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y 21 Thu 2020 21:23
北京暴雨
- Apr 28 Tue 2020 15:43
現代建築的失敗
前日在網路上看到有人轉貼日本大阪已清拆的「軍艦公寓」照片,乍看之下宛如台北南機場公寓,肆意增生的違建遮蔽了整個建築物的外觀,殘破的鋼筋混凝土公寓,可隱約看到原先簡練乾淨的建築形象。
- Mar 29 Sun 2020 21:14
【轉錄】單日2億個!大陸喪造口罩 產能過剩引危機
最近個個都爭住製造口罩,大陸大把投機份子,睇準機會造埋一份。據大陸媒睇《一本財經》報道,疫情爆發多咗8905間口罩廠,總數達47000間!江蘇、浙江和廣東嘅口罩工廠為新增數最多嘅三個省份。
- Mar 08 Sun 2020 01:14
戲劇瓦房店學
劉仲敬在討論中國時,很常用到「瓦房店化」這個用詞,後來延伸為「瓦房店學」。瓦房店是大連市的一部份,何以這個地名成為劉仲敬對中國的形容詞?根據中國網站「知乎」的說法,這是根源於瓦房店市著名的軸承製造,最初在此處建立工業基礎的,是帝俄與日本。在劉仲敬的概念中,由於中國沒有任何累積技術的能力,所有技術都是外來的移植,而移植之後就立刻劣化。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中國官僚化的政治體系中,技術人員無法精進技術,只能用勾心鬥角或虛應文章來維繫自己的身分,長此以往,本來的技術就退化了。因此瓦房店的軸承品質,在日本人初建立的時候是最高的,以後就一路下探,但因為有日本的基礎,即使現在的品質不如以往,還是勝過中國其他地方。
這種只能靠外來文明輸入技術、並且沒有能力進步的狀態,被稱為「瓦房店學」。有說這其實就是「內捲化」(involution),但內捲化似乎只是在解釋社會模式,劉仲敬則將「瓦房店學」延伸到科技、文化、語言等各部分,並以此確立所謂「中國窪地」的概念。
- Feb 29 Sat 2020 00:29
文藝復興?
中國微信有篇「台劇「文藝復興」」的文章,講了最近二十年台劇的起伏。看起來似是頭頭是道,可是有個關鍵的問題:他所理解的台劇,基本上只有中國所買的台劇,也就是文章所用的另一種詞彙「台偶」:台灣偶像劇。
台灣偶像劇對我來說,其實是台灣戲劇一個墮落的開端。台灣偶像劇的元祖「流星花園」,用的是日本暢銷漫畫的故事,就是時下所謂的「IP劇」。台灣在長年被日本流行文化浸淫的情況下,就算流星花園的劇情為了台灣化而變得不倫不類,也不妨礙大家收看。這種強行把日本的故事台灣化而脫離現實的設定,成為台灣偶像劇的常態,即使後來的劇本脫離日本漫畫改編,變成本土編劇,依然非常脫離現實。後來的本土編劇,我覺得源頭應該是言情小說。言情小說很長一段時間是台灣租書店的大宗,但故事內容多半千篇一律,文章中提到台灣偶像劇的幾種類型,都可以在言情小說中找到源頭。也就是說,台灣偶像劇不過是將當年看言情小說的少女,轉變成看偶像劇的少女,依照這樣的邏輯去畫出自己的收視族群。
- Feb 26 Wed 2020 12:19
港式台派
這是我在逛書店時看到的書,毫無預期的情況下買的。近年因為雨傘運動的關係,台灣進了很多香港政治相關的書籍,也有很多台灣出版品會討論相關議題。所以像這樣一反常態,專從語言日常這種角度切入的「港人看台灣」,竟顯得非常罕見,而且這種觀點,帶有極大的溫情在其中,對我而言頗不可思議。從雨傘運動開始,香港人對台灣的觀感開始出現根本性的改變。以前香港人覺得台灣是自由受限、土里土氣的「鄉下」,雖然到台灣念書的香港人很多,也喜歡討論台灣的政治,但基本上對台灣沒什麼太大的好感。這種心態到十年前可能都還如此,雖然台灣已經民主化、台北的城市景觀也有很大的變化,但數十年的積習,很難一夕變化。
可是近幾年香港對台灣的觀感大幅轉變,翻轉之快,令我詫異。最根本的原因,自然是因為香港人直接面臨到中國政治上的強壓,他們終於意識到,沒有民意基礎的「自由法治」,很容易就遭到侵蝕。而且中國人大量進入香港,不僅使香港的「血統」出現變化,也使香港的物價愈來愈高,但生活水準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提升,讓卡在中間的受薪族群生活愈來愈難過。這些背景都促使香港人對台灣投以更多善意的關注。
- Jan 14 Tue 2020 21:06
大明風華
最近可能是中國的禁令稍稍解除,一時間又冒出很多古裝劇,像「鶴唳華亭」、「大明風華」,還有很明顯偷吃步的「慶餘年」、「夢回」。姑不論內容,中國的戲劇發展到此,在美術的層面已經非常嫻熟,大棚搭景、手工戲服,而且開始認真考據起來,拿著古畫跟文物,一樣樣的模仿複製,乍一看都似乎很有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