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習一下:

2008 - 2011:穩定成長
  2012 - 2013:纏鬥東北亞

2014:超越東北亞
 └ 2015:轉趨保守

2016:中客緊縮

搭配這張圖表服用:

11.jpg

2008 2013 年之間,中客來台最初還表現得像是一般國家,有固定的旺季(四月),和穩定成長的十一月,淡季則發生在一月和九月。但是,隨著這階段進入後期和東北亞纏鬥,淡旺季卻漸漸改變了。原本成長中的十一月在 2013 年突然消失,反倒是淡季九月倏地躍升成為該年度的第二高峰。

如果這還不夠明顯,那麼 2014 2015 年之間的改變應該是最明顯的證據了,因為這兩年中客來台完全沒有任何規律可言,和前六年也是完全不同。旺季從 2014 三、四月變成 2015 的二月,而原本三月旺季卻發生暴跌 8 萬人的狀況。2016 年之後的趨勢更是和過去大相逕庭,從 40 萬一路跌到 20 萬人,淡旺季更是直接消失。看完這張圖還說中國沒有操控中客的變化量,大概也只有神邏輯可以解釋了。

在這裡需要澄清一點:旅遊淡旺季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是只要一變就是代表政治因素介入。有些時候淡旺季會差一個月,像是因為農曆春節每一年都會改變從而造成相應的旅遊淡/旺季順著移動,但不會移動兩三個月,更不會發生整個峰值憑空消失這種不可思議的事情。此外,如果像是早年(1970)日本團剛開的時候沒有賞櫻賞楓團,後來這種季節性路線加入之後,也會促成旅遊淡旺季改變。

會說中客來台鐵定是中共的操作,就是因為中客來台週期的改變完全沒有符合上述的任一條件。中客常去的夜市、阿里山和日月潭什麼時候來早就固定了,近年也沒有引入新季節性路線。更何況,要是台灣突然多了新季節性路線,那為什麼其沒有反映在其他國家的淡旺季上?所以,唯一讓中客突然全年暴增暴跌的唯一因素,就是中共當局的直接介入了。

好了,回到主題,中客不來。之前已經從圖表看到中客不來的確對於 2016 的每月來台遊客數造成衝擊,現在僅存的問題是:為什麼影響沒那麼大?這得要把 2016 下半年放大來看才行:

12.jpg

上面三張圖呈現了 2016 下半年中客緊縮時的三個主要遊客來源:中國、東北亞和東南亞。從圖中不難發現,中客在五月之後開始急遽下滑,並從八月的時候開始一連六個月每月比去年少超過 10 萬人。這樣的打擊的確對來台觀人數造成顯著影響。縱然東北亞的遊客除了四月的小跌之外全年都在成長,東南亞遊客也穩定上升,但是最高的成長速度仍然不及中客的流失速度。這點可以從下面的三張圖看出來。當中客緊縮在五月間開始時,一個月最多 5 萬的中客流失是可以由其他東亞國家補足的,再加上穩定佔有 10% 的其他四大洲的遊客,造成中客不來的前三個月效果不甚明顯,結果反而使 2016 五月到七月間的總遊客數增加了少許(最右側圖,藍:2015/紅:2016)。

13.jpg

中國顯然意識到前三個月中客緊縮的程度無法造成威脅,所以從八月開始轉而每個月比2015 同月份減少超過 10 萬人,甚至到了 17 萬人之譜。這樣的策略馬上得到了效果:從八月份開始,台灣遊客人數比起 2015 都少了將近 2 8 萬人次,幾乎全部都是中客。

唯一的例外,是發生在 2016 年底的十二月。十二月的遊台人次不但超過 2015 年,甚至還創了歷史紀錄的達到一個月 103.7 萬人次。這個現象的發生可歸咎於三:

1. 中客緊縮的強度放緩,從十一月的少 15 萬變為十二月的少 10 萬人。

2. 十二月是其他東亞國家一慣的遊台旺季。

3. 新南向政策救援。

前兩著應該不用贅述,有疑問的看上面其他圖表就知道了。第三點是需要一點解釋的。為什麼說新南向政策終於在年底時候及時派上用場呢?因為相較於過去每年穩穩的 1 萬多人的成長,今年東南亞遊客在中客從十月開始大失血的時候開始走揚,每個月都有超過2 萬人的增加,甚至連淡季的 2017 一月都有 2.6 萬人次的增幅(相較前一年一月只有7 千人次的成長)。此外,十二月是東南亞遊台的旺季,該月東南亞遊客也因此增加了5 萬多人次,加上東北亞遊客當月也有 5 萬多人的增幅和其他四大洲 10% 的遊台旅客,加起來便成功抵銷中客緊縮的 10 萬人次,湊足 2016 年十二月破新紀錄的所有需求。

