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男、戴明德,《台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嘉義地區》,台北:日創社,2003。
第二節 嘉義美街及其人文活動
一、台展前嘉義人文背景
日治初期,台北民政局長水野大路,陸軍郵政局長士居香國,以及加藤雪窗、伊藤天民等創立「玉山吟社」,其後李學樵、陳淑程、黃植亭、章太炎相繼加入。當時總督兒玉源太郎(1989-1906任職),亦雅好詩文,常與詩人酬唱,於古亭庄田園中之「南菜園」集台灣文士唱和,結集《南菜園詩集》,詩社之活動可謂空前。嘉義詩人賴世觀、張元榮、陳傑昌...等人亦列入揚文會會員。「大正13年(1924)在台有新舊文學之爭,激起了長達一年的激烈論戰。因為新文學積極參與民族運動,而舊文學傾向溫和的保存漢文化,間接得到殖民政府的支持。」傳統書畫的發展以「詩書畫為一體」的文人畫領導畫壇,故詩社之盛也使文人傳統書畫仍維持不墜的局面,在此情況下,民俗畫方面也沒多大的改變。
1920年代台灣台北、台南兩地的畫壇皆有代表性畫家之際,嘉義尙且找不出幾位足以為代表的畫家。接受日治新教育的第一代此時已進入社會服務,有的赴日本或他國升學,包含十人上下的美術學習者。1926年,官方計劃仿「鮮展」方式,在台灣成立展覽會,次年「台展」正式舉辦。「台展」前臺灣日日新報記者預言:「由目下觀之,台中州應該居多,台南州次之,台北州又次之」(按鹿港在台中州内,是台中州的主力,臺南州雖含嘉義市,但主力仍是台南市),上述資料,可看出同時期的嘉義沒有出名的畫家,不過也有數位擅寫四君子的文人,如釋頓圓(約1850-1949)、蘇孝德(1879-1941)、林玉書(1881-1943)、施金龍(1900-1986)等人。頓圓和尚畫梅活潑、施金龍作品較成熟,另幾位皆算是嘉義當時的代表人物。」
二、人文薈萃的嘉義美街
嘉義美街古名米市街,又稱米街,在中山路、公明路間的成仁街段,康熙42年初(1703)建木柵時,諸羅西門城柵即在此街,而西門城口則在此南側。雍正元年署縣孫魯建土城,擴大西北角城垣,以便使文廟包容於城內,原有西門城柵成為現成街道,唯少有人煙。至乾隆年間猶然,當時府志中記載,尙未見此街。乾隆中葉以後,在十字街附近多為富戶的宅第,於是富戶擁有之土地所收的米糧,所設的米碾,以及經營的店,成為本街的特色。道光15年(1835),由本籍提督王得祿倡議建「義倉」於此街的土地公廟,貯穀20000石。相傳吳鳳會居於本街,後入東山為阿里山諸族通事。然據所知吳鳳死於康熙末年,此時米市街尙未為城街,不可能居此,因之,移居於此街者,應是吳鳳後代。從以上記載不難發現米街會是嘉義商業和人文重要的起點。
米街在乙未(公元1895年)以前,為諸羅城或嘉義城糧食買賣集散地,大多為大地主,擁有許多田地,財力雄厚,在阿里山尙未開發林業以前,這裡是嘉義富豪大地主聚居之處。也因富豪延請老師教導子弟,使此街教育水準比城裡各地區還高。乙未年以後,因新拓街道,才改變了米街的命運,米商大多移往新闢道路近旁設店面,殘留於原地的米商日漸減少,倒是米商的子弟,由於數代的風雅文采,雖無法在本街承受米市本業,賣米為生,倒以詩社、畫院、裱褙店而重生,日治時期,有著名詩社,如鷗社、麗澤吟社,畫院有大觀、東令、春萌等家,裱褙店則有西園、仿古軒、文錦、文園、風雅等數家分佈於短短的街道上,從密度可見其盛況。本街出身名儒就有賴 世觀、吳增如、賴壺仙,書畫家有蔡文哲、蘇孝德、宋光榮、盧雲生、林玉山,雕塑名家蒲添生皆出自此街。此街市況雖已大不如前而趨於寧靜,但風雅街道仍延襲昔日之悠雅氣息。
