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分述泉州各縣堂會和創立時間。
晉江各堂會
西元1856年,英國長老公會有牧師杜嘉德從廈門乘坐「福音船」到晉江縣的安海鎮傳教。但遭到鎮中二十四境紳商和群眾的反對,甚至租用的講堂也被群眾放火焚毀。後由清政府福建分巡興泉永海防兵備道出告示加以保護。西元1863年又發生安海教案,群眾毆打杜嘉德牧師,清政府興泉永道尹,為此特發佈告示刻立石碑,文云:「你等須知外國人現在內地設立禮拜堂,系天津條約新定和約載明,准其安分傳教。官民人等,毋得阻撓。倘敢不遵,一經差役拿案,定即按律嚴辦,決無寬貸。」杜嘉德在安海經營7年,站穩了腳跟,開始實行以安海為據點的向晉江、泉州、南安發展傳教事業的計畫。
西元1892年,長老公會派傳道自安海至南安石井傳教。西元1906年,石井與同安溪東、蓮河兩支會合併,自立為石井堂會。
晉江的堂會有安海堂會(西元1856年),祥芝堂會(西元1870年)、東石堂會(西元1882年)、永寧堂會(西元1884年)、金井堂會(西元1886年)、石獅堂會(西元1889年)、潘徑堂會(西元1893年)、陳埭堂會(西元1900年)、衙口堂會(西元1902年)、錢倉堂會(西元1903年)、磁灶堂會(西元1908年)、青陽堂會(西元1911年)、五陵堂會(西元1917年)、英林堂會(西元1948年)。
泉州各堂會
西元1863年,英國長老公會派牧師杜嘉德從安海到泉州城傳教,住新橋尾戲館。次年,杜嘉德又到泉州城傳教,但遭群眾投石攻擊。西元1866年2月,杜氏第三次入城,住孔廟旁陳紫峰祠,租開元寺口舊館驛店屋為講堂。不久,又租南街頭新花山為教堂,遭人放火焚毀及搶劫。駐泉州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嚴令群眾不許仇教。廈門道尹也諮文泉州太守沈榮桂,由晉江知縣王佩文出面,罰肇事者白銀408元,賠償教會損失了事。
西元1875年,泉州堂會成立,擬購井亭巷一所大廈為講堂,由於紳士群眾反對未果。西元1877年,由晉江縣知縣程起鶚判決,將南街頭新花山左右四家店屋,照原價租給教會。但群眾要提高租金,教會又不接受。泉州地方官員竟以公款賠墊,以了結其事。
西元1880年,英國長老公會派傳教士兼醫生顏大辟到廈門,次年抵泉州,在南街頭新花山禮拜堂為群眾治病,因此泉州和惠安的教徒,「半由醫院得道而來」。不久,又租縣後街連理巷民房為醫院。西元1888年,創南門聚寶街講堂。西元1892年,在連理巷建世惠教會醫院。西元1895,建西街禮拜堂。西元1896年,成立泉西堂會(下轄泉州西街、永春、洪瀨、蓬壺、五斗、山頭城、河市、彭內等8個支會)。而原泉州堂會改為泉南堂會(下轄溪美、英都、東田、大宇、安溪、湖頭、長坑等7個支會)。西元1900年,南安縣的洪瀨、 河市、彭內、羅溪、千金廟等支會,自立為洪瀨堂會。十九世紀末,英國長老公會駐泉州修女禮和蓮,在其住宅對面創設盲人學校。西元1901年,長老公會創女醫院於泉州西街裴巷。西元1905年,英國人安禮遜到泉州創辦教會學校培元中學和培元小學。
安溪各堂會
近代基督教傳入泉州是循著先沿海後內地,先城鎮後農村的順序進行的。英國長老公會先在安海,後在泉州,接著在官橋、溪美建立據點。於西元1878年,派駐溪美的傳教士到安溪,租民房為講堂。西元1885年,勢力發展到湖頭。西元1891年,在安溪縣城南街購買民房為教堂。當時,安溪縣的教會屬泉州堂會領導,西元1896年,泉州堂會分為泉南、泉西等兩個堂會,安溪的教會屬泉南堂會管轄。西元1899年,經英國長老公會泉屬大會批准,安溪自立堂會,下轄溪美、安溪、湖頭、英內、東田、大宇、長坑。西元1908年, 溪美自立堂會。西元1917年,湖頭自立湖祥堂會,下轄湖頭、科名、 長坑、祥地。延至西元1928年,安溪堂會與湖堂會合併為安湖堂會。
