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在此書書腰放上這句話「本書的中譯雖屬『遲來』,卻恰好證實近二十年之相關研究,無一超越本書。」的確,此書在台灣分成上下兩本,命題宏大,內容詳瞻,特別是作者近藤正己有著台灣人沒有的優勢─他用了相當多日本國內保存的戰前檔案,使台灣研究,更加入日本戰前治策的眼光,這是在台灣研究台灣時很容易忽視的盲點。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unenren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r 19 Thu 2015 21:29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食物問題,最初並不是經濟學,而是政治。冷戰時期民主陣營與共產陣營的比拼中,其中一項就是哪邊能提供人類足夠的食物。許多在二戰期間遭到蹂躪的地區,戰後最大的課題也是如何提供人民足夠的糧食,避免糧食不足出現政治動盪。所以糧食工業出現一個奇怪的特徵:就總金額論,糧食工業的產值極為巨大,但就獲利來看,糧食工業又微乎其微。因為要便宜提供糧食,以減輕人民負擔。而久而久之,縱然世界整體的經濟不停增加,但糧食的單價卻相對停滯。這種停滯迫使糧食生產往工業化、自動化、巨大化的方向邁進,最終變成只有數個托拉斯,控制絕大部分的糧食生產。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ong Kong from dimid on Vimeo.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讀林語堂先生「談邱吉爾的英文」後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胡子莫,2012年2月27日(原文連結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歐逸文(Evan Osnos)的「野心時代」接續何偉(Peter Hassler)在「紐約客」的寫作敘事,用人物故事來看代中國的變遷。這種寫法是否像張鐵志所言,迴避描寫最大的野心者:中國共產黨?我認為不盡然。歐逸文大概想以比較客觀的制高點來看待中國的變化,他訪問林毅夫便是一例。林毅夫一定是代表中國官方價值觀的代表人物,他希望中國富強,努力在經濟上求發展,並且替中國採取的政治壓制政策辯護。從林毅夫身上,可以看到中國對「富國強兵」的渴望。雖然作者採樣有限,但他也許想要盡力呈現出中國內涵的「全貌」。

文章標籤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