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基督教在泉州的社會影響
近代基督教在泉州的傳播與教會創辦學校、醫院同時進行的。基督教創辦學校、醫院,有利於傳播基督教,但客觀上對近代泉州的文化教育和醫療衛生起積極作用。
創辦學校。西元1890年,英國長老公會在泉州創辦蒙學堂,即培英女學的前身。西元1905年,英國長老公會在泉州城區創辦培元中學和培元小學,學習中文、科學知識和宗教知識。培元在臺灣彰化和菲律賓還設有分校,海內外影響較大。西元1922年,天主教在泉州城裡創辦啟明女子學校,有師範速成班、初中部和國文專修院等,廈門、漳州一帶教徒家庭都送女入啟明女子學校就學,培養了不少人才。晉江縣的教會學校以金井的毓英中學為著名。西元1891年,教會在金井創辦義塾。西元1898年,改名毓英學堂。西元1900年,更名慕仁女校。西元1936年,該校附設簡師班、初中班、漢文班及幼稚園。西元1948年,開辦毓英中學。該校教學品質較高,對海內外影響頗大。此外,教會還在安海、石獅、青陽、陳埭、永寧、蚶江、圍頭等十數村鎮,創辦數以十計的小學,對晉江農村的文 化教育起積極影響。永春縣的美國美以美教會創辦崇實學校,英國的長老公會創辦育聖學校,後合併為崇聖中學,該校的校友,遍佈海內外。惠安縣的英國倫敦公會,於西元1880年見教會發展很快,「為應付社會需求計,非創辦學校不可」。於是在縣城開辦學校,惠安縉紳、富豪、提督的子女,紛紛遣送入學,因為學生的知識品質高於其他小學,西元1897年,該校又增設高等小學,是為時化小學的前身。隨著教會發展的需要,先後在山前、洛陽、崇武、小蚱、山腰、東園、輞川等地,倡辦20多所小學,招收信徒子弟入學,不收學費,貧窮者供給紙筆,課程除《聖經》外,還有《三字經》、《四書》、數學、常識等。這對農村的啟蒙教育起積極作用。據統計,僅惠邑的時化 小學,自創辦至西元1930年,就為教會培養出80多名傳道,20多名牧師,至於學生受教會影響而入教者則為數更多矣。
據西元1937年福建省政府《福建省統計年鑒》的不完全統計,截至西元1937年,尚存的泉州城區由基督教會創辦的規模較大的登記在案的學校數字分別為:惠安縣1所,南安縣2所,金門縣1所,永春縣1所,德化縣2所。但據陳支平、李少明《基督教與福建民間社會》一書所公佈的材料(下限為西元1949年),泉州地區教會辦學校的數位分別為:南安縣10所,惠安縣8所,永春縣6所,泉州城區1所。以上兩批統計材料僅供參考,因為各種條件的限制,統計數字實際上是很不準確的,例如西元1949年,泉州城區的教會學校就有培元高中、培元初中、培元小學等三校和培英女子中學,於此一斑可見矣。
據基督教會的《中華歸主》一書公佈的統計材料,西元1920年,福建省教會創辦的高、初級小學生數為3萬1千多人,占當時在學小學生數的32%強。則知教會辦學對文化教育的普及所起的作用。如果以同時期泉州地區的惠安、晉江教會辦學校的學生數所占比重看,可能遠遠超過全省的平均百分比。
創辦醫院。西元1880年,英國長老公會教士兼醫生顏大辟,從 廈門抵泉州城,以南街頭新花山禮拜堂為醫院,惠安、泉州來就醫信教者不少。以後又租後街連理巷民房為醫院。西元1892年,正式創建惠世醫院,醫院兼培訓學生,學制五年,課文用英文譯成白話拼音文字,半天上課,半天實習。不少學生培訓後能獨立開業行醫。如陳浴波開「辟仁堂」,黃中流置「辟生醫院」,杜宗景創「辟安堂」,蘇天賜建「純仁堂」,蘇年福設「流生堂」,陳振辰創「南生醫院」,陳清源開「泉州藥房」,供藥施醫並舉。何大年造「永惠醫院」,吳祝三開「祝三醫局」。此外,惠世醫院還開辦護士學校,培養護士人才。抗戰期間,惠世醫院內遷南安,對南安鄉間醫療水準的提高也起促進作用。
