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朝基督教在泉州的傳播
明萬曆二年(西元1574年),福建把總王望高的船隊追擊林鳳海上武裝力量抵達菲律賓馬尼拉。西元1575年,西班牙以協助追剿海寇為名,派遣以德·拉達為首的四人使團,由把總王望高引導,從廈門登岸,路過泉州。四人使團由兩名天主教士定會士和兩名軍官組成,團長德·拉達為奧定會大主教。使團受到泉州當局很好的接待,德·拉達乘八人抬轎,其他人乘四人抬轎。但他們在泉州拜見興泉道官尹時,被通知必須行跪叩禮。德·拉達認為這是「上主的仁慈所賜予的機會進入泉州......如此做法並不獲罪天主」。他們借行跪叩禮儀時,向興泉道官尹獻上西班牙駐菲總督的信件和禮物清單,並提出允許居留和傳教的要求。但居留和傳教的要求遭到謝絕。
明天啟元年(西元1621年),鄭芝龍到澳門,在澳門接受了天主教的洗禮和領聖餐,又取名叫尼古拉,皈依了天主教。方豪《中國天主教史人物傳》上冊,記載鄭芝龍在泉州安海的家裡經常舉行神父主持的彌撒儀式,並掛有聖人、聖女像。明天啟五年(西元1625年),大學士葉向高邀請天主教艾儒略教士來福州,艾氏曾到泉州府城和永春縣傳教,吸收了數百名的教徒。明崇禎八年(西元 1635年),天主教教士聶伯多到泉州傳教。至崇禎末年,泉州已出現13座天主教堂。
當西元1625年,被稱為「西來孔子」的艾儒略到福州後,以尊重中國文化為前提的傳教方式,得到福建士大夫的贊許,閩中名流、士大夫之流,聚集三山(福州),與艾氏論道。巴黎的國家圖書館收藏的《熙朝崇正集》一書,收集閩中諸公贈艾氏之詩。據統計,贈詩的71人當中,有22人是泉州的名流。他們的姓名是溫陵(泉州的別稱)的張瑞圖、何喬遠、張維樞、林汝楫、莊際昌、周廷鉞、蘇負英、鄭之鉉、郭焻、黃鳴晉等10人;同安縣的黃文炤、池顯方等2人;晉江縣的蔡國錫、李文寬、陳維、李世英、許日升等5人;桃源縣(永春縣)的鄭璟、方尚來、潘師孔等3人;還有清源(泉州別稱)的謝懋明和龍潯(德化縣)的林燧。其中張瑞圖的贈詩云:
昔我遊京師,曾逢西泰氏。貽我十篇書,名編畸人以。(略)始知十篇中,篇篇皆妙理。九原不可作,勝友乃嗣起。著書相羽翼,河海互原委。孟孔言事天,孔聖言克已。 誰謂子異邦,立言乃一揆。方域豈足論,□□心裡同。
張瑞圖在詩裡表明他對天主教學說的看法,認為艾氏傳播的天主教學說與中國的孔孟之道是「相羽翼」「互原委」的相輔互補的關係。
當艾儒略在福建傳播天主教的時候,有泉州舉人張賡等隨行為書記。張賡又為艾儒略《五十言余》,孟儒望《天學略義》和龍華民《聖若撒法行實》等西方天主教神父的神學著作校訂和作序。此外,張賡還把自己的兒子張識送至艾氏處,為艾氏的弟子執事。艾儒略除了加強與社會名流接觸外,又廣泛接觸社會下層的農、工、商,甚至異教的僧侶亦不排斥。因此,崇信天主教的人漸多,傳教工作日趨順利。
在陽瑪諾所著的《唐景教碑頌正詮》一書中,附有三幅木刻版圖,這三幅圖是三方古十字架碑刻。其中一方石碑,刻一石台,上有 一朵盛開的蓮花承托著一個大十字架,在圖的左右附有二行文字,為張賡所作,云:「泉郡南邑西山古石聖架碑式,萬曆已未(萬曆四十七年,西元1619年)出地,崇禎戊寅(崇禎十一年,西元1638年)摹勒。」又記載:「聖架茲古石,置溫陵東畔郊,年代罔知,往來無睹。 崇禎戊寅春,因余興懷,帝心鑒格,昭示郡朋獲之,爰請鐸德豎桃源堂中。張賡記。」
