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李伯男、戴明德,《台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嘉義地區》,台北:日創社,2003。

第三節 畫會與詩社─嘉義地區之組織性文化活動

一、活動的時代背景

日治初期台灣畫壇屬地區性封閉的性格,各據一方,沒有大規模或全島性的交流活動。據聞有所謂「北有蔡雪溪,南有呂壁松」的說法,各有自己的學生,地區性劃分極為清楚。後來嘉義地區才有林玉山主持或指導的畫會如自勵會、春萌畫會、鵶社畫會、墨洋社等,對於繪畫的推展有相當啟導性的作用,帶動繪畫的活動次數較其他地區頻繁,加上各詩社與詩會活動的配合,更凝聚了嘉義地區文化動力,提昇文化水平,像張李德和所主持之琳瑯山閣成為不少詩、書、畫同好者聚集的最佳處所,地方人士對藝文的支持與推展工作不乏其人,地方士紳賴雨若植栽如法國之莫內荷池花園,名為「壺仙花果園」,邀請唐山來的學者指導北京話、英文和國學,皆免費教學。又林玉山二次東渡日本學畫時,嘉義地區的詩書畫界朋友,會為其賣畫,籌湊經費。後來「台展」入選獲獎者愈多,幕後功臣為任職台灣日日新聞社漢文版主編之賴子清,負責畫家作品包裝、托運等工作,這種鄉親之情及默默為嘉義美術發展付出的心力,令人感佩。還有許多贊助畫展為畫家後援,如王甘棠、方元茂、朱榮貴、吳茂財、張長容、張洋柳、張錦燦、賴子清、賴尙文、賴尙遜、蘇孝德···等仕紳都是後來嘉義被稱為「畫都」的背後重要功勞者。

【引用】日治時期的「嘉義畫都」(1930-1945)-3

嘉義詩人雅集之風沿自清代,詩社活動在日治時期已達到空前高潮,雖然新文學迅速崛起,1924年有新舊文學大論戰,傳統文學遭痛批,即使如此亦無法於一時之間以新文學而取代。嘉義詩社自割台後,才成立者不少,如「茗香吟社」、「羅山吟社」、「玉峰吟社」、「鷗社」、「嘉社」、「連玉詩鐘社」...等,至1920年代,詩人活動常聚於琳瑯山閣,此處幾成為嘉義地區藝文活動的重心,琳瑯山閣主人張李德和(1893-1972)能詩善畫,畢業於台北國語學校附屬女子學校,曾任公學校教員,是一位新舊文化兼修的女士,夫婿張錦燦為諸峰婦產醫院醫生,夫婦溫雅好客,熱心公益。琳瑯山閣賓客往來不絕,吟詠之聲幾無中斷。1926年陳澄波入選「帝展」西洋畫部,1927年「台展」開辦,陳澄波與林玉山都入選,遂即受到喜好藝文人士注意,不久林玉山為山閣常客,而陳澄波也時有參與。原是詩文筆書法琴棋的詩會雅集,由於畫家的加入很快地發展為詩書畫為主的活動團體,因此有「鵶社」、「墨洋社」等書畫會組織。自1933年起,山閣主人在林玉山影響之下,開始參加「台展」、「府展」,並加入「春萌畫會」。其女兒張敏子、張麗子也隨林玉山學畫,作品入選「府展」。

【引用】日治時期的「嘉義畫都」(1930-1945)-3

二、嘉義畫壇的組織性活動

「臺展」開辦前,畫壇已有畫家組織畫會在各地展覽,如赤島會、七星畫壇等,直到大型官辦展覽會推動後才產生大的影響力。傳統文人畫在首屆「台展」遭排斥,有人推斷可能因而造成一種反彈。1930年中日畫家組「栴檀社」。嘉南畫家組「春萌畫會」,嘉義畫家自組「自勵會」、「墨洋社」等,屬較多元性兼含新舊畫風者,因而「台展」刺激了各地組畫會及展覽活動,在質與量產生明顯的提升。

嘉義畫家的組織活動簡述如下:

(一)鵶社書畫會:「嘉義縣研究書法之團體,應以『鵶社書畫會』為先。1928年春,北平大學美術教授王亞南攜眷來嘉義,客寓張李德和女士家將近一年,雲、嘉、南斯道同好者,求訪王氏揮毫者甚眾,而『鸛社』亦寓王教授之『亞』字,並以塗鴉之意義而取名。」王亞南的儒雅風度與嘉義文人交遊甚歡,乃促成組織畫會的動機。詩人作畫,僅有書法根基,大多參考畫譜作為範本,有時亦由林玉山供稿。先後有林玉書、吳文龍、蘇孝德、蘇友讓、張長容、朱芾亭、林東、徐清蓮等會員。