2016 十二月的例子,也凸顯出中客緊縮策略的最大弱點。就和 2009 兩岸直航初期中客要追上東北亞遊客是同樣的道理,當時中客不但要在人數上要趕上,追到之後還要能夠維持同樣的增幅;現在中客緊縮不但人數要減少,減少的幅度在抵銷全世界其他國家來台遊客增加的幅度之後還要再降低才有效果。

舉例來說,如果這個月全世界除了中國以外遊台人數增加 5 萬,那麼中客減少 5 萬人次只會造成這個月人數和去年打平而已,要顯出中客不來的效果,中客必須減少超過 5 萬,像是少個 10 萬人次,才會在帳面上顯示出本月淨損 5 萬人次的結果。

13.jpg

這種傷敵五百,自損一千的事情中共並不是辦不到,還記得上面那張圖裡中國很阿莎力的在 2016 十月一次就砍掉 2015 同期 17 萬人次的事情嗎?中共做這種事是眼睛連眨都不會眨的。沒錯,中共是辦的到,唯一的問題是,遊客增加是沒有上限的,但是既有的中客數量是有限的。中國把中客從 40 萬砍到 20 萬出頭,換來的是最高八萬多的負差。以今年東北亞大概是每月平均 4 萬加上東南亞 2 萬的增幅,這樣的差額只要個兩、三年就會自然的被其他地區增加的遊客回填了(要是成長放緩的話可能要個四、五年)屆時中國要怎麼辦?把遊客再從 20 萬砍到零?幾年過去這個坑又會被填滿,那時候中國能怎樣,砍到 -20 萬,綁架 20 萬台灣人到中國去旅遊?

這大概也是為什麼中共沒有一下子就把中客歸零的原因,因為中客是有下限沒有上限的籌碼,歸零的話無異於梭哈,要是台灣觀光沒有因此倒台,那就代表中國直接把培養八年的陷阱牌直接丟到馬桶沖掉,中共並不一定願意承受這樣的風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張陷阱卡在場上放久一點,未來或許還有在用上的機會。同樣的道理或多或少也適用在為什麼中共不直接讓台灣邦交國歸零....扯遠了,回到正題。

養、套、殺這個簡單的經濟圈套要行得通的前提是,養得要夠肥才能套的牢,套的要夠牢才能一刀斃命。中國在兩岸直航的前期過於小心,把大好時間都浪費掉了。2014 年終於放手一搏,把人數衝上去,眼看是另一個把圈套套牢的好機會,偏偏隔年的 2015 離台灣總統大選太近,中共習慣性的在台灣選舉前凍結兩岸事務,結果讓東北亞遊客再次居上。等到 2016 蔡英文當選之後才想到在三月的時候衝高人數,以加強日後中客緊縮的衝擊。只可惜,中客至頭至尾都沒有取得人數上的絕對優勢,這種曇花一現的衝人數手法最終並沒有辦法加劇中客縮減的影響力。

從這些圖表看中客在台灣暴起暴落,可知道中共是絕對有能力在過去八年擴大中客在台灣的經濟影響力,畢竟沒有任何國家有辦法和中國十幾億人比賽數人頭的。唯一限制住中共沒有在數字上玩壞台灣的觀光業,或許得要歸功於中共自己高層的無能還有僵化的基層,才讓中國的中客不來變成八卦版上的嘲諷揶揄的玩笑話,而非原本設計的經濟制裁陷阱。

所以,從數據看為什麼中客不來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1. 因為中共的各種猶豫,中客在來台觀光人數上始終沒有搶到主導地位。

2. 一直和中客打對台的東北亞遊客近年成長加速,抵銷部分衝擊。

3. 新南向政策年底救援。

4. 中客縮減傷人五百,自損一千,加上中客基數不足,沒辦法持久。

當然,本文純粹看的是統計數字,還沒有討論弊病叢生的中客低價團、一條龍經營...等等,這些因素只會更加減低了中客不來對台灣觀光業的衝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