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哈比人」(這可是某間「高級」的書店)
之前台灣的電視新聞翻譯好像是CNN的新聞報導,北京為迎接奧運,京城內外充斥著許多英文說明,但很多洋涇滨英文讓歐美人士看得霧煞煞,甚至很多不小心寫出的不雅用字。
台灣新聞播得挺高興,我卻看得很尷尬。若真要以此取笑大陸,八百年也輪不到我們。我們報完這則新聞,第一件事情應當是趕緊檢查台灣的英文說明有沒有同樣可笑,以免下一次CNN來報導台灣。
話說回來,我其實不喜歡英語系國家的人這樣取笑亞洲國家的英文(特別他們似乎一點也不設法去改正),好像在嘲笑瘸腿的人走不好路一樣缺德。發生錯誤很難免,主管這種英文說明的人通常不會是牛津或劍橋英國文學系畢業,把英語當自己母語在用的。而且事實上,很多文化上的差異也很難用英文表示,像「廟口小吃」、「鹽水蜂炮」一類。這種情況的發生,全是拜強勢英語所賜。至少到目前,我們尚不能去挑非華人地區使用華文的毛病──根本很少有這種機會。我們大概唯一可以拿來說嘴的,即是外國人追趕流行把一些奇怪的漢字語詞穿戴或刺青在身上。
不要說是英文了,連中文我也覺得很恐怖
所以,諸如Engrish.com裡的圖片,也許很好笑,但卻很不厚道。當中圖片多數是日本的狀態,美國人(我猜是美國人)大概對於身在日本,觸目所及一大堆英文,卻時常有著詭異的用法,感到難以理解吧。其實這就是美國化的結果,但五十多年了,還是有畫虎不成反類犬之譏。其他亞洲地區也有,讓我比較意外的是香港和新加坡,照理曾被英國統治的地方,英文的熟練度應該比亞洲其他地區好,特別新加坡的官方語言還是英文。但對於太平洋另一岸的「英語人」,碰到他們文化中沒有的那部份時,仍以一種native speaker的傲慢地位嘲笑美國文化當中所沒有的部分。
新加坡「哈啾」飯店(那分明就是閩南語拼法)
但像日本的情形,美國人或許不能理解,在大大小小的物品建築商標上放上英文,主要是為了提升商品的價值感,那些字組合起來的狀態如何,是不太重要的。美國人自己也會做這種事情,像知名的冰淇淋牌子Häagen-Dazs,明明是個美國品牌,卻放上一個丹麥名稱,也不過就是純粹著眼於美國人對歐洲的憧憬。日本人喜歡把自家東西放滿英文,甚至是法文(我很晚才知道Comme des Garçon是川保久玲的服飾品牌)來提升自己的價值感,一如台灣人愛用日文。這是強勢文化籠罩下無可奈何的宿命,也只有強勢文化才能譏諷別人用的語言怪異。我們就無法嘲笑美國人或英國人用的是Chineze,平素在美國或歐洲的唐人街外看到中文招牌,驚喜都來不及,誰管上面寫的是「謝謝」還是「你好」。
文字背後的文化象徵對現實社會的影響是個值得深究的問題,不知道台灣有沒有人涉足這塊領域。以此探討台灣的雙語政策,應當非常有趣。比如說,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發現過,捷運車廂內禮讓博愛座的廣播,最初是沒有英文的。捷運站中的許多廣播,像勿跨越黃線、電扶梯靠右站一類,一開始都是沒有英文。這類細微的語言操作,或許可以揭示出一種具體的「媚外價值觀」。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