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宮日前舉辦「公主的雅集:蒙元皇室與書畫鑑藏文化特展」,來介紹元朝重要的皇家收藏者─大長公主祥哥剌吉的收藏。一般人對祥哥剌吉毫不認識,但研究中國美術史的人可是耳熟能詳。因為他收藏了許多重要的書畫作品,前承宋金,下開明代,在認識作品的流傳史當中,至為重要。
由於台北故宮收藏了很多重要的宋、元書畫,當中有相當作品蓋有祥哥剌吉的收藏印,成為此展的賣點。這次展覽的第二檔展期,展出了故宮鎮館宋畫之一:郭熙的「早春圖」。元代的繪畫除了一般所熟知的「元四大家」之外,其實還有另外一個繼承李唐、郭熙風格的山水畫系統,在藝術史通常稱為「李郭派」。這個系統雖然被看成是職業畫家的流派,較不受到重視,但在這檔展覽中,可以見到郭熙風格的傳承,除「本尊」外,還可以看到元代唐棣所畫的「仿郭熙秋山行旅圖」,兩相參照,相當難得。
此外,第二檔檔期還有李唐的「江山小景圖」。李唐的作品,一向以「萬壑松風圖」著名,但此圖因為絹材劣化嚴重,一般肉眼難以看清,而且此畫通常展在大幅書畫區,距離觀眾很遠,要看更不容易。「江山小景圖」為長卷形制,描繪江邊風光,岸上山石磊落,林木鬱然,山石間的小路、橋梁連結著各個端點的房舍,彷彿可以遊歷其間,細細凝觀,可盡得暢神之趣。
另有五代趙幹「江行初雪圖」。雖然我們如今不知趙幹生平,只能從畫卷最右邊所寫的一行字得知是他的作品,但因此畫流傳有序,所以可以說是中國繪畫中最可靠的五代畫跡。在卷中有一方大印「天曆之寶」,為祥哥剌吉的姪子兼女婿元文宗的印璽,旁邊寫著小小三字「神品上」。此外,此卷可以看到金章宗模仿宋徽宗收藏方法的蓋印方式,收藏界稱為「明昌七璽」。
「江行初雪圖」描繪深秋初冬時節,漁民冒著初雪在江上捕魚的情景。因為是「初雪」,所以兩岸蘆葦尚在,河面沒有結冰。我曾寫過文章,說關渡公園的景色頗似「江行初雪圖」的畫面,不過台灣沒有「初雪」,只有白白的蘆花,勉強算是有點沾染其意。
過去故宮安排在秋天展出國寶級作品,只是一慣例行的作業,但這次加入展覽主題,能在看國寶的同時,也可以較有脈絡的認識作品,是很好的嘗試。雖然對觀眾而言,這種偏向中國美術史的展示概念,可能無法立刻了解,還是以走馬看花為主。但至少可以在研究、圖錄上有相關的積累,這點對博物館而言,實是至關重要。跟西方比起來,中國美術史這樣主題性的展示,仍在起步。日本算是走在前頭的,但就作品而言,台北故宮並不遜色。而且台北故宮的展覽在中國美術史上有指標意義,比如早年的元四家展覽、明四大家展,都是之後藝術史研究的重要基礎,即便現在中國的美術館在硬體、收藏都遠遠超過台北故宮,但在研究的視野與觀點,仍不脫台北故宮所定下的範圍。日後如擬古、浙派、宋代、清代帝王等相關的主題展覽,也都是具有開創意義的展覽。就這點來看,台北故宮的展覽確實對中國美術史的研究,影響很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