其他兩方十字架石碑為尖拱形頂平底碑。其中一方上浮刻花草、蓮花承托著十字架,其文記云:「閩泉州城水陸寺中,有古十字架石,為大司寇蘇石水先生之太翁所得。崇禎十一年二月中,教友見之,於吾主受難之前日,奉入聖堂。按郡志,水陸寺,唐玄宗六年建,今廢。」
另一方石碑,上刻卷雲承托一個大十字架。其文云:「閩泉州府城仁風門外三里許東湖畔,舊有東禪寺。郡志云,唐乾符中郡人構庵居僧齊固,廣明元年更名東禪,後廢。近寺百武許,有古十字石,在田畔,未有識者。於崇禎十一年二月吾主復活之四日,教友因拜墓見之,三月望前,同教者恭奉入聖堂云。」
書末附有按語一段,云「水陸、東禪二寺,皆起于唐。十字碑石,亦悉於該寺內外得之。是十字架即不能遽指為唐以前所有,亦當與景教先後有也。」這段按語是正確的,十字架石碑與水陸、東禪二寺無關,非唐時物,而是與景教(聶斯脫裡派)有關的元代基督教徒的石碑。
泉州發現古基督教石碑,當推明崇禎十一年(西元1638年),張賡所說「泉郡南邑西山古石聖架碑式,萬曆已未(西元1619年)出地」的記載為最早。其次,為明崇禎十一年,在泉州仁風門外東湖畔的東禪寺附近,發現「古十字石」一方。同年,在泉州城水陸寺,發現「古十字架石,為大司寇蘇石水先生之太翁所得。」此外,明末到泉州的菲力浦斯、馬丁尼和戴密斯等三位天主教神父,亦親眼看到 泉州羅城朝東城牆上六尺高處有一方十字架石。還記述泉州的天主教徒敬畏城牆上的十字架,認為是「有寶貝救贖的記號」。明末,泉州有一位神父名叫Reshe,他針對當時其他外國神父對泉州古十字架石刻記載的混亂,更正說「泉州的十字架是在司法部門領袖 的家裡找到的,後移教堂內」,並且表白他「很滿意有個雕刻十字架的石頭擺在他的教堂內。」
但更多的泉州古基督教石碑,是在數十年來在拆除泉州城牆,挖掘城牆基礎時發現的。這些宗教遺物大部分發表於西元1957年出版的吳文良《泉州宗教石刻》一書,另一部分來不及發表或以後發現的,則陳列於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和福建省博物館。最近幾年,泉州的建築業發展很快,又陸續出土一些元代也里可溫(聶斯托里派和天主教)石碑。
四、清代至民國時期基督教在泉州的傳播
明末,原來只有利瑪竇、艾諾等耶穌會士在華傳教。西元1631年,西班牙的多明我會士接踵來華。西元1633年,方濟各會士也來了。西元1680年,奧斯定會亦來了。西元1683年,巴黎的外方傳教會教士來駐福建。教派多了,意見紛雜,難於統一領導。在西元1634年至1635年間,「各派傳教士中,便發生了那最不幸的禮儀上的爭執,彼此都公然爭持著。關於中國人對天主的名稱,祭祖宗,拜孔子等事,爭論過不知有多少次......教士們分了黨派」甚至利瑪竇的耶穌會長繼承人龍華民,竟然帶頭反對利氏的尊重中國文化傳統的傳教方式。
明崇禎十四年(西元1641年),艾儒略任在華耶穌會會長。明永曆三年(西元1649年),艾儒略于福建南平逝世。此後,西班牙多明我會和方濟各會逐漸控制福建地區的傳教事務。他們從放棄艾 儒略的傳教方式,到公開否定艾氏的傳教方式。康熙三十二年(西元1693年),外方傳教會顏當任福建宗座主教,向福建省的教徒發出一封嚴禁中國傳統禮儀的信函,內容大體是不許用「天」、「上帝」稱呼「天主」;教堂不許懸掛「敬天」匾額;禁止祭孔、祭祖先;禁止用木牌神主等等。為此,康熙皇帝召見耶穌會士,指出西方傳教士必須贊成中國的傳統禮儀。西元1704年,羅馬教廷通過特別通議,支持顏當信函中提出的禁止教徒用中國禮儀的內容。西元1706年,康熙皇帝召見羅馬教廷專使多羅主教,顏當也受召見。康熙當面呵斥顏當「愚不識字,擅敢妄論中國之道。」於是,顏當、多羅先後被驅逐出境。
