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我認識的大陸友人曾在其部落格寫過一個饒有興味的題目:為何四大文明只剩中國?內容自不脫大陸一貫民族愛國主義灌輸下的範本教條。但撇此不論,這題目確實相當值得討論。予才學淺薄,或有先識之士已著巨論而未拜讀,僅只信筆一二感想,以為紀錄。
中華文明其實與其它古文明一樣,都面臨著外來入侵者的威脅,中原富饒的土地所生產出來的豐富糧食以及精美高超的工藝製品,都是北方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最肥美的獵物。但華夏文明的幸運之處,在於四周民族文化均明顯較為落後,長期的領先地位使華夏不僅是四方垂涎的獵物,亦是仰望學習的對象。而常此以往,華夏即以「中原」自居,將自己視作唯一開化的族群。
具有高度文明的華夏族群,發展出一套複雜的統治模式。這種統治手法雖然在清末被接受西方思想的知識分子加以唾棄,但這卻是中華文化最重要的核心,或也能夠看成是中華文化何以延續這麼久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國很早就開始尋求如何找到適當的人才來治理國家,從一開始的毛遂自薦,繼而以道德為準則,復以家族姓氏為依據,最後以學問(考試)作為選擇管理人員的方式,一直延續至今。這套悠久的官僚體系,無論是否真能選擇對的人來管理國家,至少帶來相對穩定的局面,國家機器也得以運行。比如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法,在歷史上一直惡名昭彰,然而相較於五胡十六國時期幾乎是剛建立一個國家就被推翻的狀態,這種糟糕的人才選拔系統居然可以維繫南朝四個朝代及北魏百年的和平,是否可以理解成,再怎麼糟糕的制度總好過毫無制度的統治?
有發達的文官制度,不等於可以確保文明長存,而要再將注意放到中國發達的政治思維。華夏文明的政治哲學,在東周到達高潮,為了要處理各諸侯國的外交與內政需要,大量的政治思想湧現,我們所熟悉的儒、道、墨、法等各家之說,與其是在闡述人生道理,毋寧說是政治思維。畢竟這些知識份子的最初的知識來源是原本處理政事的貴族官僚,他們推銷這些知識最主要的對象又是一國之諸侯。可見中國文化是政治性格極為強烈的文化,在這個人治逾三千年的悠久歲月中,建構出一套極細微的「儀式」系統去規範所有舉措。其中,對君主而言,面對四周文化比自己的低下的族群時,知識分子提供「王天下」的概念去維持區域的和平,亦即中原的君主不是以武力征服,而是提供經濟上的利益或軍事上的援助來換取名義上的臣服,以維持地區的穩定。這種狀況通常是中原擁有絕對的政治優勢才可以實現,到後來甚至有「藩屬」的名義來強調中原「宗主」的地位。至於在中原地區,秦代以後的分裂或統一都不至於讓中原文化消失,因此不在此文的討論之列。
因此,或可以如此推測,由於有四周的「藩屬」作為屏障,中國得以直接避免歐亞大陸另一邊的強權有正面交鋒的機會,一直到清中葉。
這種「屏障」的例外可能是蒙古,當時在中原地區的政權其實是金朝,宋朝則退居到長江以南──唐代才漸漸成為華夏文化重心的「魚米之鄉」。然而蒙古做為草原游牧民族,缺乏管理農業文化的能力,中原文明遂能以長久累積下來的官僚制度爭取到蒙古帝國裡的生存空間。而蒙古帝國終究無法真正理解中原文化濃厚政治思維的奧妙,又過於耽溺在農業生產和對外貿易所產生的巨大財富之中,招致難以避免的滅亡。
潮爆中國
激流中國
嗚呼中國人
- Dec 18 Thu 2008 23:50
中華文明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