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統一麵上傳了新的廣告,走的是「溫馨小確幸」路線。有個友人非常挖苦的寫下「觀後感」:喜歡這廣告的人通常會覺得「遠傳,開口說愛」很溫馨,捧著伊能靜《生死遺言》哭泣,並追蹤了Peter Su、女王跟肆一的粉絲團,總歸是沒品味。
沒品味固然沒品味,但拍這麼長的廣告,我相信統一一定花了不少錢,而且顯然看準有不少人買單(確實多數臉書留言都很喜歡)。這種矯情的廣告為什麼會得到大廠商的青睞?到底是我們畫虎成犬,還是它確實反映了台灣某種低俗的主流價值觀?而同樣用這種小確幸氛圍當賣點的日本或泰國廣告,顯然就比較到位。
我總認為,這多半要回歸到台灣社會淺碟的價值觀。台灣人在華人社會中,看起來似乎擁有比較多的文化基底,可是台灣所謂的文化,往往不堪深究。而對於「人」的情感或意念的理解,台灣人也非常的粗淺。這種情形完全反映在台灣本土八點檔當中。這種以中高年齡、低學歷為主在收看的電視連續劇,充斥著空洞、乖違、不斷重複的情節,所謂的劇情不過是公式拼湊的組合,好用來維繫已經固定的收視率。久而久之,我都不知道,究竟是台灣人塑造了這種劇情,還是這種劇情塑造了今日的主流社會。我對我母親看連續劇的邏輯印象深刻,在他的觀念裡,連續劇一定會有一個絕對的好人跟絕對的壞人,壞人一定要很壞,好人一定要很慘。只要超出這種善惡對立的邏輯,他就會看不懂,然後抱怨「這是在亂演什麼」。像韓國古裝戲常常會把壞人塑造成「不得已而作壞」的形象,對我母親而言是毫不成立的。壞人從出生就是壞人,他沒有由好變壞的過程。不過母親也鮮少看本土劇,本土劇甚至連他都覺得太難看。拜台灣大量進口韓國鄉土劇所賜,母親這幾年來變成韓劇最忠實的擁護者。
另外一種淺碟,展現在「文青」上。從我小時候有記憶以來,這種風格似乎一直沒有停歇。只是小時候流行的附庸風雅,是在粉嫩印著植物圖案的筆記本裡,用圓頭水彩筆寫一堆「緣」、「勿忘我」,或是一些不著邊際的句子。這種風格,大概到了接近千禧年後就退流行,取而代之的是「誠品文青風」,喜歡用拉長或壓扁的明體字,像排圖案一樣隨意排列句子,幾乎不去理會合理的閱讀順序,有時還會有莫名其妙的色塊充斥其中。文字內容同樣不知所云,但會賣弄知識,夾帶一些哲學的專有名詞或外國人名之類,好像自己很有學問。現在則又一變,半調子的懷舊氣氛是一大賣點,不拘泥日本、歐洲、美國或台灣,一切看起來有點年歲的東西都稱之為「復古風」,縱然沒有人能說出來那個「古」是多久以前。掉書袋也落伍了,如今是「療癒系」當道,喜歡寫一些近似人生道理的內容,或者是炫耀自己的財力,時常有食記、遊記,感受卻千篇一律,彷彿去哪裡、吃什麼都差不多。統一麵的廣告,基本上就是今日流行的文青風格。
說這種風格有什麼不好,也不盡然,本來文化就會有偏kitsch的面向,無可厚非。但台灣好像僅止於kitsch,沒有更深的、更嚴肅的東西躍為主流。台灣人愛懷舊,可是對台灣建築的源流脈絡一知半解,台灣人喜歡「勵志小品」,卻鮮少有人認真在討論人生所遭遇的困難。我覺得正是這種奇異的價值觀,造就了今日慈濟功德會這樣的模樣:要我們行「小確善」,卻不讓我們分辨大是大非。一邊收著保特瓶罐與廢紙箱,一邊破壞台灣的自然環境,然後還說這叫「善經濟」。
由小觀大,廣告裡架空的情緒,不啻象徵台灣架空的價值觀。懷舊只是布景,情緒只是矯情。到底台灣人深刻的那一面是什麼,台灣人自己都不清楚。
- Mar 19 Thu 2015 21:29
麵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