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語文亂象,似乎已經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了。

有此之感,實是因為今日電視新聞的用語已經超過我可以忍受的底限。新聞內容糟糕不說,記者言詞拙劣、語調輕佻、別字錯字誤用不斷,簡直一塌糊塗。僅就文法用語的水準,大概只剩公共電視的新聞還勉強可聽,其他各台,好像在比爛似的,一個個都不堪聽聞。不知道是新聞的內容拉低遣詞用的水準,還是頻道過度擴張,以致三教九流都進了新聞圈,降低新聞品質。我猜想以後的水準,大概只有繼續走低,罕能再恢復了。

新聞愛用的陳詞濫調甚多,「達人」可為一例。這個從日本傳過來的漢字詞彙,不知怎地在台灣流行很久,而且變本加厲。本來「達人」一詞只侷限在某幾種行業或特長,現在在新聞渲染之下,無所不用「達人」,幾乎什麼詞彙後面都可以接「達人」,而且「達人」的原始意義也愈來愈模糊。適才我才在新聞上聽到「讓XX達人從中學習」,既然已經成了「達人」,怎麼還要學習他所擅長的事物?可見記者用這詞也是不求甚解,一味追趕流行而已。從這小小地方,即看出現今國人語詞貧乏。「達人」之意於中文,可以替代的詞彙很多,諸如「專家」、「行家」、「能人」、「好手」等等,都十分通俗,毫無冷僻生詞,如今卻只剩下「達人」一詞。今日記者水準低落,僅這細枝末節,即可見端倪,更不要說內容取材走向之類更形複雜的事情了。

其他如「…的動作」、「所謂的…」、「超」等濫字贅語,有些早已成為網路流傳的笑柄。但我發現真正對這類現象有所警覺的人其實不多,大部分收看新聞的民眾仍不知不覺被這些慣用講法影響。如今我出門逛街,服務人員以已經會自然脫口出「我來幫你做升級的動作」、「您可以參加我們所謂的優惠方案」,贅詞盈耳,幾乎無所遁逃。就好像三立和民視的閩南語連續劇已然成為現今台灣閩南語的標準與出處,但其中夾雜的大量國語詞彙與腔調,早就不復過往古雅的「河洛話」,整個語言系統也愈形粗鄙,淪落成專事叫囂對罵的語言。

可歎這些濫字贅語,本都有各自的用處,無奈一經濫用,就變成過街老鼠,何其無辜。如「…的動作」,我在章詒和的《往事並不如煙》中看到真的有意義的用法,動詞後面接「…的動作」,即是指僅具動作而不具實質。像若寫「他做了一個戴帽子的動作」,即指他只做做手勢,沒有真的戴帽子。語詞之所以從有意義的指涉變成無意義的累贅,我猜想是現場轉播的盛行,記者苦無內容可說,遂用虛字贅詞填充時間,久而久之,相因承襲,竟成常態而終不能返。

台灣的語文逐步崩解,如今的教育改革又輕忽國文,小朋友從小上網打字,少有機會書寫,頹敗之勢恐怕難有挽回之時。像我這種比較有文字怪癖的人,也只能在小小一隅感傷而已。語文是活的,其發展誠非區區幾個人可以左右,但實權在握之人不思力挽狂瀾,反而輕忽放任,其心亦相當可議。

後記:

「達人」一文寫完之後不久,我就在有線台新聞聽到實例。

TVBS某日晚間新聞提到宋楚瑜因自由時報將梁柏薰說要重啟興票案的新聞放在頭版頭條非常不滿,一例「震怒」。新聞報導宋楚瑜與林榮三的恩怨,記者旁白說著:「報業『達人』林榮三與政治高手宋楚瑜…」

報業達人?經營報業要如何成為「達人」?林榮三是辦過早報晚報週報旬報評論報娛樂報金融報嗎?記者的腦子裡有沒有「鉅子」或「大亨」之類的辭彙嗎?還是全台灣的大學新聞系規定只能用「達人」這個詞?

不止如此,另一則台大醫科學生死於車站的新聞,記者在介紹他的背景時說:「哥哥是台大電機系碩士,『青出於藍』的弟弟更以優異的成績…」聽到這裡,我嘴裡一口麵差點沒有吐出來。「青出於藍」是這麼用的嗎?他是他哥哥所生嗎?台大電機系又比台大醫學系差到哪裡?請問現下台灣社會是趙建銘的評價比較高,還是溫世仁?台灣記者不僅充滿各種奇異的偏見,連成語都不會用。記者的臭名真不是空穴來風。

TVBS絕非特例,這種水準的內容在台灣比比皆是,隨便哪一台都一樣,甚至華視加入TBS的一員後,有些公視的新聞也變得與一般商業電視台無異。但我並不認為台灣記者真的素養不好,我曾經看過鳳凰資訊台的新聞報導,裡頭約有一半的台灣籍記者(或者更多,我不清楚),一樣可圈可點。所以重點不是記者的培養方式出了問題,而是這種環境讓他們自甘墮落。

討論媒體用字的文章不只我一人,之前就有好些很不錯的文章討論時興的習慣用詞,茲臚列如下,若有闕漏,乞不吝告知。

請你不要這樣做

別再「超」了!

多點有利的動詞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