西元1888年,英國長老公會醫師顏大辟到永春,創立診所。西元1893年,當地教會創永春醫院,次年,由駱約翰醫生主持正式成立開業。開設永春女醫院,專為婦女診治。西元1904-1906年,在 真武殿原址建大規模醫院,有病床一百張,設備齊全。醫生馬士敦設教學班,學制五年,理論和實踐並重,經考試合格發給畢業證書,可以開業行醫。如該院畢業生莊良屏,吳德福在永春開設診所,黃衍爵、黃漢忠在南安洪瀨開設漢忠醫院,陳伯濂、陳伯清在泉州城內新橋頭開設紅十字醫院,柳國烈、吳瑞香在泉州城內開辦國烈醫院,何大年,蘇德安在泉州城內開設永惠婦科醫院。此外,安溪、德化、晉江、惠安等地,都有永春醫院的畢業生開業行醫。西元1918年,永春醫院併入泉州惠世醫院。西元1922年又復辦,但病床只有原來的一半。西元1927年,因經費不繼停辦。西元1929年,教會復辦醫院更名基督教永春醫院,屬泉州惠世醫院管轄,一直到西元1949年。
西元1902年,英國倫敦公會陳和禮醫生到惠安縣行醫。第2年,在城關創辦「仁世醫院」,招收學生,培訓醫務人員,結業後返回本縣各鄉鎮建立診所、醫局行醫,對惠安縣廣大鄉村的保健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
綜上所述,近代基督教傳入泉州的同時也創辦了不少學校和醫院,辦學和醫院有利於傳教,但是也把文化教育和現代醫學帶到偏僻的鄉村、山區和沿海地區,對普及落後農村的文化教育和人民衛生保健所起的積極作用,也是必須客觀地加以肯定的。
基督教對泉州的社會影響,還表現於它與中國文化傳統的差異性和教會與鄉族勢力的互為倚靠,發展自己等方面。元代傳入泉州的也里可溫(景教),其信徒多係蒙古人、回鶻人和汪古部人,他 們為社會的上層,尚未遍及民間,且景教長期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已逐漸漢化,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性不甚明顯,而天主教於元朝中期傳入泉州,雖然發展一批偶像教徒為信徒,但「既受洗而不守基督正道者,亦復不鮮」。延至明末,利瑪竇和艾儒略來華傳教,以尊重中國的文化傳統為前提,又傳播科學知識,基督教不但得到上層社會的士大夫的贊嘗,而且下層人民的信仰者也不少。後來,利氏、艾氏的繼承人以優等人自居。高踞于中國人之上發號施令,禁止中國教徒行中國傳統的禮儀,因而遭到中國皇帝的抵制而禁絕。鴉片戰爭後,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中國喪權辱國,基督教乘機而入,這時泉州人民把反對資本主義侵略,仇外,仇洋以及夾雜著反對西方文化的思想,以反對教會的方式表現出來。所以近代基督教傳入泉州的過程中,安海、泉州城內、惠安、永春、德化都爆發了規模大小不等的地方紳士和群眾聯合反對教會的事件,稱為「教案」。這些教案反映了泉州人民的反抗侵略精神,但其中也不無以中國的傳統抵制西方文化的成份。這些反教會事件,大多以清政府屈服帝國主義,支持教會而以失敗告終,但它卻妨礙了教會勢力的發展。
