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冠中原文,我只留名詞,加上自己設想的台灣翻譯。在謄的時候挺意外:怎麼這麼多啊!香港有錢人真的懂這麼多英文嗎?還是這只是一種假設?
目前分類:語,字,文 (73)
- Jun 22 Fri 2007 23:51
愛富族(Affluent Class)社交語言─英文關鍵詞A-F
- Feb 07 Wed 2007 22:23
成語之用
- Feb 26 Sun 2006 17:31
文言
文言文在國文教學中的比例,前一陣子吵得紛紛擾擾。今日又見諸媒體,以「教長槓上詩人」之類的標題,重新搬上檯面。新聞的報導自不脫膚淺,唯文言文教學確實可以討論,也理應要拿出來討論。
- Feb 09 Thu 2006 22:19
「Orz」不是火星文

原來大考中心所謂的火星文爭議,只是媒體斷章取義後不停渲染的「偽新聞」。我對這則新聞其實不太在意,因為媒體怎麼報,也不過就是報火星文是什麼,再來訪問幾個人了事。如果新聞台真的覺得這影響學子教育事大,理應要有更深入嚴肅的報導。然而事態演變至今(二月八日),我居然看到中天新聞替一本甫出版介紹注音文的新書宣傳。原來他們早就理虧,大考中心所出的題目根本沒有報導那般的「罪行」,只好在「火星文」上繞著轉,終至花樣變盡,等待新的議題來消耗。
亂子所寫的〈所謂「火星文」試題〉提及,新聞上最常提及的「orz」,其實叫做「顏文字」,與一般網路上對火星文的定義差距頗大,但這點一直沒有改正,可見媒體製作之不用心。另「3Q得Orz」解釋成「感激得五體投地」,這絕非在網路上使用的方式。易言之,這些出題老師不太清楚網路上的流行用語,致出了此一差錯。而新聞記者完全不察,照本全錄還大肆張揚,可見他們對火星文亦一無所知。台灣人何其不幸,每日在看的新聞竟是這種素質。這樣的水準想振衰起蔽,看來跟台灣的經濟一樣困難:這廂才看到壹週刊新出的一期,那廂電視裡就在播封面人物的新聞,完全地恬不知恥。
- Dec 27 Tue 2005 02:13
Pin Yin 在台灣
- Apr 14 Thu 2005 21:09
語言碎片
最近常去一個部落格叫做「23區24小時—東京碎片」,是一個住在東京的日本人用中文紀錄他在日本的見聞,我覺得很有趣。我自己覺得,學說中國話(官話)遠比學寫中文來的簡單,因為官話發音容易(相對於閩南語、廣府語等方言),音韻也少,同音字很多,而且句法結構非常簡單,如果只是要學說話,不學寫字,我猜應該很容易就上手了。但這位東洋仔則不然,他雖能寫出成篇的文章,但據他自己在部落格所言,他幾乎是不會說中文的,尤其他還是以自修來學習,更是令我佩服不已。我猜想他大概對中國字(漢字)十分有興趣,否則在如今使用大量外來語日文社會中,可以嫻熟地使用漢文寫作的日本人,大概都只剩下一些老到不能再老的漢學家而已了。(不過新井一二三是我很讚嘆的一位中文創作者,他是例外)
其實現代中文在許多地方上都脫胎自日文,像是西方的譯介辭彙、連接詞等(可以參考茂呂美耶的〈日製漢語〉),大部分西方的思想概念都是日本的翻譯原封不動的搬到中文。台灣大概是蔣中正推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還頗有成效,許多人還是習慣在為文夾雜一些文言,像我就是;大陸則不同,他們的白話文非常徹底,徹底到彷彿像翻譯文章的文筆,夾帶強烈的英式或日式語法在其中,而寫的人沒有自覺。照此說來,日本人學現代中文,似乎也有其方便性。不過終究是外國人,有時仍然會囿於辭典或文法書的解釋,與真正以中文為母語的人還是有些許區別,這主要是環境的問題,特別是在一些使用細節的地方,比如說,「二」跟「兩」的使用。對於活在華文文化圈,用中文思考的人來說,什麼時候用「二」、什麼時候用「兩」,已經變成下意識的反射,真要煞有其事的開始分類,對許多把中文當母語的人而言──至少就我而言,是很難的。像我就不能理解,在計量的時候可以唸成「兩個」、「兩百個」、「兩千個」、「兩萬個」,甚至「兩兆」、「兩京(比兆大的單位)」,就是偏偏不能唸「兩十」,這有什麼理由嗎?是音韻的問題,還是純粹習慣呢?又好像我們可以把「兩三個」替換成「二三個」,但是把「三兩個」換成「三二個」就很奇怪,同樣我不知道所據為何。總之,一種語言學習到了如此細緻處,就會充滿許多難以分別、教授的巧門,只有活在那個社會,才會有所體認。
- Nov 07 Sun 2004 22:13
一個路名,各自拼音
台灣對「一國兩制」向來極為抗拒,殊不知「一國兩制」已經落實在很多地方了。僅一個拼音系統就可以有兩種選擇,各縣市還不同調。台灣不過才三萬六千平方公里,歧異如此,可比高山九族。
- Jun 03 Thu 2004 13:08
給我中文,其餘免談!
台灣為了要「國際化」,舉國上下都在學英文。可是因為政治上的緣故,許多人都忽略了一個強大勢力──中國──的崛起。當世界上所有先進國家的人民都在學習中文來換取更多的機會、更好的待遇時,同屬華文體系的台灣,有沒有在這個關鍵的時刻,佔有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