據陳垣《康熙與羅馬使節關係文書敘錄》載,西元1715年3月 19日,教皇格肋孟第十一頒佈的禁行中國教徒行中國禮儀的禁約,康熙皇帝在禁約後,硃筆加批,「覽此告示,只說得西洋人等小人,如何言得中國之大理。況西洋人等無一人通漢書者,說言議論,令人可笑者多。今見來臣告示,竟與和尚、道士、異端小教相同,彼此亂言者莫過如此。以後不必西洋人在中國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西元1724年,雍正皇帝下諭,禁止傳習天主教。所以康熙至道光的一百多年期間,基督教在中國被禁絕了。
鴉片戰爭後,中英南京條約的簽訂,西方傳教士把這個不平等條約稱為在華傳教的「轉機。」他們把西元1842年8月29日的「南京條約」簽約,看作「好像一朝出離幽冥,重睹青天。」基督教各派乘機而入。
近代閩南的基督教有三大派別。最早的是美國歸正教公會,西元1842年派牧師雅理到廈門傳教。西元1844年,英國倫敦公會的牧師施約翰到廈門傳教。西元1850年,英國長老公會派雅各牧師到廈門傳教。它們在廈門站穩腳跟後,逐步向漳州,泉州發展勢力。
近代基督教各派傳入泉州,以英國的長老公會為最早,勢力也最大。西元1856年,教士杜嘉德從廈門到安海傳教。西元1863年,發展勢力至泉州城內。然後逐步向晉江沿海及南安、安溪、永 春、德化等地發展。到西元1900年,泉州地區的基督教會基本上屬長老公會控制。
英國倫敦公會,是西元1865年從廈門發展到惠安的,其勢力集中于惠安縣和晉北河市水磨村一帶,西元1892年在水磨村成立支會,建立教堂,時晉北農民「皆慕勢而來,冀免完納國稅」。
美國的美以美公會,則是西元1870年,從福州派人到永春布教。美國的安立甘教會,則是西元1874年,從福州派人到德化縣城傳道。因永春、德化距福州較遠,於西元1896年先後移交英國長老公會管轄。
基督教的組織有全國總會;一個省或幾個地區聯合的有大會;一個市或地區的有區會;一個縣可以有一個或多個堂會。
漳泉大會的成立。為加強對閩南基督教各堂會的領導,西元1862年,呈報英國總會批准,成立漳泉大會。西元1871年發表漳泉大會宣言。為適應教會勢力發展,西元1892年,漳泉大會又分為泉屬、漳屬兩大會。西元1915年,泉屬大會再分為泉永和廈門兩大 會。以上便是閩南英國長老公會史所謂的漳泉大會時期。
西元1918年,中華基督教會成立,閩南三大教派均參加。西元1927年中華基督教代表大會成立中華基督教協進會,晉江縣的華人牧師許聲炎選為副會長。西元1929年,教會修改章程,組織機構分五級,依次為總會、大會、區會、堂會和支會。為加強領導,減少矛盾,便於傳教,閩南英國長老公會與閩南英國倫敦公會合併,於西元1919年成立中華基督教會閩南大會,把閩南教區劃分為五個區會,泉州地區有泉永區會與惠安區會。這便是閩南基督教會史上稱的總會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