了一家書店,叫方所。這家方所目前已經落戶重慶和成都,正要複製一家在青島。然後,誠品自己也無法擺脫市場的誘惑,第一家店開在蘇州,然後是上海。“這本書,在我們一家就可以銷售過千哦”。這樣的資訊,令人怦然心動。

從大陸湧來的市場想像和樂觀資訊,海浪滔滔,一波一波打在台灣島上。而本次國際書展再次強化了這種印象。問題是,我們該如何看待呢?

你覺得台灣出版真的已經不行了嗎?——有同業問我。

我不這樣看。第一,台灣出版人不應該以中國為參照系而思考自身,從而調入悲觀的陷阱。我反駁的例證是:北京/上海人口有二三千萬,和台灣整個人口差不多,從北京/上海出版同業的品種、銷量、讀者的閱讀氛圍、書店,和台北做比較,你會得出什麼結論呢?

是的,我們不應該陷入規模的迷思,而我們之所以掉了進去,有兩個原因,一是台灣曾自認是中國。兩蔣時代,台灣因為在聯合國裡代言中國,只好繳納四億人口的會費,而非一千多萬人口的會費,囊中羞澀只能跟美國借錢。(廣告:關於台灣代言中國,外部推手自然是美國,美國人在亞洲多有劫難,原因是我執,見八旗新書《中國幻象》)

另外一個原因是台灣在中國自我封閉、孤立的時代裡,經濟突飛猛進,以至也形成自己的另類中國幻象,並以兩岸對等的荒謬思維,覺得自己不可以輸給中國。事實上,一大一小的經濟體,本就無法簡單地比拳頭大小。現在人家正常化了,你自己就不要活了嗎?當然不是,而是要活得和你不一樣,讓你看到我的獨特性。

第二,2300萬人口支持的小型市場,是可以透過創新、在地化而變得有聲有色。出版是在地產業。生產線上,按配方標準而流出來的,是通吃兩岸市場的統一方便麵,不可能是書。書,至今和以後,都是匠人手作,是傅月庵的掃葉工坊,不應該有唯一標準配方,必須在地思考。其外在樣貌,也和編輯的手感有關。

沒有唯一標準配方,和我一直主張的出版產業化,不矛盾。產業化,不是變成缺乏想像、壓制他者的巨無霸。產業化,是以產業思維製造出十足手感的分眾產品。

我有種沒求證過的假設,即台灣出版業的創新不足,和十年前台灣出版界一窩蜂般的海西行,以為可以大賺一筆有關。現在看來,他們幾乎全部鎩羽而歸,沒有回來的,也只能在地化了。而這登陸的十年,自己的本體沒有隨著時代變化而轉型創新、沒有培養更多新人、沒有形成和通路比肩的力量,以至於當年的品牌已經褪色。

第三,二十年前,中國學者著述的引述書目裡,通常都有台灣出版品;現在,台灣學人作品的徵引書目,則無法迴避中國大陸的出版品。這說明,在中國經濟正常化後,台灣可扮演的角色必然變小。翻譯書也是如此。隨著中國買家像買青菜一樣的殺進國際版權,台灣的翻譯書,就只有在選書呼應在地需求、詮釋、翻譯、包裝上走自己特色路線一途。如有可能,變成一種基本標準,可我懷疑很難達成。

第四,台灣年輕的出版人要把握時代,給自己創造機會。中國出版業的年輕化,確實和時代轉換、形成新市場的大環境有關,相比之下,台灣似乎沒有這樣的機遇。可我依舊樂觀,在台灣,一則要改變老人當家的文化,老驥伏櫪、老當益壯這種事,只有尊重老人的漢文化才有;老人可以當家,但要提供平台,給年輕出版人機會,讓他們挑戰。二則年輕人要更有想像力和行動力。(怎麼越寫越像某些人寫的勵志文?)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