永春和德化各堂支會
永春和德化的基督教,是美國的美以美公會(即衛理公會)和英國的安立甘公會(即聖公會)分別從福州傳入的。西元1870年,福州的美以美公會派傳道到永春佈道。西元1874年,福州的安立甘會派傳道到德化東門外嶽尾街租房屋傳教。西元1880年,發展到雷峰。西元1885年,美以美會派教士到上涌布教,七天中聽眾達600多人。西元1895年,以雷峰的教會區劃歸美以美公會。西元1913年,德化的傳教士干預訴訟,因此爆發永春、德化的大規模群眾與教會的衝突,焚燒教堂。在美國領事的挾制下,清政府令永春、德化、大田等三縣賠償教會損失5萬多銀元。
西元1886年,閩南的英國長老公會也派傳道自泉州到永春五里街佈道。西元1888年,長老公會又派傳道自安溪湖頭至永春五斗傳教。於是,安立甘會把永春蓬壺支會劃歸長老會管轄。西元1896年,安立甘會又以永春的高麗、達埔和德化雷峰三個支會劃歸永春的英國長老會。至此,永春、德化一帶教會,盡歸長老公會管轄。西元1898年,經長老會泉屬大會批准,永春堂會成立,下轄永春、蓬壺、五斗、高麗、達埔、小岵、蘇坑、德化、雷鋒和南安的山頭城。
西元1905年,蓬壺堂會成立,下轄蓬壺、高麗、達埔、五斗、蘇坑、一都等支會。西元1911年,南安的詩山堂會成立,下轄山頭城、碼頭、彭內三個支會,由永春牧師主持。西元1924年,黃阪堂會合併於蓬壺堂會。
綜上所述,永春為基督教會從沿海向山區傳播的重要據點,長期有英國長老會教士和華人牧師、傳道駐紮,為配合傳教,他們還在永春設醫院和舉辦育賢學校、育德女子學校。德化縣因信徒較少,只設支會和講堂,沒有成立堂會。
惠安各堂會
惠安縣的基督教會是由英國的倫敦公會從廈門前來傳播的。西元1865年,惠北慕平鄉何烏梨在漳州海滄加入倫敦公會,引入傳道講道。西元1866年,倫敦公會英國教士施約翰來惠安縣城,租北門外店屋為講堂,西元1867年輞川人陳立在福清經商,信奉美國的美以美教會,並引傳道來家鄉傳教,經倫敦公會交涉,美以美會退出輞川地盤。西元1876年,倫敦公會在縣城內城隍口建教堂。以破壞風水為由,紳士和民眾群起反對,後經英國駐廈門領事照會泉州道尹,以賠償教會損失了事。
西元1880年,倫敦公會教士馬約翰到惠安視察教會活動情況,發現教會建設日多,又地方遼闊,「為將來傳道人材計,為應付 社會需求計,非創辦學校不可,於是先在惠安開設小學」。至西元1897年,先後又辦山前的培仁小學,山腰的普化小學,洛陽的鯤化小學和東園學校。
惠安縣的堂會和創立時間如下。驛阪堂會(西元1881年),東坑堂會(西元1881年),惠邑堂會(西元1883年),輞川堂會(西元 1885年),浮坑堂會(西元1886年),郭厝堂會(西元1890年),崇武堂會(西元1892年),洛陽堂會(西元1893年),梅林堂會(西元 1895年),前坑堂會(西元1899年),前湖堂會(西元1915年),前內堂會(西元1920年),郭厝堂會(西元1925年)。
據《閩南倫敦會基督教史》載,西元1896年,天主教傳入惠安塗嶺,與惠安的倫敦公會發生摩擦,於是在1896年、1916年和1926年,發生多次劇烈鬥爭,互有死傷,經地方縣政府和地方紳士多次調解,方才平息。
延至西元1908年,惠安已有36座基督教堂,沿海村鎮及交通要津都有教堂的設立。在西元1909年以前,惠安縣的基督教會屬英國倫敦公會領導,是年倫敦公會與長老公會合併為中華基督教會閩南大會,惠安屬泉永區會管轄,以後又分立惠安區會。西元1937年,「惠安縣抗敵後援分會」成立,縣城基督教英籍姑娘捐獻衣物支援抗日戰爭。
