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莫,2012年2月27日(原文連結

隨著中國的發展,內地人在香港問題上似乎有了一種「恩主心態」,動輒就說香港係內地養活,供水、供電云云,歷數內地對香港的種種好處,斥責港人數典忘祖,背親棄義。其實種種這些,全然與恩賜無關,不過是雙方互利的經貿融合而已。

二十多年前,香港在內地人眼中,卻是一個非常高級洋氣需要仰視的地方。最通俗的春節聯歡晚會,要插進幾個帶粵語口音的普通話演員。比如鞏漢林和趙麗蓉合作的幾個小品,連續幾年鞏漢林這個東北人都要模仿廣東話口音。90年代初,還有男生拿香港帶回來的電子錶騙小女生,即便那是蛇口生產的。

這種情況在2003年非典之後發生逆轉。眾所周知,在自由行之後,香港與內地的經濟聯繫更加緊密,以至於緊密到必須有一個CEPA(兩地更緊密經貿關係協定)來規範其軌道。這在二十年前是不可想像的。短短二十年,香港就從亞洲的金融中心逐漸被內化為一個普通的中國城市。

正是在這種地位升降間,中國內地人的心態亦有一些變化。隨著大國的崛起,一些內地網友在外面的「強國心態」就顯露出來。這種心態,到香港問題前,就成為「恩主心態」,這尤其讓香港人不理解乃至厭惡。比如動輒就說香港係內地養活,供水、供電云云,歷數內地對香港的種種好處,斥責港人數典忘祖,背親棄義。如果仔細分析,許多事實被淹沒在似是而非的口水中,鮮少有人認認真真的對待這些事實,加之雙方的對同一事實的體認又不盡相同或是差異較大,遂使得口水戰愈演愈烈。

首先,這種思維是多年乃至千年封建體制思維的一種無意識的反應。即認為某地經濟發展得好,一定是政策好。這種無意識反應我們在一檔著名的鋼花飛濺麥穗飄香的電視新聞節目裡經常看到:手裡啊捧著窩窩頭,眼淚啊止不住地流。

但香港人不這樣認為。香港從一個不毛之地,經過150年的發展,等回歸的時候已經是名列前茅的亞洲國際化大都市。去過香港的人都知道,港島長度十公里左右,幾乎全是山,從山腳到海邊,區區幾十米而已,完全沒有空間發展。現在有軌電車道以北的區域,均係填海而來。而這一切,都是港人自己努力的結果。在香港的發展歷史中,香港人從未有過「政策好」這種不知所云的概念。

其次,長期錯誤概念及事實的灌輸,讓一些人有想當然的錯覺。比如,不論是北京還是香港的報紙,都極力宣傳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在用詞也比較誇張。比如CEPA的簽訂,不論是北京還是香港媒體,都稱為「送大禮」,但其實這其中完全依據世貿組織的原則及標準。香港跟其他國家和地區早就實現了這種經貿協議,簽CEPA不過是把內地與香港之前不正常的貿易關係規範化、正常化。如果說這也是送大禮的話,美國、歐洲、日本,幾十年前就送給香港了。

這裡面也和媒體的報導有關係。比如在報導香港經濟發展的新聞中,經常看到這樣的一句話:在「自由行」之後,香港更加繁榮云云,這裡「自由行」其實不過是個時間概念,但久而久之,成天見到這樣的話,大腦裡會形成一個因果關係的印象:因為自由行,香港才怎麼樣。這就變成一個討論事件的虛假前提。

這也會讓內地一些網友誤以為,因為內地的支持,香港才維持了發展。事實上,在明報最近的一份調查中發現,受惠於自由行政策的港人只有16%,提供的就業崗位大約是七萬左右。這個數字,遠不能與港資企業、港人在內地消費、旅遊所提供的就業人口數字相比。而且,入境遊對GDP的貢獻,估測去年也就三個百分點,媒體過於誇大自由行的作用了。

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前,由於跟西方自由經濟的世界缺乏溝通的管道以及經驗,人員物資均借助港澳進出。毛澤東、周恩來對香港和澳門的作用有著最精闢的描述:長期打算,充分利用。這個八字方針一直執行到回歸前。所以,一些香港人在這次吵架中說,「沒有香港,中國早就完蛋了」,說的就是香港對中國的重要性。

當然,由於中國大陸在最近的十多年裡,成為世界工廠,香港不能像改革開放前那樣,不跟中國內地進行自由貿易,不僅不能無視中國的發展,而且要和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一樣,主動要到大陸做生意。這一點,大家都看到了。因此逐漸有了粵港合作框架協議等類似的規劃。香港不能自外於中國而獨立發展,這是兩地的共識。然則這也不是恩賜的結果,經貿融合是內地香港不得不為的事情。

再次,內地與香港之間的供水、供電乃至蔬菜肉禽之類的被內地一些網友認為是「特殊供應」的行為,其實均係貿易行為。當然,其中或有特殊因素,但行為本身是基於貿易規則的。這在很多人那裡以為是內地無償撥轉或者支援的,這也是另一個認知誤區。

即以香港的供水而言,有六至七成取自東江水,年最高供水量可達11億噸,現時年供水約7億多噸。2011年之前的合同中,每年向港供水為8億噸,實際使用則不足8億噸(上一年度用水7.17億噸,支付近32億港幣),節省的部分依然要付款,有香港媒體形容這是把兩億港幣倒入海裡。

現時東江水價為3.8元港幣,加上處理費用,每噸水的實際成本是4.5元港幣,政府為此補貼很多。2010年、2011年的東江水價格增幅分別為6.32%、6.29%。有議員一再要求降低東江供水量,修改這種「不平等合同」,改為用多少付多少。信報的一篇報導曾指出,廣東在此專案上的利潤可達五成。

再說供電。從1979年開始,香港中華電力公司即已經與廣東電力並網,售電給廣東。這其中80%的售電收益,會通過電費補貼的方式,回饋給香港本地的用戶。香港本地的兩間電力公司─中華電力與港燈公司,在離島設立的發電廠,足以供應港九新界地區。一部分工業用電,則購自深圳大亞灣核電站。

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生意。東江水如果不賣給香港而是賣給廣東本地,以現時廣東1.5元人民幣的入戶水價計算,8億噸水為12億元人民幣。其中之奧妙,當可一目了然。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胡子莫 香港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