近代基督教傳入泉州的過程中,也出現過教會與封建鄉族勢力相勾結而釀成嚴重的,持續多年的械鬥事件。最典型的莫過於發生在西元1896年的惠安縣塗嶺的基督教與天主教各自勾結地方封建鄉族勢力,開展長期的、殘酷的械鬥。惠安縣的基督教的外國牧師,天主教的外國神父都發動本縣教徒前去支援,並親赴前線督戰,雙方動用槍支彈藥,互相攻殺,焚燒對方教堂。同時兩方的外國傳教士又都爭相告官,對官府施加各種壓力。結果死傷的都是雙方的無辜教徒。惠安這場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的長達20多年的殘酷械鬥,造成基督教內部的長期不和。
近代基督教的再度傳入泉州,其社會背景既明,但外國傳教士 的傳教精神值得注意。不可否認,諸多外國傳教士中,確有帝國主義的幫兇走狗。但也不乏有虔誠傳教的教士,他忠於信仰,忠於職守,尊重當地文化傳統,施醫贈藥,捐款、捐衣,支持抗日戰爭,百折不回,甚至殉教異域外邦,在泉州的群眾中留下深刻的印象。19世紀60年代,泉州城內中營下吳玉成,年方十二歲,身患化膿性疥瘡,生命垂危,夜間被置路旁,準備明日掩埋。恰好英國長老會白醫生路過,循呻吟聲前去,以燈籠照遍全身患處,然後對吳氏說:「你信主嗎?只要你信主就能得救」。吳氏答:「信」。於是被人抬往街頭新花山教堂治療,不出一個月痊癒。從此吳氏立誓獻身教會,成為泉州教會的傳道,經常步行到安溪、湖頭、永春、蓬壺一帶傳教。以後娶湖頭一教徒女子為妻。吳氏夫妻在泉州城內雖一貧如洗,子女一群,過著近乎乞丐生活,但仍堅持信仰上帝。一日吳氏帶第五小兒步行去安溪湖頭傳教,是日中午,湖頭的貧窮教徒只供一碗稀粥吳氏,吳氏把稀粥讓給兒子吃,自己喝井水充饑。如此情景,教徒深受感動。因此,吳氏後裔多信奉基督。這個歷史事實。表明外國傳教士以醫開路,得一人之心,帶出一片教徒的成功傳教方式。
近代傳入泉州的天主教,因其教規保守,影響到其勢力的發展。泉州天主教的神父、修女,在日常生活中,總是把基督教(新教)看作異端,採取不接觸,不交往的態度,也不許天主教徒進入基督教(新教)的教堂。神父、修女自己不入佛廟道觀,也不許教徒進入。天主教還規定不許與異教徒通婚,所以有異教徒或不信教的人要與教徒通婚,必須先放棄異教,並加入天主教方可。這些人必須被送往漳州白水營天主教堂接受宗教訓練,並在白水營教堂接受洗禮,正式加入天主教,取得證書返回泉州,方可與天主教徒婚配。 而天主教教徒生下的子女,不問個人願意與否,一律承認其為天主教教徒,但實際上教徒的子女不一定都願意信仰天主教,因此造成教徒人數的統計數字與實際教徒人數的巨大差距。
清朝末年,泉州社會上流行婦女纏腳的陋俗,教會反對婦女纏腳,教徒的女孩不得纏腳,在這方面,基督教起移風易俗的革新作用。泉州城內,晉江、南安為僑區,民間婚、喪、喜、慶多鋪張,積習難移,已成陋習。基督教反對鋪張浪費,基督教徒(新教)結婚,請牧師在教堂證婚就算禮畢,而天主教徒結婚,則由神父在教堂證婚完事。基督教(新教)教徒喪事,由牧師率領教徒唱聖詩,舉行簡單儀式了事,而天主教徒喪事,則由神父做一場「彌撒」,或由修女率教徒在靈前唸幾段聖經、灑些聖水了事。儀式簡單易行,既起到安慰死者家屬的作用,又不鋪張。
基督教傳入閩南的初期,為便於對廣大文盲的教徒進行傳教,英國長老公會教士賓為霖與美國歸正教牧師合作,以英文字母為基礎,略加改變,綴成23個字母,又增加一個擦音字母,共24個字母,聯綴切音,凡屬閩南方言,均可拼讀,稱為白話拼音。只要記住這24個字母,不識字的教徒都可以讀《聖經》。他們又編寫白話拼音的《廈門音字典》,對外國人讀漢字也起了方便的作用。可見外國傳教士之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