近代,泉州基督教還有一個別派稱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為新教派別之一。該派19世紀40年代產生於美國,除宣傳基督再次降臨人間外,還主張遵守以「第七日」(星期六)為安息日的規定。該派于20世紀初傳入中國。西元1908年,該派由長泰縣人郭子穎傳入泉州城裡,先後在花巷、通政巷設會所。西元1930年,在承天巷建教堂和小學一座,今教堂仍存,但教徒不多。該教派設有牧師、傳道、長老、執事。安息日是指星期五下午太陽下山到星期六下午太陽下山。教徒每週六在各自家中「守安息日」聚會。每季度集中教堂參加「守聖餐」。每年春節集中舉行「感恩」聚會。西元1932年,成立中華總會,該會的「東南聯會」下轄閩南、閩北、潮汕三個區會,閩南區會下轄泉州、惠安兩個教堂。
近代泉州的基督教派別還有基督教聚會處(小群)。20世紀初由英國傳入福州,因為是從其他基督教派中分裂出來的,所以被稱為邪道,或稱為「小群」。在泉州、晉江、南安、惠安等地都有它們的組織。聚會處為新教徒舉行「浸禮」;不設牧師制度,也沒有長老、執事之設。教會負責兄弟管理。泉州城裡金剛巷有聚會處,晉江縣的青陽、安海、石獅等地也有聚會處。
基督教恩典院。本世紀初以來,一些中國的上層教民主張建立「地方教會」,以擺脫外國教會的控制。西元1935年,留美學生宋尚節創立恩典院。信徒認為他們都是由神召喚來的。他們多係在家庭中談經唱詩,沒有固定的禮拜堂。新中國成立前夕,泉州、晉江、 南安、安溪和永春都有恩典院組織,尤以永春的信徒為多。
世界基督教三大別派中的天主教,在近代歷史上,再度傳入泉州。西元1858年,中法「天津條約」簽訂,有外國傳教士的在中國自 由傳教專款。西元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條款規定「天下黎民任各處軍民人等,傳習天主教,會合講道,建堂禮拜,且將濫行查拿者,予以應得處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保護了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播。
19世紀中葉,西班牙多明我會和巴黎外方傳教會先後進入福建。西元1866年,西班牙多明我會派教士由廈門到泉州傳播天主教。西元1883年,天主教福建教區分為福州和閩南(即廈門)兩個教區。西元1902年,天主教閩南教區從漳州調斯拉賓‧莫牙(華名任道遠)神父到泉州主持天主教堂。莫牙神父于西元1895年,受西班牙多明我會之派遣,從澳門到漳州傳教,後來到泉州。莫牙神父擅長建築設計,自己設計哥特式教堂一座,在教徒陳光純的捐資支持下,教堂終於座落於城內花巷許厝埕,至今猶存。西元1922年,莫牙神父為宣傳天主教和發展文化教育,倡儀在泉州興辦天主教會學校,教徒陳光純慨然解囊,以自己的大部分居屋作為教會的啟明女子學校的校舍。其時校址與天主堂合在一起,東臨中山中路,北界奎章巷,南臨花巷,西界舊郵電局。校長由莫牙兼任,教務長和總務由陳氏之女陳慈義(修女)負責,陳氏第三、四女(陳淑美、陳淑璣)亦在校任教員。後因原址狹窄,陳光純又解囊于花巷許厝埕購買大片空地,蓋一座三層鋼筋水泥紅磚大樓為校址。抗戰勝利前夕,莫牙因年邁逝世,廈門教區委派龍溪縣石碼鎮天主堂多明我會教士安撫民神父繼任泉州天主堂教務。此外,本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晉江的青陽、石獅和永春等地,都有多明我會天主教的活動。據西元1937年福建省政府《福建省統計年鑒》載,截至西元1937年,福建省的基督教(新教)、天主教的教堂和教徒的統計數字,泉州部分縣的數位如下:惠安縣有教堂2座,教徒1790人;南安縣有教堂11座,教徒1771人;金門縣有教堂2座,教徒185人;永春縣有教堂9座,教徒965人;德化縣有教堂13座,教徒4728人。根據以上不完全的統計,則知德化縣的教堂和教徒人數為泉州之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