嘉義的美街是全市裱褙店集中地,西園由黃南薰主持,且其子光品能畫觀音、關公等畫軸。文錦由蒲嬰(1895-1947)主裱畫,而主畫者為蒲水灌(1891-1939),仿古軒由人稱為老宋伯(湘籍)主裱,其子宋光榮(約1890-1925)負責作畫。風雅軒由林耳主持,聘蔣才、蔡禎祥(騰祥)作畫,蔣、蔡二氏離去後由林耳之子林玉山接替。裱褙店所流通的畫作包含民家所藏之裱畫及活動於嘉義地區文人畫家及民間畫師之作品為主,此外流寓畫家有來自福州、廈門、潮洲等地之作品,會見也有仿黃慎之畫風者,對當時嘉義從事美術者影響甚巨。文錦主人蒲嬰之子蒲添生早期畫東洋膠彩畫,後來成為台灣雕塑先驅。宋光榮、林玉山都是自小耳濡目染,後來皆是水墨大家。美術的文人雅士結合各項文會結社活動,拉開嘉義美術走上台灣美術重要舞台的序幕。
日治及戰後初期,昔日米街會是會集詩書畫展演的場景,更蘊育許多文人雅士活動的逸事,反應當時街道背後豐富的人文、歷史事跡,整條街有近三十多家店家和住戶,皆有其特別背景,特舉幾項說明,簡述如下:
(一)土地公廟供奉福德正神,為米街土地公廟,每逢2月2日土地公生及8月15日中秋時,米街商家來此焚香禮敬者不少。可惜,日治時期廟廢。土地公神多次易主,最後由虔誠的風雅軒主人供奉。
(二)風雅軒:乃今風雅軒裱畫雕刻店,此店乃林玉山兄弟的祖業,信神甚篤。今家中供奉美街土地公,及自家土地公。
(三)醉春樓酒家:在土地公廟南側,昔日喪事結束後,例行到土地公廟焚香致謝,再至酒家飲宴,以示除喪,此酒家設在土地公廟旁即暗示此民俗意義。後結束營業,開起忠義寫真館。
(四)盧雲生宅:廬雲生為畫家,曾拜林玉山為師,後北遷台北,故居輾轉數手,今為至成堂擇日館。
(五)賴壺仙宅:壺仙又名雨若,為名詩人,其弟賴子清,日治時期任台灣日日新報漢文版主編。嘉義縣誌卷六學藝誌,原本由張李德和編著,1971年逝世後由賴子清繼其史志,於1975年合纂出版。成為現在研究嘉義美術時重要的文獻資料。賴雨若和張李德和對當時之藝術贊助良多。
(六)蘇孝德宅:蘇孝德為詩人,會任羅山詩社等社長,亦曾任台斗坑等區街長。
(七)此外街上尙有歷史人物吳鳳後裔的吳春江宅。代書館、南北貨買賣的雜貨店,作曲家陳衍慶宅。日治時期士紳陳肇煌宅、大地主陳茂如宅,會任日治時期中埔庄長。吳紹雄律師宅等,多元而豐厚的人文背景皆是美街的歷史面相。
美街的裱褙於日人回去後,日式和室的裱褙門窗生意式微;嘉義書畫家多數移居外縣,裱褙店皆由其子承繼,然文錦、文雅軒、仿古軒等藝匠的兒子蒲添生、林玉山、宋光榮皆提昇為雕塑家和彩墨名家而無法繼其祖業,所以文錦主人蒲嬰的店由其門徒陳育鏘續其裱褙衣缽改名文園,但已不再畫觀音像。目前的美街雖無昔日文風鼎盛,但現代化的裝框裱褙店仍有數家,文園的傳統老店,尙存在於當前的成仁街,仍可感受到一分文藝氣息,其命運猶如乙未年的新拓街道,面對了新的命運,未知昔日米商子弟之風雅文氣能否喚回另一次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