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自賽德克巴萊以後,金馬獎就一直有著「本土化」的問題。今年的大獎紛紛落在香港或中國的電影身上,這樣的問題不免又再度提起。但考量金馬獎自創設之初,就是為了抵抗「本土」,則金馬獎會是這樣面貌,也不奇怪。
以台灣電影之低迷,金馬獎可以延續至今,已經很不可思議。有人批評陶晶瑩在主持有失體面,但主持人表現的好壞,其實直接反映台灣電視圈的情況。我們的電視圈是如此衰疲,連個像樣的新生代主持人都找不到,當然只好找已經不再當紅的「老人」來主持,而他們之跟不上時代,也不過就是台灣電視圈現況的反映。其實台灣不在乎金馬,已經有相當一段時間,今日之所以還可以引起一些討論的餘波,除了來參加金馬獎的女星穿了一些貴得要死的衣服以外,也是因為台灣的電影逐漸被台灣人重視。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然對金馬獎的定位有質疑、有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