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如今很少買散文集了,大概是因為現在台灣人愈來愈言語乏味。以前我會買陳文茜的書,但有一天發現「道不同不相為謀」,不僅不再買她的書,還將之前買的一併賣掉。舒國治的書我本來也買,可是近年他的文章愈來愈濫,而且總是談吃、談以前,久了會疲乏,也漸漸不看了。買到最後,我意外發現,若是我還買散文,往往都在買香港人寫的散文。說到底,可能也是貪圖一點新鮮感。

其實香港的散文,沒有比台灣高明到哪裡。香港有旺盛的副刊傳統,作者在小小的方塊裡要寫出機鋒,很是考驗,所以好看的確實很好看。但在網路的衝擊下,要維繫這樣的傳統愈來愈難。而且小專欄的缺點就在於寫不深,只能浮光掠影。看多了會感到浮躁,比如陶傑的文章。現在出線,活躍在網路的香港專欄作家,功力也不如從前,筆力不夠,文采也不足,到最後幾乎是根據他的意識形態來決定好惡,要說是這個世代知識的崩塌,並不為過。

林日曦其人,台灣幾乎沒有知名度,但在香港儼然是新一代的輿論人物。他是著名填詞人,並辦雜誌、出版社,甚至創辦網路電視台,可以算得上是香港頗具代表的媒體角色。他所創辦的白卷出版社,緊跟香港網路社群的脈動,所出的書籍多半非常本土,在長期低迷的香港書市,可謂異軍突起的後起之秀。他自己也出版了數本合輯,照理講都是針對香港時事寫的文章,但台灣不知何故,竟也有進了一些,我買了他的「灰鳩」,雖說內容多半與台灣不太相干,總歸是圖個新鮮。

這書也讓我想起,之前書展前後在網路上有一則短文,大意是說香港出版人羨慕台灣可以一直做翻譯書,香港只能做本土書,殊不知台灣才羨慕香港可以做很多本土書。香港的出版長年受到台灣跟中國的壓迫,而且香港普遍被視為不愛看書的社會,曩昔多半以出版旅遊手冊、語言學習、食譜等實用書籍為大宗,在香港從事文學創作的人,其作品甚至常常是在台灣出版,賣回香港。知識取向的書籍,除卻學術出版社可以不計盈虧出版外,幾乎都被中國與台灣包辦。但這幾年香港人政治覺醒,連帶喚醒香港的本土意識,針對香港本土市場的書籍開始增加,而且品質很好,也許在銷量上終究不若台灣或中國,但是應該足夠維持運作。這股新興勢力,我一直很有興趣,可惜這幾年台灣書展中的香港攤位,完全反映不出這個巨大的變化。這也難怪今年書展的人次下滑,批評之聲不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