(二)春萌畫會:1929年第3回「台展」後,潘春源與林玉山覺得僅一年一度的大展尙不夠,宜在平時有彼此切磋的活動以提升創作水準。故以嘉南兩地入選台 展的畫友為骨幹,再邀其他畫家加入。1930年起,春秋兩季在台南、嘉義兩地輪流舉辦展覽。油畫家陳澄波雖非會員,卻也極力關心支持,會為畫展多次寫畫評。「春萌畫會」是日治時期除「台陽展」外,活動最久的畫會組織,也是最能代表嘉義地區的畫會,詳細活動紀錄如圖示。

(三)自勵會:1931年由張洋柳、張長容、黃丁酉 諸氏,創設「書畫自勵會」。林玉山負責指導,年輕的學員有林添木、盧雲生、黃水文、李秋禾、林秀山、高銘村、江輕舟、楊萬枝等人,徐清蓮亦會參加活動,但未必是正式學員。因參與者較年輕,故要求從寫生開始,不臨摹畫稿,與「鵶社書畫會」各異其趣。畫會活動由發起人之一五穀店商周燕提供聚會場所。

(四)墨洋社:1930年,一群常在琳瑯山閣進出的仕紳畫友組織「墨洋社」,該社有開班授課,由林玉山授課,但學員年齡較「自勵會」會員大,有張李德和、賴尙遜、吳文龍、張長容、朱芾亭、徐清蓮等人。另有日籍友人於星期四(木曜日)聚會,墨洋乃以日語「木曜」(星期四)之諧音而命名。

(五)嘉義書畫藝術會:1931年,由張洋柳、張長容、黃丁酉諸氏創設書畫自勵會。翌年又有蔡水震等人,設「嘉義書畫藝術會」。此等團體,不僅邀集臺籍人士,更有不少日人如大岡泰曉及竹亭觀尾等人參加。

(六)青辰畫會:1933年陳澄波由大陸返鄉定居,嘉義的西洋畫方面活動開始活躍。1940年,由林榮杰、戴文忠、翁焜輝、翁崑德、張義雄等為切磋研究繪畫,組識「青辰畫會」,敦請陳澄波為顧問,「青辰畫會」,也有人稱為「青辰美術協會」,1942年「青辰」與「春萌」一度舉辦聯展於嘉義市公會堂。

【引用】日治時期的「嘉義畫都」(1930-1945)-3

【引用】日治時期的「嘉義畫都」(1930-1945)-3

除此嘉義畫壇的畫家並參與其他縣市的展覽活動,如陳澄波參加「七星畫壇」和「赤陽社」,並與日本、中國畫家交流。嘉義因阿里山風光吸引遊客及畫家外,由於木材業興旺而商人聚集,是外來畫家銷售作品的重要對象,可謂台北以外賣畫的大站。由於文風鼎盛,除繪畫之外,且詩社林立,日治時代嘉義詩社如下:

(一)羅山吟社:1911年白玉簪、周掄魁、賴建藩、林維朝、賴惠川、莊伯容等六十餘人組織「羅山吟社」。

(二)玉峰吟社:1915年王殿沅、賴惠川、林緝熙、賴子清等組織「玉峰吟社」。數年後蔡哲人歸鹽水港,組織「月津吟社」。王國林亦設「樸雅吟社」。方輝龍、王甘棠又結「鷗社」。

(三)鷗社:1919年方輝龍、王甘棠、蔡酉、黃助諸氏始於無名之結合,從事吟詠,繼作有體之「尋鷗吟社」,得會員十五名,選方輝龍為社長,擊鉢敲詩,幾無虛日,於1923年五週年紀念改稱「鷗社」。

(四)麗澤吟社:1936年端午節,「羅山吟社」蔡如生、「鷗社」黃助因感於嘉義市諸先輩社,聲沉寂,莘莘學子無從研勵,另組一社,請蘇孝德村命名「麗澤吟社」,諸青年踴躍參加,聘蘇孝德、林玉書、許藜堂為顧問,每星期夜,擊鉢敲詩。

(五)嘉社:1923年蘇孝德、賴雨若、林玉書三氏,於「鷗社」創立5週年紀念聯吟大會決議,柬邀嘉義市「羅山吟社」、「玉峰吟社」、「鷗社」、「樸雅吟社」、「月津吟社」...共10詩社,社員159名設為嘉社。

由於畫會、詩社林立,使嘉義的藝壇直躍居台灣藝壇之首,並促成嘉義在「台展」、「府展」之活躍 表現,進而被《台灣日日新聞報》譽為「畫都」之美名。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