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自賽德克巴萊以後,金馬獎就一直有著「本土化」的問題。今年的大獎紛紛落在香港或中國的電影身上,這樣的問題不免又再度提起。但考量金馬獎自創設之初,就是為了抵抗「本土」,則金馬獎會是這樣面貌,也不奇怪。

以台灣電影之低迷,金馬獎可以延續至今,已經很不可思議。有人批評陶晶瑩在主持有失體面,但主持人表現的好壞,其實直接反映台灣電視圈的情況。我們的電視圈是如此衰疲,連個像樣的新生代主持人都找不到,當然只好找已經不再當紅的「老人」來主持,而他們之跟不上時代,也不過就是台灣電視圈現況的反映。其實台灣不在乎金馬,已經有相當一段時間,今日之所以還可以引起一些討論的餘波,除了來參加金馬獎的女星穿了一些貴得要死的衣服以外,也是因為台灣的電影逐漸被台灣人重視。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然對金馬獎的定位有質疑、有批判。

生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北故宮日前舉辦「公主的雅集: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文化特展」,來介紹元朝重要的皇家收藏者─大長公主祥哥剌吉的收藏。一般人對祥哥剌吉毫不認識,但研究中國美術史的人可是耳熟能詳。因為他收藏了許多重要的書畫作品,前承宋金,下開明代,在認識作品的流傳史當中,至為重要。

由於台北故宮收藏了很多重要的宋、元書畫,當中有相當作品蓋有祥哥剌吉的收藏印,成為此展的賣點。這次展覽的第二檔展期,展出了故宮鎮館宋畫之一:郭熙的「早春圖」。元代的繪畫除了一般所熟知的「元四大家」之外,其實還有另外一個繼承李唐、郭熙風格的山水畫系統,在藝術史通常稱為「李郭派」。這個系統雖然被看成是職業畫家的流派,較不受到重視,但在這檔展覽中,可以見到郭熙風格的傳承,除「本尊」外,還可以看到元代唐棣所畫的「仿郭熙秋山行旅圖」,兩相參照,相當難得。

文章標籤

生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八旗文化似乎有很系統的在翻譯岡田英弘、宮脇純子等日本右翼學者的著作。雖說日本右翼學者的觀點,過去在台灣很少得見,頗有點耳目一新之感,但這樣的觀點在日本究竟有多少學界的人接受?卻是值得深思。

這本討論日本史的書籍,無疑也是某種偏鋒的史觀。雖說歷史確實是隨人詮釋,但在自圓其說之餘,要能提出相應的證據,是研究的基本工作。可惜像這種書籍,終歸不是嚴謹的學術著作,看似一槌定音,但是否真是如此,並沒有提出真正的參考文獻,畢竟這些文章原來是寫在一般民眾看的文藝雜誌中,不可能像論文那樣引用一大堆文獻,並一一標上註解。所以在看的時候不免覺得粗疏,而且因為是雜誌文章的彙集,很多內容可說是一再重複,實不免有點騙稿費的感覺。

文章標籤

生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這部片很強調其拍攝技術之新穎,但我最終沒有挑選可以播放這種技術的電影院來看,畢竟這還是跟價格息息相關。

電影裡「真實」的時間段其實很短,就是一大早出發到球場到晚上中場秀結束離開為止。但藉由主角的立場,我們看到主角的入伍前因、戰役過程、回家的互動,看到一個相對完整的「比利‧林恩」。

生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還是第一次在電影院看漫威的電影,演員是我進電影院很重要的原因。但與其說是因為BC,我可能還比較鍾情Tilda Swinton。

既然是漫威,自然不要強求他們在內容有什麼深度。雖然電影裡難得出現一點疑似東方思想的劇情,但不過是要帶出炫目電腦特效的過場。雖然已經二十一世紀了,像漫威這樣象徵美國最主流的通俗文化,他們的東方認知仍然沒有跟十九世紀的西方人有太大差別。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根本不要把電影裡的內容看成「東方」,才不會心懷芥蒂。

生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0156.JPG

這次在日本,雖然去的地方大同小異,但還是有值得記上幾筆之處。比如說,吃。

生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0110.JPG

因為一句無意的承諾,我今年又去了日本看正倉院展。

文章標籤

生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一直覺得寫文章不太花時間,至少像這種部落格文章。雖然我在部落格的文章篇幅不少,但比起我「認真」寫的文章,總覺得不算什麼。所以一直有這種錯覺。

這實在只是我的錯覺。

生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海的彼端」是導演黃胤毓「狂山之海」三部曲的第一部,描寫當年因為種種原因,從台灣到石垣島討生活的台灣人,時代與個人交雜的故事。

文章標籤

生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陳鴻瑜教授的《柬埔寨史》雖然可以說是台灣出版品極少數國人自撰的柬埔寨史書,但內容欠佳。首先是早期歷史的史觀過於偏向漢文記載,雖然漢文史籍的紀錄,對於了解東南亞早期的歷史不可或缺,但也因為我們的歷史養成的背景,容易偏向以漢文記載單方的詮釋東南亞,這點實應盡量避免。當地出土的碑刻銘文、梵文文獻,乃至英美等國研究的二手資料,都應該是我們在理解東南亞早期歷史同樣要徵引的文獻來源。

其次,晚近歷史徒事堆砌資料,蕪雜而沒有重心。其離譜之處,我甚至看到一模一樣的段落同時出現在兩頁,不知道是助理排打一時眼花,還是真的原文如此,但這讓我非常懷疑此書的嚴謹度。且台灣人寫東南亞,不免只著重政治與經濟,文化、藝術層面幾乎不去提及,這也是台灣人吸收國際知識最大的問題所在。所謂的國際觀,不過是著眼在政治變遷或經濟發展,彷彿了解這些,只是方便投資國際金融市場,藉此賺到一筆快錢。除卻舉世聞名的吳哥窟,柬埔寨對大多數的台灣人而言,不過是一個投資房地產的地方。這種偏頗的國際觀,卻是台灣的常態。

生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